第十二章 12. 中国30

  然后郭望腾就被这些所谓的潮牌活活逼成了喷子。

  放眼看这些年的中国市场,平均每十个国潮品牌里面就有六个打板抄袭国外的东西,两个不抄国外的抄国内的,还剩两个可能是因为没人关注所以没被发现。

  各类媒体还动不动就把潮牌和街牌混为一谈,普通消费者谁给你分得清这之间的区别。

  郭望腾觉得做品牌就得keep real,不能fake ass。你今天要说街头品牌,那文化必须得走在品牌之前,这事儿绝对不能本末倒置。郭望腾玩了这么多年街头艺术的人觉得,这不就该是顺理成章的吗。你爱街头文化,所以你做街头品牌。不就该是这样才对吗。

  但是国内的大环境是什么,是看当下市场上什么最火最赚钱,几个人或一群人商量着搞这么一个品牌出来,然后再给这个品牌编故事,贴标签,随随便便把“潮牌”“街头”往脑门上一顶就出街了。品牌内核是什么,品牌基因是什么,谁他妈又在乎。至于产品设计和开发,怎么省钱怎么快就怎么来,抄袭打板省钱吗快吗,那就这么搞。99%买单的消费者根本不管你是不是fake,只管穿着好不好看价钱实不实惠。

  这就是郭望腾眼中的“国潮”营销的虚伪狂欢。

  所以今天在微博上的这一通爆发,可以说是郭望腾的积怨已久。

  当然郭望腾的这些感受只代表他自己,人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感受不一样很正常。

  费鹰没有郭望腾这么愤怒,也没有郭望腾这么尖锐。

  国情和大环境不一样,中国的时尚产业就没办法用欧美或日韩的视角来审视。别人的时尚产业发展多少年了,别人的时尚工业化程度是什么样的,别人的大众消费者对文化、艺术和美学的感知标准线又在哪里。

  你要这么一对比,很多事情也就没必要那么愤怒和尖锐了。

  而实际上,国内的情况也没有郭望腾主观感受的那么糟糕。费鹰见过一些很不错的原创时装品牌,虽然不都是街头这个领域的,但它们的品牌内核和原创性都做得很令人惊艳。不过像这样的品牌确实也不会对外天天标榜自己是“国潮”。

  费鹰在某些事情上的确没有郭望腾这么较真。对于品牌的属性、标签和归类,费鹰觉得不是最要紧的。你被归在哪个分类不重要,你能不能真正走出国门赢得别人的尊重才重要。如果什么时候这些“国潮”品牌能在纽约、洛杉矶、巴黎、米兰、东京这些城市的最受年轻人青睐的街道上开店并受到当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那么“国潮”这个有中国特色的分类的存在又有什么问题。

  搞街头品牌这么多年,占据费鹰最多时间精力的是该如何做中国自己的街头时尚。

  街头文化的源头是西方,现在世界的主流时尚话语权同样在欧美。中国人想做自己的街头服饰品牌,就得先把西方人那一套东西玩明白了,然后加自己的东西进去,在融合的过程中拥抱创新,才能真正做出属于中国本土的街头时尚。隔壁的日本就是一个例子,日本曾经用了五十年的时间学习、吸收和迭代美式流行时尚,然后将本土化后的日本街头时尚反向强势输出回美国和其它各国,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出了很多世界闻名的日本街头品牌和高端设计师品牌。中国人要做自己的东西,那就得搞本土的文化融合和原创,不可能永远靠模仿西方,也没有第二条路。

  只靠这些也还不够。要让品牌走出去,就离不开整个时尚产业的工业水平。中国在这个层面和欧洲、北美、日本的差距都太大。没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做支撑,很难只靠喊口号来做中国自己的本土品牌。当然近些年的情况要比早年好多了,而且相对于高奢时尚,街头品牌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街头品牌卖的是它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核和精神。这是一个有机会的突破口。

  这些事,靠一个费鹰办不到,靠一个BOLDNESS也办不到。

  所以费鹰真的不像郭望腾那么愤怒,他希望中国的品牌创始人和从业者都可以把力气用在该用的地方。

  费鹰想让世界看一看,中国人也可以做品牌。

  理想很高,路途很远。

  要去到这个理想目标,只靠时尚这一条路很难。所以壹应资本自从创立以来就专注于投资中国本土的消费品牌,近些年来壹应领投和跟投的项目包括国内美妆、创新中式茶及酒饮、本土艺术潮玩、中式健康食品等等国内创业品牌。陆晟近两年也在重点关注一些有出海潜力的项目,并且花大量时间带着他的团队为这些项目提供高质量的投后支持。

  费鹰和他的朋友们就是想让世界看一看,中国人也可以做品牌。

  周一早上八点,姜阑和Petro有个视频电话的catch up。

  本来这个电话约在姜阑的晚八点,但是Petro周一一大早就要飞米兰,于是临时要求改早了12个小时。姜阑原本不想太惯着美国人,但一想到Petro愿意牺牲周日晚上的时间来配合中国的工作,她也就接受了这个改期。

  这个电话主要是要快速align几件事。

  先是徐鞍安广告片的a copy剪辑问题。周六徐鞍安秒删微博的事情一出,温艺去找丁硕要说法,丁硕终于愿意做出一定的妥协,只是提出有两个非常“不美”的镜头还是得换。姜阑把艺人这边的态度表达清楚,然后表示她和中国团队支持艺人的反馈。Petro在那头简短考虑了一会儿,或许是想到两人目前要携手共赴同一个KPI,就接受了这个反馈,表示会内部沟通,让总部创意团队尽快将重剪的内容发回中国这边确认。

  然后是明年CNY(中国农历新年)限量款手袋上市的传播和营销方案。这次CNY的产品姜阑之前在何亚天那边看过总部的设计稿。当时何亚天翻了好几个白眼,说这都已经二十年了,欧美时尚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是这么的浅薄无知。何亚天从他那条线给总部做了他该做的反馈,他的反馈就是这个太丑,中国区卖不动,总部如果一定要推,那他这边就只肯下很浅的量,他背不起这个“CNY中国限量款”售罄率的指标。何亚天建议总部“优化设计”,总部说会考虑。

  今天这个跨洋电话,Petro在视频那头举起一只手袋样品给姜阑展示。姜阑无动于衷地看着那只手袋,它和之前的设计稿没有任何差别。这是给中国人的中国节日做的限量款,然后中国区的Merchandising Head反馈说太丑了卖不动,结果最终做出来的产品仍然是中国人眼中的丑包。现在,姜阑要作为中国区的MarComm Head,对这只丑包做传播和营销端的方案。

  姜阑从她这条线对Petro做了和何亚天相同的反馈:这个太丑,中国区卖不动。Petro用他标志性的笑容在视频那头看着姜阑,表示这不可能,中国一定会有消费者为VIA的logo买单。姜阑说,是吗,你听上去很懂中国消费者。Petro说,不,我是懂VIA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

  话说到这里两个人都停了停。没人想在大清早和大晚上地打着视频电话和对方吵架。

  姜阑知道Petro左右不了米兰那边的Fashion Office,所以她没有继续为难他。

  最后是关于VIA品牌官方微信小程序这个项目。

  Petro对唐灵章这边提交的小程序UIUX(用户界面和用户交互)的设计原型再一次地表示非常不满意。

  这已经是唐灵章带着她的agency改的第八稿了。但只要总部不批,总部不满意,中国这边就没办法进开发实施。

  对美感和调性的评判是比较主观的一件事。然而中国区只能听总部的,中国区在任何涉及到品牌形象和品牌调性的事情上都没有任何本地自主权(local autonomy)。

  Petro的原话是这样的:“The design looks very tacky. I don't think your Chinese agency understands our brand tonality. I don't know why you insist on working with them.”

  挂掉电话后,姜阑看向办公桌旁的落地窗。外面朝阳高升,她的样子模糊地照在一尘不染的玻璃上。

  这里是中国最现代化和最国际化的一座城市。她坐在这座城市最顶尖的高级写字楼里。她脸上的妆容非常精致,她身上穿戴的衣裙、鞋履、首饰和腕表加起来是普通人家一辆经济型轿车的价格。她受过非常好的海外高等教育,她可以熟练驾驭和不同国籍及文化背景的人共事,她在职场中的表现和成绩无可指摘。

  她的一切都看起来光鲜亮丽。

  外人不会想到她作为一个中国的品牌从业者,在时尚奢侈品行业中,日常会受到多少来自西方人的傲慢、奚落与歧视。

  Petro对姜阑说中国人的设计方案很tacky。

  Tacky这个词,他永远不会对意大利人或法国人使用,无论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

  中国没有成熟强大的时尚工业体系。中国也没有世界主流时尚审美的话语权。

  中国消费者用令全世界咋舌的奢侈品购买力让所有国际奢侈品牌给予中国市场高度重视,但中国的时尚奢侈品从业者却很难赢得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如果不是已经在公司了,姜阑此刻会给自己倒一杯酒喝。

  下午4点15分,姜阑有一个和陈其睿的简短会议,上周五就约好的。她要和陈其睿直接申请给温艺涨薪。

  4点10分,Vivian提前给姜阑打内线:“老板前面的会结束了,你随时可以过来。”

  正在姜阑准备起身时,她的工作微信收到了新消息。

  一般情况下她是不会看的。和陈其睿的会议的优先级应该是最高的。

  F:

  【文件.pdf】

  周末两天都没有任何消息的人在这时候给她发来了微信。

  姜阑迟疑了一下,点开看。

  这是一份上海某家高端综合私立医院的性健康科的全面检验报告。项目很全。每一项都是阴性。结论是十分健康。

  就诊人的姓名是费鹰。

  F: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只是单纯解答你上次的疑问。希望你不要误会。】

  【你这周五晚上有空吗?】

  姜阑没回。

  她把手机熄屏,站起来走去陈其睿的办公室。

  *本章涉及到的英文对白不想翻译啦

  *本章涉及到的观点仅代表人物观点

第十二章 12. 中国30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光鲜完整版+番外章节

正文卷

光鲜完整版+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