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水果

  副主任陈寿益在早会上宣读了科室内部的自查结果,初步判定戴焕中对患者李晓玲的病情评估到位,诊疗过程合规,不存在差错及过失。

  “医务科早前已去病案室调取电子病历,相信调查结果出入不大。”陈寿益拉低话筒,语气威严而略带安抚,“医院会在上午发布情况说明,我希望大家不要私下讨论,一切以最终通报为准。”

  散会后,他留下当天在事故现场的医生以及大小医护领导进行简短座谈。蒋攸宁还是坐在第二排的位置,听他说什么意外难免,绝大多数的家属还是通情达理的,不要因此闹情绪,发牢骚,无外乎又在巩固他们的职业信心。

  信心是这么容易巩固的吗?

  他不由得想起昨天陶钟给他发的图片,白底黑字写着一长串等式: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培=14年当上主治,主治+学术论文+科研课题=19年的副主任医师,5年副主任+论文+课题+经费+各项带教+N多资质=24年的主任医师,到最后,主任医师+患者一刀/当当两榔头=死了。

  这等式将医生的职业规划变得具体可触,然而事实是,大多数医生的职称被卡在了中级。蒋攸宁从实习的第一天就知道,医生的医术和职称、道德也许不能成正比,但医生对患者的体谅程度一定与患者的理解力和配合度相关。可如果付出和回报是相对的,那为什么患者能挑选医生,医生却不能选择患者?遇到不想治的,治不好的,怕他找自己麻烦的,不治行不行?

  “当然不行。”戴焕中曾笑着回答他,“遇到难缠的患者是概率问题,选择患者则是职业道德问题,前者考验你的意志,后者吞噬你的初心。”

  “初心不会变吗?”

  “会变。但高强度的工作已经替这个行业筛选掉了部分轻易变心的人,所以不变应该是常态。当然了,这种筛选是残酷和不合理的,但不能否认它的确提高了准入门槛,所以,我相信那些愿意选择医学专业并坚持从医的人,至少比别人多了一份勇气。这份勇气会帮助你理解人生而平等,也会帮助你克服趋利避害的本能,它会让你知道,当医生是快乐的。”

  他说这话时声音变低,眼神却十分明亮。蒋攸宁起先只当他劝说和鼓励自己安心工作,但这几年下来,每当他疲倦或是遇到难事,总会试着寻找所谓的快乐在哪,而他也渐渐明白,寻找的人不止他一个。好比陶钟把那张图发给他之后,半小时后的朋友圈是可乐和黄焖鸡续命;前两天被导师骂哭的规培生,会因为被患者叫小教授而傻笑脸红;整天抱怨工资低的老赵,今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大家发地瓜干:“杨老太昨天复诊,特地从老家带的,纯天然绿色食品。”

  想到这些,蒋攸宁的心情就慢慢舒展。也许这些细碎的快乐在某某医生同事被患者打伤的消息面前显得那么不值一提,但快乐是丰富的,痛苦是稀有的,人总是善于从快乐中汲取克服痛苦的力量。

  “蒋攸宁。”陈寿益看着这个年轻人,“我刚才说什么了?”

  “过两天科室会派代表去看望戴老师。”

  “还有呢?”

  “做好李晓玲家属情绪安抚工作,让她尽快同意办理火葬手续。”

  “……”陈寿益看他,“你倒是都听见了哈。”

  护士长也好奇地看他一眼,敢情这人全程沉默,却压根没走神。

  蒋攸宁喝了口水,又听陈寿益说:“除此之外,你要就上次患者家属闹事以及这次戴主任受伤的事写两份说明,下周科室开展自查自纠,主题是医患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技巧,你要做反思发言。”

  “……”蒋攸宁点头允诺。

  。

  从会议室出来,蒋攸宁开始了上午的例行查房。戴焕中不在,他手上的病人就由科里分给其他主任医师,交接之后的查房队伍也有所调整。结束后,他正要回办公室,有护士跑来说张梅不让人进病房。

  明明刚才还好好的。

  他皱眉,过去才知有晚报的记者要采访她。

  “记者来的时候她正好在打开水,他们要进病房,她不让,他们问她李国生的事,问她医院的通报是不是真的,为什么不起诉医院,她就火了,骂走他们后堵在门口谁也不让进。”

  蒋攸宁听完,耐心地跟她解释清楚:“别人不能进,医生和护士,还有同病房的家属可以,他们不会告诉晓玲她爸爸的事。”

  她看着他,眼神排斥而警觉,但到底没再阻拦。护士进去喂完药,出来不免埋怨了她几句,她就委屈地要掉眼泪。

  “大姐,你让蒋医生去忙,我和你保证,护士不会到你女儿面前乱讲。”护士长过来帮忙,“我们先替你瞒着,等她恢复好了,你自己跟她说行吗?”

  “……”

  “蒋医生下午还有门诊,你抓着他他怎么给别人看病呀。”

  张梅没说话,慢慢松开了蒋攸宁的手。

  。

  于燕计划在医院待够二十四小时,五点半就进了急诊大厅。七点半,门诊医生上班,她在门诊楼的呼吸内科待了四个小时。

  前段时间的倒春寒来得又凶又猛,呼吸科的医护人员也开启了连轴转模式。于燕看着显示屏上不断滚动更新的号码,连座位也不敢占,只靠着过道栏杆,看着各年龄段的患者进进出出。

  快到十二点,等待叫号的患者还坐了三排,于燕记下诊室数量和就诊人数,粗略估算,一个医生大概要看40+,平均六分钟一个,专家门诊挂号费贵,给患者的时间也不宽裕,人均不过十分钟。

  医生还没休息,她却可以先去吃饭。她的生物钟长久以来是晚睡晚起,规律的只有中餐和晚餐。昨天一顿火锅吃得她心满意足,扛饿到现在,就只点了份清淡的云吞面。

  按照计划,下午和晚上她都要在住院楼度过。她本以为院方发布通报后会放松管理,谁知今天更严,她拿出院办开的临时证明进到七楼,去护士站打听情况,可惜开局不顺。

  “又来了,人家里出了事你们就这么关心吗?这里也不是旅游观光点,至于一批又一批嘛。”

  于燕被护士一通牢骚喷得尴尬不已,又见另一个护士过来:“说不通的,怎么劝就是不签字。”

  “难怪戴教授和蒋医生那么累,跟他们讲李晓玲什么病,用什么药,第二天又忘了,她妈妈本来还好的,现在越来越像她爸爸了,脾气急了喉咙也响。”

  “那等蒋医生下门诊吧,她听他的话。”

  “问题是太平间只催我们,又不会去催蒋医生。”护士轻声吐槽几句,没注意张梅不知何时跟了过来,“怎么了,有事按护士铃。”

  张梅眼里还有泪花,轻轻说了句什么。

  “水果刀?”护士立刻警觉:“这儿没有。”

  张梅提高音量,着急地说出一连串方言。

  “你说普通话呀。”

  “她问你有没有水果刀,鞋垫和打火机。”于燕说。

  “没有,都没有。”

  张梅摆手,忽然啊一声,坐到地上大哭,于燕过去扶她,护士们也走出来帮忙:“大姐!”

  于燕扣住她不断捶头的手,从她嗫嚅不清的语句中分辨出:“我要给国生削苹果……五块钱一斤他都舍不得买,不吃到怎么上路啊……”

  。

  蒋攸宁六点下了门诊,去食堂用完饭,回到住院部天已经黑了。

  他今天有通宵班,零点过后可以睡觉,但病历没整理完,小刘让他帮忙改的论文还没看,如果今晚不出状况,他努努力,应该能在明早交差。

  他回到办公室,工位上摆了杯奶茶。

  “谁过生日?”

  “护士给的。”同事说,“病人家属送的吧。”

  他不喝饮料,拿出去放回护士站,护士忙摆手:“别呀蒋医生,被值班长看到要说的,这杯多出来给你,我们的早就喝完毁尸灭迹了。”

  “那你们收家属东西不会被说?”

  “不是家属,是记者。”

  “记者?”他下意识拧眉,又听她解释,“上海来的,有院办开的证明,她来这里搜集资料,也是李晓玲妈妈老乡,巧的是她俩好像认识,说了好久的话,甚至还陪人去了太平间认遗体。”

  半个多月以来,蒋攸宁没听说过李晓梅父母有亲戚朋友,哪里来的老乡?

  他的脸色更差:“人呢?”

  “刚才在病房,这会儿不知走了没……喏,过来了。”护士转头,瞧见于燕和同事正往这边走,手里还拎着外卖盒和几袋水果。

  “这些你们分了吧,”她把水果切的袋子递给她,“值夜班辛苦。”

  “不辛苦,我四点半才换班上来的。”说话的正是昨天那个叫她大姐的小护士,“于记者,你今晚真的要待在这儿吗?你没有陪护证,没有床睡。”

  “我看情况。”

  “早点走吧,上个月电视台来拍岚城名医节目,趁着中午休息,半小时不到就取完景走了,你怎么搞得跟体验生活似的。”

  小姑娘自来熟得可爱,于燕笑了笑,正要往病房去,却听有人叫她。

  那或许并不是叫她,因为他只是诶了一声。

  但她还是回了头。

  “你哪位?”她语气不善。

  于燕第一次觉得近视是件很令人抓狂的事。她走近,眯了眯眼,看清他的胸牌。

  于是抬头,撞进他那双严肃而深邃的眼。

  “哦,蒋医生。”她把右手的袋子移到左手,从外套兜里掏出刚才的证明,“我是风相杂志的记者,我叫于燕。”

第5章  水果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春天见大结局+番外章节

正文卷

春天见大结局+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