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品相关

  [现代情感] 《碧檀记》作者:雯舟舟【完结+番外】

  备注: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踏尽红尘何处是吾乡

  ——爱情与利益,十里洋场的一段温馨旧事。

  民国十三年早春,同里小镇上的失沽少女谭央结识了奔丧而来的上海黑帮老板毕庆堂……

  “大哥,咱们就是自由恋爱,对吧?”

  “谁同你是自由恋爱?咱们是包办婚姻,我包办的!”

  内容标签:民国旧影 黑帮情仇 破镜重圆  很虐,慎入

  搜索关键字:主角:谭央,毕庆堂,徐治中。 ┃ 配角:赵绫,方雅,章湘凝,刘法祖 ┃ 其它:

  【编辑评价】

  民国十三年,同里的烟柳正绿,毕庆堂突然出现在谭央面前,带着千般承诺万般体贴把她接到上海。

  一场欲擒故纵的好戏就此上演:第一步,毕庆堂认她做小妹;第二步,为她请来补习老师;第三步……毕庆堂费尽心机讨她欢心,甚至为了瞒天过海不惜杀她的表叔。

  纵使天之骄子,郎心如铁,情关也难度。毕庆堂拥得美人归,惟恐她不如意,竟然应承她抛子弃夫奔赴德国留学。

  这一去就是两年多,当谭央忐忑不安归来,是物是人非,还是痴心不改?她的所学,能否令她了解眷眷深情后的残酷真相?

  上一代的纠缠孰是孰非?这一代的情仇何去何从?

  ==================

  ☆、1.作品相关

  一、小阮

  汉时,有众多的马上乐器传入我国,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孜别克民族),乌孙王昆弥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一种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圆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这种乐器便是阮,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二、上海圣三一堂

  圣三一堂(ho1y Trinity church)是聘请了英国本土的著名建筑师设计的,1869年建成。这是一座红砖砌筑,室内外均为清水红砖墙面的建筑,俗称“红礼拜堂”,是上海早期最大最华丽的基督教教堂。

  本来,圣三一堂的设计体现了多种建筑风格的融合。但是在1893年,在圣三一堂的左侧(也就是东南方),又增建了一座高耸的钟楼,这座钟楼大大增强了这座教堂的哥特式意味。钟楼为四方形平面,尖椎形屋顶,四角有4个小尖顶。钟楼内安置了八音大钟,能按着圣诗的音韵敲打。在193o年十层以上高层建筑在上海出现以前,圣三一堂的钟楼曾经长期是上海的制高点和最醒目的地标,尤其是对于乘坐轮船进出上海的乘客。这座钟楼已毁于1966年8月□破四旧的□中,现正在计划重建中。

  三、海德堡大学

  海德堡大学,全名鲁普莱希特-卡尔斯-海德堡大学(德语:Ruprecht-Karls-Universit?t Heidelberg),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海德堡市。1385年10月23日海德堡获得了教宗伍朋六世建立大学的特许,1386年建校,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建校之初即设有神学、法学、医学、哲学四大经典科系。

  至于海德堡医学院的地位,列一排数据

  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 1910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任教于该校。

  奥托·迈尔霍夫– 192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任教于该校

  奥托·海因里希·瓦尔堡– 193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就读于该校

  汉斯·斯佩曼– 193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就读于该校

  弗里茨·阿尔贝特·李普曼– 195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在海德堡从事研究

  塞韦罗·奥乔亚– 195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在海德堡从事研究

  安德列·利沃夫– 196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在海德堡从事研究

  乔治·沃尔德– 1967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在海德堡从事研究

  克里斯亭纽斯林-沃尔哈德– 199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在海德堡从事研究

  艾瑞克·威斯乔斯– 199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在海德堡从事研究

  彼得·曼斯菲尔德– 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在海德堡从事研究

  伯特·萨克曼– 1991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任教于该校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 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曾任教于该校

  ☆、2.楔子

  “奶奶,奥运会看完了,为什么我们不回家,你一定要去上海?而且一定要坐火车去?”女孩左右挪动找不到舒服的坐姿,于是嘟着嘴拔下耳塞埋怨着。生硬的中文,金黄色头,只是眉目却不像西方人那么深,隐约的有些含蓄清秀的味道,不难现,这是个混血儿。

  坐在她一旁的老人,满头银丝,因为经常笑,笑了一辈子,笑容便刻在了脸上,就是严肃的时候,嘴角眉梢的皱纹也描画出笑意。“suri,上海就是我的家,你不想坐在火车上看看去奶奶家路上的景色吗?”说罢,老人撩起了洁白的窗帘,侧脸看向窗外。

  suri随着奶奶的目光向外看,小楼、农田、池塘,错落参差。良久,她忽然轻轻的拽了拽老人的衣角,趴在老人耳边小声说,“奶奶,我自己来到中国,看到了奥运,我很骄傲呢,我的血液里是有这片土地的!”

  疾驰而过的动车在大地划过一道白线,外面,天高云淡,正是人间秋凉。

  2008年9月8日,清晨,suri坐在出租车的后座上昏昏欲睡,司机回过头轻声说,“到了,红礼拜堂!”老人笑着推了推suri,suri揉了揉眼睛,然后背好双肩背包,付了钱后搀着奶奶下了车。她皱着眉看着面前大型的红砖哥特式建筑,有点儿茫然,建筑外墙搭了脚手架,三三两两的建筑工人才开始工作,suri把手伸到背后,拽出一个地图,颠颠倒倒的找了半天,随即开心的说,“恩恩,奶奶我找到了,这个不叫红礼拜堂,这个叫圣三一堂,上面还说,这是旧上海最大的教堂。但是,但是好像修什么中,待开放!”

  suri再抬头看,只见奶奶已经迈步走上台阶,教堂的大门紧闭,老太太看着门上的一块牌子呆,suri三两步跑上去,指着牌子上的字问,“奶奶,这个字怎么读?”“缮,修缮中,待开放。”说完后,老人叹了口气。suri搭着奶奶的肩笑呵呵的安慰,“没事儿,还有别的教堂,我们去别的也行!或者,咱们去外滩吧,我就看了外滩夜景,还不知道白天的外滩什么样呢!”

  老人移开孙女的手,自顾自的下了台阶,沿着教堂的墙边走,在一个玻璃窗前,她停住了脚步,手搭在额头上,凑到窗前向里面看,suri跟过来,也往里面看,看不出个究竟,便悻悻的说,“没有,什么都看不见!”

  老人忽然放下手,肃然说道,“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八十年前的今天,我的父亲母亲在这里举行了婚礼。”suri一脸愕然,然后从牛仔裤的口袋里掏出的语气道,“你是说,1928年9月8日?”老人微微点头,并不理会孙女脸上惊异的表情,慢慢从怀里掏出一个金色的怀表。

  古旧的样式,无论是怀表的表壳还是表链都已经乌了,没有了金饰应有的光泽,却凭添了一份沧桑感。老人略为犹疑,然后颤抖着摁了旁边的小钮,怀表被弹开了。suri知道这是曾祖父母的遗物,奶奶很珍视的东西,经常在特别的日子里拿出来独自把玩,可她并没有见过怀表的里面。

  白色的表盘,黑色的罗马数字,连表针的形状都精细繁复,当然,最吸引suri的并不是精致的表身,而是另一面,怀表盖上那帧小小的黑白照片,一个穿着宽袖大襟衣服的少女捂着嘴,又新奇又害怕的看着镜头,少女也就十四五岁的样子,又长又粗的辫子放在身侧,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就好像她这么一望,便能望到别人的心里去。

  老人将表盘的内侧轻轻一推,表盘竟然被打开了,表盘的背面,和另一半表壳各镶着一幅照片。

  中间的那幅是结婚照,一个高大英挺的男人,身着燕尾服,挽着他穿着旧式婚纱的妻子,照片太小,面目模糊,但是从那双大眼睛隐隐约约的看出,新娘就是前一张照片中的少女,只是年龄略大了些。第三幅照片是半身照,一家三口坐在沙上,女人穿着雅致的旗袍,大波浪的卷得体洋气,对着镜头,她笑得温柔娴雅,那种美不是惊艳,更不是倾国倾城,而是一分一毫深入骨髓的美,美得温和,美得深刻。男人正值中年,端端正正的西服,一丝不苟的型,气度雍容,相貌英俊,笑得那么满足而自内心,他一只手轻搂着妻子,一个八九岁穿着洋装的女孩倚在他怀里,唯独孩子没有笑,面带疲色。

  suri指着照片里的小女孩兴奋的说,“奶奶,这个是你!”老人略点了点头,“那这两个是你的爸爸妈妈,对不对?男的好帅气,女的好漂亮啊!好般配的夫妻啊,他们一定很恩爱吧?”老人举手轻抚着照片中父母的脸,神游外方,并没回答孙女的话。suri不甘心的摇了摇奶奶的胳膊,“哎呀,人家问您呢?对了,他们是谁先追求的谁呀?”

  老人笑着看了一眼孙女,将怀表慢慢合上揣在怀里,“那十多年,生活曲折得像故事一样,你想听,我就讲给你。”

1.作品相关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碧檀记全文最新+番外章节

正文卷

碧檀记全文最新+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