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庐陵王卫队送来奏报,说王妃在路上分娩,生下一女,庐陵王脱衣以为襁褓,取名为裹儿。”远远望见太后更衣出来了,婉儿忙起身拿起一张奏报迎了上去。

  她的脸上洋溢着意外的喜气,邀功似的把那张奏报奉上来,太后仔细地注意到她眼下微微泛青,没接那张奏报,而是故作不知地问:“婉儿这么高兴做什么?”

  婉儿愕然,支支吾吾地说:“太后……太后又添了孙女,难道不应该高兴吗……”

  太后知道婉儿是看她这些天太过严肃,特意翻了奏报里能沾上些喜气的等着报给她,要博她的欢心。太后抿嘴一笑,依然没有接过来,只是撂下一句:“值夜了吧?上过早朝快回去歇着。”

  也是,太后子孙繁茂,废帝的女儿确也没什么可值得特别高兴的,婉儿撇了撇嘴,放下奏报,揉了揉眼,忙跟上太后往前朝去的步伐。

  今天要议的事非同寻常,是婉儿夜里收到来自扬州的急报,一阅即是不敢耽搁,遣了专使火速转到太后的寝殿去,太后竟是立时批复,让婉儿怀疑这位精力旺盛的女人即使在寝殿也在操心着前朝的事。

  “英国公李敬业因不满降为柳州司马,与闲官魏思温、杜求仁等会于扬州,竟谋叛逆,勾结亡命,杀扬州长史陈敬之、录事参军孙处行等,盘踞扬州,自命匡复府上将,用废帝年号,反旗已立,正蓄兵马,欲上东都!”

  来自江南的奏报在朝中一公布,竟是满朝皆惊。婉儿随太后站在帘后,冷眼看下面这些作震惊状的官员,如今的她倒也察觉得到了,这样的惊异只怕一半是真,一半是假。扬州早就有动静,太后命她将扬州来的奏报单置,已有一段时间了,她可不信这些平常手眼通天的朝臣们真会一点风声都没有听见。

  “不过是几个失意文人自命清高,做些小孩子的玩意儿,不足为虑。”站在队首的裴炎挽着象牙笏板,在大臣们的议论纷纷中朗声道,“他们策反了监察御史薛仲璋,才骗得扬州开城,又怕陈长史、孙参军等报复,才杀人了事。扬州之应,是惧不是从,朝廷大可不必当作不得了的叛乱来处理。”

  首相一言倒也让众臣都安下心来,见议论止了,太后谦声问:“裴相公已有办法了?”

  “谈不上什么办法,本就太平无事,哪里需要什么办法。”裴炎傲慢地站在原地,“不谙兵事的文人尚有反心,可见是朝廷存在难让百姓接受的问题,只要太后还政于陛下,这问题便解决了,所谓叛乱,自是一并平息。”

  太后脸色不起波澜,依然摆出一副敬重这位托孤老臣的模样,顺着他的话解释道:“朝廷是天下中枢,所见高于生民,生民不知朝廷之用意,愤而起兵,朝廷便让步,裴相公不觉得这样是纵人乱法么?”

  “若是旁的事也便罢了,陛下圣寿已二十三,早过了冠年,皇子都有两个了,太后仍然占据主位,断无此道理!”裴炎还是如往常一般直言,耍尽托孤首相的威风,“臣可以断言,李敬业不过是首倡,若是太后久不还政于陛下,叛乱将会蜂起,届时必不再只是失意文人相约,只怕所有忠于我唐的人都会站到太后的对面去!”

  满朝也只有裴炎敢这么对太后说话,平常还能出来与他驳两句的武承嗣噤了声,察言观色惯了的他能明显感受到从那帘后传来的寒意,裴炎毫不留情地犯忌,那帘后似乎已经开始酝酿起流血千里。

  在废黜李显的事上与太后合作了一回,裴炎看起来就一副大权独揽的样子了,坐在皇帝位子上的李旦心里不住地打鼓,一咬牙,竟走过去跪在太后帘前,撇清自己与裴炎的关系:“太后!儿年纪虽渐长了,可太后知道,往日儿上面还有三个兄长,儿从小也不爱顾前朝的事,父亲也未曾有要儿即位的想法。如今是天意,三位兄长都不称其德,儿才忝立此位。若无太后辅助,儿恐是内不能理政,外不能立威,太后执政,是儿的意思,也是天下人的所需。若再有提还政者,请太后无需顾念儿的处境,当下狱论处!”

  好话可都被他说尽了,一向寡言的皇帝登基以来说过最长的一段话竟然是为了撇清关系,一边是费尽心力要把皇帝往上推,一边是皇帝费尽心力要撇开他们,婉儿在帘后偷偷看裴炎青一阵红一阵的脸,竟觉得着实有趣。

  “皇帝与我是母子连心的,皇帝的心意,就算不说出口,我也明晓。”太后终于开口,先安抚下李旦,也不与裴炎计较,扫视一圈被这阵仗吓怔的大臣们,平静地说,“究竟如何平叛才是大事,请众卿建言。”

  朝堂上的火药味又回来了。

  这是婉儿在以平叛为主题的朝会上所嗅知的。

  原以为在李治驾崩后,托孤重臣与临朝太后见必然相见的刀锋,因太后的一时退让藏匿了起来,在皇位属于李显的五十五天里,更因为有了同一个反对的目标,使得这互不相容的双方联起手来,通力协作出废帝的惊世之举。然而天上不可能有两个太阳,太后引而不发的这许多日子里,全在等着裴炎的首先发难。

  裴炎自以为是耿介之臣,他绝不会有太后那样的耐心。他似乎洋洋得意到忘记了一些禁忌,或许有官员不清楚,但研习过百官履历的婉儿却知道,裴炎口中骗开扬州的薛仲璋正是他的外甥,有这层舅甥的关系在,别人请罪撇清还来不及,裴炎却挺身而出与太后杠上。太后不在朝上提起,是不想这么快就火并,她在慢慢地等裴炎犯错,或者是纵着他犯错,由厚积而薄发。太后在宫中沉浮四十六年,从不把这抬头只能看见四方天空的地方当作牢笼,宫廷是她的堡垒,站在这帝国的神经中枢,厚积薄发,谨慎于每一件事、每一句话,而她的眼界,阔于整个天下。

  已近十月,凝华殿水榭上的风愈发凉了,夏日惬意的体验如今倒逼得婉儿一身激灵,站在门口的宜都像是刻意在等她,远远地见她走近了,回身打起帘子,屋里的暖意便拦不住地往外散。

  “才人,方才德妃来过了,说是代圣人问,前些天送来的蒙顶茶如何。”

  婉儿一愣,略一思索总算想起了那日代太后去问候李旦时他是随口这么一提过,婉儿少有回凝华殿,大多数时间都在武成殿随时准备应诏,未曾过问此事,没想到李旦还当真了。宫中有馈赠不是什么罕事,只是李旦既非要声威的人,不必逼着下面的人给他这位圣人上谢表,也不常主动与人打交道,唯恐被太后抓住了什么把柄,如今为一点茶叶巴巴地派了德妃来问,只怕是话里有深意。

  “婉儿回来了?站在门口做什么,快进来。”一声呼唤打断她的思绪,愁眉终于一展,婉儿望着张罗着她进屋的母亲一笑。

  她还没有跟随太后站到幕前去,却已看了不知多少轮明枪暗箭,如今在这偌大的宫中也有了可以被称作她的“家”的地方,让她进可以在太后的羽翼下,退可以在母亲的怀抱中。

  “真是太后倚重你,一个月回来不到三次。”郑氏拉了她进殿,厚厚的帘子隔绝开外面的凉风,有侍女沏了茶上来,婉儿顺从地挨着母亲坐下,噙着笑听她絮叨,“要说武成殿是天下英才最多的地方,偏就顾着你一个,瞧瞧,都累瘦了。”

  “阿娘,胡说什么……”婉儿从来就喜欢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一闲下来就总会想起掖庭宫里的日子,那时母亲总是谨言慎行,生怕为着一句不该说的话就被旁人偷听了去,那时总是为一点小事就挨板子,每天都只好神经紧绷地过日子。如今母亲变得如寻常家老般絮叨了,少有见到她反而更显亲切,婉儿知道这一切都缘于她成了太后的手下人,太后的人能死心塌地尽心尽力,从来就不是平白无故的。

  婉儿说着便端起茶来,轻啜一口,不甚熟悉的味道让她想起方才宜都的回话:“蒙顶?”

  “哦,这是圣人差德妃送来的,有些日子了。”郑氏解释道,“圣人难得慷慨送点什么东西,你虽然不收旁人的礼,圣人下赐却是恩谕,也不好退回的,我就代你收下了。”

  “是该如此。”婉儿点点头,放下茶杯,思忖了一阵,吩咐道,“宜都,拿纸笔来。”

  圣人下赐是旨,圣人要回话也不能不回,婉儿揭下一张素笺,笔在墨盘里逡巡良久,终于琢磨定了主意,碾去过饱的墨汁,走笔在素笺上写下几句,交给了宜都。

  “立刻给圣人送去。”婉儿搁下笔,见宜都领命去了,才又抱歉地看向母亲,“阿娘,今夜婉儿陪您吃饭,等太后散了内朝,还得回武成殿去呢。”

  外有叛乱,内有暗流,婉儿知道,在这微妙的时期,掌权者最恨的就是近臣的隐瞒,与其自己与圣人为茶的事打哑谜,倒不如先去找太后坦诚。

第四十七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相乱欲何如最新免费+番外章节

正文卷

相乱欲何如最新免费+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