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荀令香席 (下)(2/2)

 “……”

 屁股决定脑袋,荀彧贤则贤也,但最终还是世家出身,如今袁氏阴死何进,诛黜宦官,整个朝堂话语权再次回到士族手里,不正是历经了桓灵二朝约三十年党锢之祸的士族心中所期盼的么?

 荀氏多人身受党锢之乱的迫害,荀彧的叔父荀爽更是被宦官迫害的不得不隐居才保全一命,荀彧父亲才让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才保全了荀氏一族不被十常侍迫害,若不是荀彧早有贤明,可能名声就毁了。

 所以即便是荀彧这样的大才,也不可能脱出历史和身份的桎梏,没能够想到袁氏本就是野心勃勃之辈,更是没想到董卓胆子如此大,会摘了袁氏的胜利果实。

 想必现在的天下大多是士族都在弹冠相庆,准备迎接所谓士族和天子共治天下的盛世场景吧。

 眼前如此贤才,但因为立场的问题,刘辩却苦于不能和他吐露心事,若是说他是在防备袁氏和董卓,只怕作为顶级士族出身的荀彧不但不信还会觉得刘辩神经病吧?

 而即便现在刘辩不说袁氏之野心,只说董卓未来的董卓,荀彧大概率第一时间就会去把这件事说出去,若是传到袁隗和董卓耳朵里,他刘辩的小命就完蛋了。

 “许是前番十常侍之乱之时朕受了惊吓,现在总觉的不安全,要提前预备才是,让荀卿笑话了。”刘辩微笑道。

 荀彧笑着轻轻摇了摇头,眼前这天子终究不过十四五岁,经历了如此惊吓,敏感些也是正常的。

 虽然不能和荀彧谈心事,但是眼前的毕竟后世闻名的荀令君啊,倘若给荀彧留些好印象,出宫后能和这豫州士族首领荀家的王佐之才打好关系,那对自己争霸天下的事业才是极为重要的。

 “既闲来无事,朕倒有些问题想要询问荀卿。”想到这里刘辩笑问荀彧。

 “陛下有何疑问,彧自然知无不言。”荀彧轻轻点头,优雅微笑道。

 刘辩斟酌了,一下问道:“如今张角虽灭,却遍地黄巾,西凉韩贼羌胡作乱不止,十常侍蛀空国库,大汉可谓内忧外患,不知荀卿有何教朕?”

 荀彧轻笑道:“高祖建国,百姓困苦,外受匈奴之扰,内朝政不稳,历经文景二朝而治,光武帝复国,百姓十室九空,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其根本无他,唯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八字尔。

 如今与新末光武朝始颇有相像,臣直说,先帝与桓帝卖官鬻爵,导致吏治臃肿,需整顿吏治,精简地方,对于黄巾,只除恶首剿抚并用,使从贼百姓回归阡陌从事生产,同是轻徭薄税。

 西凉需吸取前朝教训,重用凉州士人,不可随意辱之,使凉州士人归心,以凉人治凉,凉州可平矣。

 然最为严重是先帝所开州牧先例,州牧占地方军政,一旦做大,尾大不掉,割据一方威胁朝堂,需尽快以朝廷名义将原有之州牧调离,继续以郡县太守接任,同时派刺史监察。

 如是二三年,天下平矣。”

 荀彧之言不可为不是守成中兴之策,但是对于刘辩这个穿越者来说,却不是重点。

 因为荀彧避开了,或者因为时代和身份的限制,根本没想到世家土地兼并对于王朝更替的影响最为严重。

 “荀卿果然王佐之才,此乃治国良策。”刘辩目光幽幽道:“但是朕还是有一个疑问请荀卿解惑,这黄巾,究竟是如何形成以在极短时间席卷天下的?”

 荀彧微微一怔,忽然并手道:“陛下恕罪,天下谣传陛下愚懦,然如今得见,陛下乃绝顶聪明之人。”

 “恭维的话就不必说了,荀卿且解惑便是。”

 荀彧知道刘辩此话用意,他是何等聪明之人,遂答道:“虽有重税苛政为由,但是避不开各地士族兼并土地,致使农人沦为流民,然巨鹿妖道蛊惑天下,一时间流民聚而反之。”

 刘辩有些惊异的上下打量荀彧一眼,点头道:“果然不愧荀卿,一语命中关键,然对此节,荀卿有何办法?”

 这边是关键,荀彧虽是世家子弟,确实是一个忠心于大汉的人,倘若荀彧以世家利益为主,必然会以天灾,苛政,杂税,乃至道德教化避开刘辩的问题。

 可是荀彧确实不避不讳直言点出士族土地兼并导致流民产生,已然是站在时代顶尖之人。

 看看后世明末,朝廷穷成了什么样,可是文官们却一个个富得流油,但即便如此,在他们自己的口中,百姓还在受苦,他们是百姓的代表,一切问题是皇帝失德,和他们没关系。

 这导致李自成做大,国库连给士兵的粮饷都发不出来,后来李自成进入北京成,崇祯自挂东南枝于煤山,李自成却从京城官员府邸中查抄出数以亿计的白银绢布。

 历朝历代进入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动荡期,统治阶级中其实都有开明人士寻求变革,如宋朝范仲淹王安石,明末张居正都是其中,但是很多都倒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面前。

 荀彧能够点明士族土地兼并,那他一定是一个开明的变革派。

 果不其然,荀彧略略思考一会儿,开口道:“需丈量全国所有土地,制定法度,规定世家手中土地面积,如超出者勒令归还于民,或者以重税逐次处之,如法定薄税面积为两千亩,超出一百税多百之五十,超出二百亩多纳一倍。

 如此以往,兼并土地的士族除了归还土地,在多余土地上也无利润可言。

 然再次大力开垦荒地,按照人头分给百姓,如开垦十亩,留足口粮粮种为国家耕种三年后,可得其中五亩为世业之田,免税一年后不用规划,剩下五亩为公田,朝廷雇其佃之。”

 “说得好!”刘辩佩服赞道。

 不愧是王佐之才,这策虽然只是举例,但也有了一些北魏均田制的雏形。

 虽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王朝更替的问题,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很是超前了!

第十五章 荀令香席 (下)(2/2)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我,刘辩,不做少帝!最新完结章节

正文卷

我,刘辩,不做少帝!最新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