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忽喜忽怒106

  殿内官员中有人扬声喊了声“追”,屋内的侍卫忙领命而去,只是殿外却毫无动静。

  这时有人高声吼道:“御医呢?御医在哪里?”

  显然是皇帝和十一皇子情况危急了。

  方才扬声发令之人乃是兵部尚书,他是此时殿内能动的最大的官儿,便做主派了几人去寻太医,又带了人出殿外去看情况。

  众人这才发现先前守在附近的侍卫全部倒在了外面,死生不知。

  兵部尚书环视着殿外狼藉,不由一叹,上前探了探殿外侍卫们的鼻息,发现有些还活着,就告知了其他人。

  大家闻言后就松了口气。

  皇帝、十一皇子还有官员、侍卫受了伤,众人不敢随意挪动他们,生怕处理不当加重伤势,便守在这儿等着御医们的到来。

  有几拨人马陆续赶来,有的是在宫殿四处守着的来回报各处损失情况和人员伤亡,也有闻讯赶来看看情况如何的。

  御医本就听说这边出了事正往这边赶来,半途遇到去请他们的人,两伙人一碰头,急匆匆到了这边。

  御医一到就去往殿中查探伤势商议处理方法,大家一部分留下帮助他们照顾伤者,另一部分,比入兵部尚书他们,则去往殿外商议事情。

  这时有方才去追战俘的侍卫回返,说是没有追上。

  “那些人速度过快,没多久就不见了人影。”为首的一人说道。

  他话音刚落,就有一人说道:“听说今日里抓了一个刺客?怎的这样巧。那刺客……别是先来探路的吧?”

  此人面白无须,长相看上去很是和蔼。只是他此时面带愁容,显然在为殿内之人担忧不已。

  “刺客?”兵部尚书闻言一怔,“方才在殿外作乱之人穿的是宫内侍卫的衣服……”

  思及此,他立即派了人去传那刺客。

  待人领命下去了,兵部尚书朝了那和气样子的人恭敬说道:“多亏了泰王殿下提点!”

  泰王神色端凝,缓缓颔首。

  不多时,侍卫跌跌撞撞跑了回来,连话都说不利索了,“禀……禀王爷和大人,那刺客,那刺客,死了!”

  “死了?”泰王先是震惊,继而无限惆怅无限悲凉地说道:“想来是畏罪自杀了!务必要彻查,揪出他幕后之人!看看到底是谁,竟然想要加害皇兄!”

  兵部尚书坚定说道:“一定!”

  过了段时间后,刺客这件事情,先是据说是没查出来,再后来,又说是查出来了不过是被人掩住了而已,到最后结果公布,却是某个对皇帝怀恨在心的小官员指使人做的……

  一个小官能有这种水平,让那么多刺客混进去?

  而且还有突厥人相助!

  但大家都是聪明人,只将质疑放在心里,并未说出来。

  待到听闻六皇子忽地不见了踪影的消息后,众人似是明白了什么。

  待到有人说出六皇子曾在几个月前以“寻表弟穆景安”为由去过北疆穆家大营一趟,大家更是确定了心中所想,却也依然放在心里,只是在和密友交谈时,带出几句话来罢了。

  好在经历了许多坎坷后,突厥的那些战俘终究是被找到了。

  这次找到的突厥战俘,是真正的突厥将领。

  那时候北地人就是伪装成他们的样子入宫的,故而当时在殿上的文武官员只看了这些突厥人几眼,就认出了他们的样子。

  这些年突厥的将领带着突厥人不知烧杀抢掠过北疆多少次、杀过穆家军多少士兵,众人早就对他们恨之入骨,故而听闻今年穆青巍在战场上活捉了他们时,大家极其高兴。

  只是没想到这些人居然会佯装请降,又惹出这许多事情,故而再见这些突厥人,旧恨新仇堆在一起,众人恨不得立即杀了他们。

  既然有那么多官员指证,无论这些突厥人如何辩驳,左右大家听不懂他们的话,直接砍了了事。

  至于皇帝和十一皇子……

  长剑无毒,而“飞片”带毒。

  其实飞片本不带毒,只是那人的血液里带着毒,当他将血液涂在飞片之上时,那飞片就也带了毒。

  这样的结果便是,孝心一片的十一皇子虽中了一剑血流了许多,却过了没多久就活蹦乱跳了;而皇帝虽然只被那“飞片”擦伤了手臂滴了几滴血出来,却实实在在地中了毒,眼看着再不治就要亡了。

  这毒奇诡无比,诸位御医诊治了好些天,又从民间请了许多“神医”,均束手无策。

  眼看着皇帝的状况越来越差,御医们额头上的汗珠子也越聚越多。

  焦急慌乱间,皇帝最疼爱的外甥、定国公府的世子爷来了。

  穆景安看着御医们焦头烂额的悲苦模样,很是同情。

  北地之毒是北地人世代研究出来的,外面的人绝不会知晓解毒之法。若是这帮子老先生们能找出是什么毒,那穆景安都要道一声佩服了。

  只是皇帝的毒解不了,没人发话,御医们就片刻也不敢休息。

  眼看自己一出现那些人就齐刷刷面带希冀地看向过来,穆景安瞧着他们眼底的青黑色,心中不忍,说道:“你们先去歇会儿吧,我去探望探望舅舅。”

  御医们如获大赦,不住地擦着汗就先离开了——先前那些个妃子皇子和皇子妃们只想争着抢着见皇帝,只一遍遍命令他们让他们必须救回来皇帝,哪有人管过他们的死活?

  这穆家世子,倒是头一个想着让他们这些人去歇息片刻的!

  穆景安慢慢踱到室内,看着床上躺着的那个快要没了生气之人,静默许久,最终缓缓迈着步子,来到了那人床前坐下。

  太监总管来到了他的身边,亲手为他端上来一杯茶。

  穆景安看看,说道:“换杯清水来。”

  太监总管应了声后,不多时回来,手中捧着杯温热的白水。

  穆景安从怀里掏出个小瓷瓶,从中取出一粒药丸,塞进皇帝口中,又扶了他给他灌进了点儿白水,便坐到一旁静等。

  不多时,皇帝缓缓睁开了眼。

  看到穆景安的刹那,他蓦地睁大了双眼,唔唔地叫着,似是想咆哮,无奈嗓子受了伤一般只能发出声音却说不了话。

  穆景安看了眼四周,发现太监总管已经出了屋子,室内除了他和皇帝再无旁人,便从怀中拿出个瓷瓶,赫然就是方才那个。

  他给了皇帝一个浅淡的微笑,轻声问道:“舅舅可知这里面装的是什么?”

  不待皇帝吭声,他自顾自垂了眼说道:“此时舅舅能醒来,便是吃了这里面的药丸。”

  见皇帝面露迟疑,他又从中取出一小粒,塞到皇帝口中,给他灌了两口水。

  不过片刻时候,皇帝便感觉自己身子发麻的症状又轻了些许。

  穆景安看着他眼中的怀疑神色越发淡了,就说道:“若是舅舅肯答应我一个要求,那么这里面的所有药丸,就全部都归您了。但若是舅舅不同意……”

  他轻轻晃动瓶子,灿然一笑,“那这里面的东西我可以倒进河里、丢到山上,随便什么地方都行,只是舅舅怕是再也见不到它们了。”

  眼看皇帝面露急色开始更加剧烈地哼哼了,穆景安温和地问道:“舅舅是答应,还是不答应呢?”

  两人僵持了许久,直到皇帝轻轻点了头,穆景安才附到皇帝耳边,说出了自己的交易条件。

  一个多时辰后,在朝中重臣的见证下,秉笔太监当场写了禅位于十一皇子的圣旨,给皇帝过目后,皇帝抖着手,在太监总管的帮助下,亲自在上面盖了玉玺。

  此事就这样定下了。

  事后罗纱问起此事,穆景安笑道:“他如此惜命,必然会答应。而且以他的性子,怕是想着先答应下来保住命,等痊愈以后再来反悔。”

  “那么那些药丸……”

  “那解药只能吃两颗。吃一颗时毒性减轻,吃两颗时毒性全消。只是那麻痹症状还会持续些时日,想要痊愈,只需多饮水,等上一个月后,便也好了。但,是药三分毒,这解药的毒性极大,若是吃多了,毒性反噬,病症只会更加严重。吃得越多,反噬越厉害。”

  可是依着皇帝的脾气,必然要一整瓶都吃掉才会放心。

  罗纱默了默,问道:“你给他的那瓶子里面,有多少颗药丸?”

  穆景安很是惋惜地重重叹息了声。

  “至少……四十多颗吧。”

  132决定

  新帝登基后大刀阔斧地做了好些个事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他将朝中大臣换掉多半。

  叶之扬本还在家中养花,冷不丁一道圣旨,就让他去了户部做尚书。叶之扬当下就丢了花锄和花种,带着全家去往京城。

  他的小儿子才不过几岁,见状很是松了口气。

  赵氏就问儿子怎么了。

  小儿答道:“天寒地冻的,父亲却整天拿着锄头和花种去种花,我很担忧却不敢说。如今看父亲现在这个样子,我终于可以放心了。”

  稚子无心,小大人一般说出了大实话。

  赵氏望着叶之扬挺直的背影,微笑着抚了抚儿子的软发。

  虽说叶家居家迁往京城了,可还有两人叶之扬和赵氏压根就没打算带走,那便是邱氏和她的儿子。那对母子依然待在庄子上,该怎样过,还是怎么过。

  朝中大换人时,初时宫里头不知怎的,有传言说被换掉的大都是太上皇的人。

  太上皇本就“病”得一天不如一天了,在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就气得哽了一哽,几口气憋在心头上不去下不来。

  谁知后来他才听说消息是假的,被换掉的一小部分是他的亲信,另外一批是朝廷的蛀虫,而他自己的那些个亲信其实大部分都倒戈跟了新皇。

  他顿时气得血气上涌。

  前些日子被憋住的那几口气如今好不容易寻到了出路,跟着新添的血气一起喷涌而出。

  太上皇重重咳着,就有太监拿着白帕去给他掩口,结果帕子上赫然一大滩鲜红。

  于是太上皇还没来得及被解药毒死,反而先喷血喷太多,亡了。

  太上皇驾崩,举国皆哀。

  在这样的日子里,有一些人却是悄悄从北地出发,进入关内。

  在他们来之前,穆景安带着罗纱又去了趟北地。这时在南地受伤之人也已经痊愈,只是穆景安让他们稍安勿躁等在南地,并未让他们回到这里。

  进入北地见过大伙儿后,穆景安便说出此次前来的目的,让大家选择往后想要的生活方式。

  北地中曾经出去过不少人,他们分布在各地,从事着各种各样“有用”的工作。穆景安将他们当中能抽空回到北地之人全唤了回来,让他们向北地之人谈起这些年在外面生活的日子。

  这些人讲述的都是自己的切身体会。

  “听了他们所说的之后,大家决定下往后的日子想怎么过,然后再告诉我。”穆景安这样说道。

  这么些年来,头一次有这样多的在外生活之人统一同大家谈起这些。每日里他们都会去各处同大家交谈,先是说起自己的感受,然后让大家随意提问。

  他们生活的地方不同,所从事的工作、担任的职位也不同,每个人的经历说出来对众人来讲都是新奇的,大家就都听得很认真,也很有趣。

  这样的交流,持续了有近一个月的时间。

  眼看着时间到了,穆景安就让各处的主事收集起写有各人最终决定的纸张,由各处的主事统计好,再送到他这儿。

  有七成的人,想要去往各地从事各种职业;有一成的人想要留下来守在这里;还有两成的人,想要去往江南,守在穆家附近。

  北地之人长久生活在极寒之处,生活习惯和关内之人截然不同,穆景安就让人细细告诉了他们各自想去之处的生活习惯。

  大伙儿对于能走出去兴奋异常,此时就有人问穆景安,是不是同新帝说一声,弄个指令什么的,那样大家伙儿光明正大地走,也可以快些。

  穆景安本就考虑过这个问题,当下就驳回了这种建议,依然决定只有小部分人走这样的路子,大部分人还是等着穆家潜伏在各处的势力及官员给他们办好户籍和路引后悄悄出关。

  其实依着他的意思,能全部都走后面那条路子最好,可是泰王已经知道了南地那些人的事情,故而穆景安安排南地那些人走第一条路子,其他人则用第二个。

  有人问他为何如此,穆景安只说了短短几句话。

  “保险些好。此时想要明目张胆,不过是仗着风逸在位。可一旦在他那里留下了文书,他的后人便能随意查到你们后人的踪迹,到那个时候,又该当如何?”

  听了他这番话,众人齐齐沉默。

  他们这些年在这儿隐居着,不也是为了“保险”吗?

  不是不能出去。只是那些皇帝在位的时候,他们不敢,一旦出去的人多了,难保不会被有心人发现。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出事的可能性,每年都只安排最需要的人进入关内。

  如今他们得了个好机会,他们也不能太过于放松警惕。

  穆景安看着乌压压的人群,不由一叹。

  其实他还有句话没说。

  现在宋风逸待他这样好,可谁能保证十年、二十年后依然如此呢?

  最难预料的莫过于帝王心。

  之所以让这个时候北地之人准备好潜入全国各处,是因为穆景安算准了太上皇大体的去世时间。

  初初即位再加上太上皇驾崩,宋风逸就算是有心想去管,也分不出那么多心思去做。况且依着此时的他的性子,就算他知道了,也会故作不知,将事情压下来。

  穆景安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契机。

  他不怕慢,不怕麻烦,怕的只是这些人出去后又碰到些什么棘手的事情。

  穆景安这时只觉得自己这个决定是防患于未然,待到回了定国公府,他才不由感叹自己这个决定当真是极为明智。

  宋风逸居然下了道圣旨,封穆青涯为定王,世袭罔替,而且还赐了府邸,离定国公府不过几十里地的距离。

  听着公公宣旨的时候穆景安就已经哭笑不得,待到接了旨,他更是头大如斗。

  罗纱抚平他拧起的眉间,问他为何如此惆怅。

  穆景安无奈道:“那家伙……”他咬着牙说了句后好歹记起了那家伙现在是皇帝了,就咳了声,说道:“他一片好心,我明白。可他这样做,不是又将穆家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吗?”

  穆家本就是第一国公,现在又成了第一外姓王,想不引人注意,都不可能了。

  穆景安想一次就叹一口气。

  穆家的日子,怎的就这样艰难呢?

  罗纱细细想了,暗道果然如此。可看了穆景安那苦大仇深的模样,她倒是当真乐了。

  不过转念想到北地人后,罗纱说道:“幸好没让他帮忙。”

  穆景安自然知道她的意思,轻轻“嗯”了声,握住了她的手。

  穆青涯和长公主正忙着,匆匆接了旨后匆匆将圣旨安放好,夫妻两人便又一起去收拾东西了。

  他们一早就决定了要一同去各处游玩,走遍全国各处看遍大好河山。

  前些天穆景安和罗纱不在,两人等着他们并未离开。如今穆景安他们回来了,夫妻俩便准备动身。

  罗纱默默去帮忙,穆景安在一旁听着穆青涯和长公主说的话,奇道:“你们当初不是说要去追二叔和二婶他们吗?怎的这时候换了主意?”

  “青巍他们离开了这许多日,怕是赶不上了。我们索性与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出发,说不定哪天在某个地方就与他们相遇了。”

  穆景安听了,仔细思量了一番,倒也果真如此。

  穆青巍和冯氏同穆青涯他们打算的一样,夫妻二人一同出游。

  自那天大殿之上出了事后不久,穆青巍就辞去了大将军的职务。顶替他的,便是以前在潘大将军手下效命的、北地出去的将领,王晓。

  刚回到定国公府,穆青巍夫妻俩就收拾好行装先行出发去了,临走前还笑言让穆青涯二人准备好了后去追他们。如今看来,倒是当真追不上了,因为送走了他们后,穆景安和罗纱方才动身去往北地,这样说起来他们离去也有好些时候了。

128忽喜忽怒106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重生之叶府嫡女最新章节+番外章节

正文卷

重生之叶府嫡女最新章节+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