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李家众人从京城回来时就已经是初秋季节,芳儿一路上看到地里的庄稼,从青变黄,从生长到成熟,心里就有一种满足感,预计到家的时候正好赶上秋收,想着一车一车的粮食往家里运的情境,芳儿的心情一直都是飞扬的!

  其实大家的心情都很好,特别是孟清平,芳儿马上就要及笄,那接下来就到了他们成亲的日子,嘴角就没有不是翘起来的时候!

  回到家里所有的人都有一种,终于可以过上不用打仗的安生日子的想法!

  老爷子这两天正忙着收拾家伙事,准备去地里收粮食。李长谨和孟承烨这两位大兴朝国公在一旁打下手。

  拿惯刀剑的手拿起镰刀也不手生,李长谨蹲在地上正磨镰刀,孟承烨在一旁数着镰刀够不够,老爷子又找出来两把镰刀对他说:“承烨不用数,又不是所以的人都用镰刀,玉米地里就用的少,谁捞不到镰刀就去掰玉米去。”

  从京城回来刚归家的众人,进了家门老远就听到老爷子的话,在大家还都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芳儿就从马车上跳了下来,冲着老爷子就喊:“爷爷,您给我留一把。”

  老爷子就哈哈哈的大笑这说:“芳儿啊,咱家还是老规矩,男人下地女人是不用下地的,这镰刀还真的没你的份。”

  老爷子的话一说完,正从马车上下来的两个媳妇先是松了口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芳儿那样,对种地有着特别大的热情!

  虽然都会些拳脚功夫,可下地实在是太伤皮肤了!

  众人下来给长辈们行礼,老爷子心情大好的对他们说:“赶紧进去吧,你们祖母可早就想了。”

  芳儿本来还想和老爷子再掰扯掰扯,可听爷爷说起奶奶,她也不在这磨蹭了,带着几个小家伙就先跑了。

  从京城里回来的将军们,回到家第二天就开始了他们解甲归田的日子。

  别人都适应良好,只有李元逢面对着好像掰不完的玉米头疼的要命,逮着自己面前还没有掰的玉米就是一阵乱踹。

  紧跟在他身后割玉米秸的李元达看他那暴躁的样子,对他道:“你说你有什么好暴躁的,在地里掰玉米总比在战场上舒服的多!”

  李元逢从里面出来气呼呼的坐在田埂上:“我不干了,在地里闷头干活还不如战场上畅快!”

  李元逢在这里闹腾,本来还在为能够再过上平静日子而心里高兴的老爷子,听了孙子的话放下镰刀也坐在田埂上思考了起来。自己现在老了心里总想着一家人在一起平平淡淡的过日子,可自己当初年轻的时候不也跟本就不喜欢这种平淡日子么!

  儿子们现在都愿意在家陪着自己过平淡日子,那也是因为他们都是三四十岁的人了,也都明白了家的好。可孙子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也让他们跟着自己这个老头子在家种地,就太难为孩子了!

  他这边还没刚想明白,那边李长训已经到了李元逢面前,二话不说抬脚就踹了他一脚。

  李元逢被踹了一脚马上跳了起来,见是自家老子,拍着屁股只能认了,虽然老子踹儿子天经地义,但他还是有点不服气的问:“爹,您踹我干嘛!”

  李长训还想接着踹他,见他反应的快赶紧跑了,要不是想着他也是当爹的人了,李长训都恨不得拿个玉米扔他!

  李元达赶紧上前劝阻:“三叔,他不想干就不敢呗,您发那么大的火干嘛。”

  “我是气他不愿意干活么,我是气他说在地里干活还不如在战场上畅快!怎么的,让他说的这掰个玉米还没有砍个人头舒服,他这都是这是什么想法!”

  这四十岁的将军和二十岁的将军想法已经完全不同,四十岁的将军觉得国家安定百姓能够平静的生活,这就是身为将军的最高成就。

  可二十岁的将军却还没有这种觉悟,他认为这种平淡的日子让他毫无激情,感觉还是在战场上自己的血才是热的。

  他们闹这么大的动静,大家都过来了,李元逸见李元逢跑远了,还可惜的说道:“终于有了点有意思的事,还那么快就结束了!”

  他爹李长谨从后面过来:“那你接着给大家提供一点有意思的事也可以啊!”

  李元逸赶紧赔笑道:“我觉得吧,这掰玉米就挺有意思的,好多年不干了还怪想念的,其他的就算了吧。”

  李长谨笑了笑没理他,却来到李长训面前道:“老三,元逢不想干就算了,什么掰玉米不如砍脑袋,那都是孩子顺口说的。既然他还想过军营里的生活,就让他回大营好了。”

  李长训被他的话给说愣了:“二哥,你不是说以后咱们都不带兵了么,怎么还让元逢去军营里啊?”

  “我说咱们不带兵说的是咱们兄弟不带兵了,可没说让下面的孩子也不带兵啊!都不带兵,以后咱们李家还不得没有一点话语权!”

  李长训看着周围的这些小辈,还是说了一句:“我以为军营里就只留长田就行了呢!”

  李长谨已经没了再教育他的心思,当初要不是长诏跟着他,估计繁州他是绝对守不住,现在都回家了,一根筋就一根筋吧,又不妨碍过日子。

  大家又都回去干自己的活去了,李元逢这会倒是开始觉得尴尬了,回家是决对不行,这接着干自己又不想。

  正纠结着的时候,芳儿驾着战马拉的马车来了,老远就招呼他:“四哥,咱俩负责把玉米运回去,别人家的玉米都运回去了,奶奶在场里都等急了!”

  李元逢现在只觉得这个世上最好的人就是芳儿了,赶紧应着跑到地头,只让芳儿驾着马车,他自己往车上装。

  孟清平远远的和芳儿相视一眼,都露出了会心一笑。

  李元达看着拉着板车的战马,还有往板车上装玉米的李元逢,由衷的感叹道:“这就是解甲归田后将军的日子啊!”

  是吗?并不是。

  这次让他们跟着下地,也只是李长谨他们兄弟几个哄老爷子呢,毕竟带着儿孙一起下田是老爷子这些年最想干的事,现在不用打仗了,他们当然要满足老爷子的愿望。至于之后还得让他们干自己的事。

  李元适是家里的老大,也是大兴朝的驸马,李家人在大兴朝初期不上朝堂,正好让他这个驸马常驻京城,那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李元逸和李元达继续李家之前的营生,那就是做粮食生意,只不过之前李家的生意做的小,现在做的大而已,毕竟在琅州和繁州这里,同样是做粮食生意的,百姓都会先考虑把粮食卖给李家,甚至于眷州和玉州的百姓也都愿意和李家打交道。

  虽然李家和盛家当初没少摩擦,可琅州打进眷州两次都没有伤害到百姓一丝半点,当初李家又把盛荣庆的名声给黑的不轻,盛家的名声坏了,百姓自然就觉得李家都是好人了!

  至于玉州那根本就是王家的地盘,只要王家稍加引导,打开市场简直轻而易举。

  李元逢最后还是回到了军营,临走还交给他一个从没有出过门的李元逵。毕竟是武将家的孩子,先到军营里练两年再说。

  兄弟们都出去了,只有孟清平从成了亲就没一点要出门的打算,不过人家对师父那话说的也真好听:“兄弟们都出去了,家里也不能没有一个晚辈在跟前,我就不出去了,就在家守着您和我叔过日子。”

  于是孟清平就接了大伯之前的角色,在李家村外那大片的土地上盖了一个书院,就起名琅州书院。

  到琅州书院读书那真的一点门槛也没有,年龄不限,男女不限,这些都不算出格的,毕竟这些年打仗有很多人都耽搁了,晚入学也不算事,战乱刚结束,对女子的束缚也没那么多。

  可是他这下一条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那就是束脩不限!那岂不是没有钱的人家只要送孩子过来,不用交束脩也能上学?

  如果说一开始百姓们还不太敢相信,等到琅州书院的告示贴的到处都是的时候,他们才真的相信去书院读书真的是束脩自愿,只要是他确实家里困难,不但不收束脩而且住宿还是免费的,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还会免费提供一年的一天两餐。

  当然这些不拿束脩的学子和那些拿着束脩的弟子,在住宿上还有饮食上面绝对不同,可在学业上,只用成绩说话。

  孟清平的琅州书院一下子就火了,有钱的人家冲着人脉来的,毕竟书院可是李家的弟子办的,哪怕让院长记住自己也算是成功了一半。

  没钱的人家就更愿意来琅州书院上学,有很多都是十几岁过来,想着只上一年认识了字就出去找事干,怎么也比不认识字的人挣的多。

  很多有心的人家就想着等孩子挣了钱,再回来补上这一年的束脩。

  有很多人都担心孟清平亏的受不了,不说他办的书院其实并不赔钱,哪怕赔他也是能承受的,毕竟打仗是来钱最快的事,更何况在他参加的所有战争中,就没有一次失败过。

  不说别的,就眷州给的战争赔偿,孟清平分到的就够书院赔上几十年的了。

  不过几十年后琅州书院不只是琅州最好的书院,也是大兴朝最好的书院之一。

  芳儿除了和老爷子忙着家里的那二十亩地之外,在琅州书院也兼任刺绣老师。

  就因为琅州书院的刺绣是她教的,让很多大的氏族人家都会把闺女送到琅州书院来,最初也是冲着认识李元帅家的姑娘的想法,可那些姑娘们学了之后才知道,这位老师绣出的东西到底有多好!

  一时之间琅州书院的女学生的数量,几乎都要赶上男学生了!

  书院农忙的时候放假,所以芳儿在书院里任课一点也不耽搁种地。就这样她种地教书两不误,更重要的是这种陪着家人的日子,是她最想过的日子。

第97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今天男主被退亲了么最新章节+番外章节

正文卷

今天男主被退亲了么最新章节+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