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第一日,敌军并没有来犯, 褚回也只陪着太子, 在城墙下走一走, 大致观望一下。

  第二日, 开始有小范围的骚乱, 敌人掠杀完就走,相当于现在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所以很难防备。

  一连几日都是这种小范围的烧杀,所幸民众伤亡并不多, 但是每次总会有人流血牺牲, 对于永安来说,见惯了太平盛世的她, 依然不能承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子民被人猎杀。

  经过这几的日勘察,褚回和太子发现,敌人都是从东北一带而来, 逃亡的方向也是往东北而去,所以如果派斥候往东北方向侦察, 距离只要拉长些, 那么是不是有可能,采用围合的方法, 把敌人一举歼灭,再不济也要重创一下吧。

  可是安国的士兵,一般是重甲出行,不仅穿着比较繁琐, 而且一般用也是重兵器,长矛冷箭,善骑射的将士,是少之又少。

  所以他们最后决定兵分三路,两侧呈包围状,把敌人困在中间,然后一路强军从中间突破,哪怕倾巢而出,也要重创敌人。

  可是怎样做,敌人才能顺利的被围困在中间呢,而且他们也不能确定,蛮族是一支还是多支出动。

  思虑再三,永安和褚回不再耽搁,鹿死谁手总要打过才知道,于是中间由镇北将军带兵,向敌人突击,长驱直入,率兵士2万。

  而永安和褚回各率2万,由两侧迂回包抄,提前半天出发,困敌人于中间。

  或许是安国长久以来偏安一隅的想法,让敌人也轻了敌,他们也没有想到,安国这次竟然会举兵抗战,或许是被压迫的久了吧,就像是一根弹簧,一开始你去按它,可能力道不够,可能弹簧的长度够长,虽说前期它没有反应,可是时间久了,你哪次力气用大了?它就会反弹。

  人也一样,各国与各国之间的邦交也同理,太压迫一个人,或是长期受压迫的国家,犯了一国之威,要么消亡,要么反抗。

  因此,褚回和永安她们也算是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安国一直国力强盛。周边小国本就不敢来犯,只是一些游牧民族自持甚高,善骑射,便依仗快马,经常来烧杀抢掠,以往都是安国提出和亲,或者呈上贡品,求得短暂的和平共处。

  毕竟像他们这种游牧民族的打法,想要彻底歼灭是不可能的,况且万一斩草不除根,引来敌人的疯狂反扑,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便是无妄之灾,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

  虽然没什么带兵经验,可是数量上碾压对方的安国将士还是胜了,此次出征歼敌近8000,我军将士损失12000。从数量上,虽然是输了,但是从总体上还是赢了,因为少数民族毕竟人口稀少,8000相当于是全军覆没了,此次遭到重创,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游牧民族将不再有可用之兵。

  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被赶入草原腹地的游牧民族,剩下的多是老幼妇孺,正所谓穷寇莫追,永安生性仁善,也没有想要斩草除根的想法,便放了敌人一马。

  捷报已经向京城传去,大军就要凯旋而归,可他们没想到的是,在回程路上竟迷了路。

  原来太子这一路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了草原腹地,他们曾绕过一座山,可是如今,逆向返回的路上,却不知道从哪边下手,不知道该走哪条山路。

  而随军的斥候,要么在攻占的时候牺牲了,要么被派去报信了。此时镇北将军所率2万将士已回城,而楚回所率2万将士,也提前回了,她只是为了与太子会合,所以才晚了些。

  永安这一行是损失最重的,因为他们大多是从京城调来的禁卫军,或者是城防军,几乎都没有经历过战场上的你死我活。

  所以乍一面对如此多的敌人近距离攻击,并且如此血腥的场面。很多人不能及时调整状态,所以损失惨重,剩余人数仅15000人。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剩余的人当中,几乎没有斥候,也没有熟悉山林地貌的人。

  一连两日,褚回和永安他们在山里面绕来绕去,当再次回到熟悉的路口时,他们知道是真的迷路了,这次不能再走了。

  可是顺着路,还会绕回来,那么该怎样走出去?再这样拖下去,军备补给就不够了,水源和粮食都已经告急。

  几番商议下,最终决定,有懂得分辨方向的将士,依据太阳的方向,和树木的茂密程度、以及年轮等方法,来辨别南方是哪里。

  然后便、一路向南就可以了,可是这样走下去,不免会产生误差,褚回看了看脚下的土地,她们应该是在山谷中。

  如果她没有记错,边境一带应该是北高南低,那么她们应该是顺流,只要找到河流,就可以顺着河流的方向,走出这片山林

  记得前世,她曾在书上看到:河流是山林的高速公路,只要跟着河流走,就能到达人类聚集的地方。

  可是怎样才能看到河流呢?有了,动物。以前有在电视上看到过,动物一天中会多次去往河流边上饮水,那么找到动物的脚印,顺藤摸瓜找到水源并不难。

  褚回不再犹豫,她带上几个将士轻装上阵,一路追随着动物的脚印,分散在几个方向找去,总算找到了一条蜿蜒的河流。

  与大军汇合后,他们顺河流而下,不出三日就走出了这片山林,远远的有斥候寻来,总算是走对了路。

  可是他们不知道,这几日里没有太子和褚回等人的消息,消息已经传回京城。在唯一的儿子也可能失去的打击之下,安皇一病不起,朝中无人理事,由几位尚书大臣一起处置朝政

  柳府,柳尚书不知道该怎么跟女儿讲,本来是捷报,可是在最后谁也不曾料到,竟然又出了这种变故,大概是命数吧。

  我朝皇室一脉,本就子嗣单薄,几代以来,便都仅有一个男丁,到了这一脉,更是仅有太子和公主两人,如今公主为了反对和亲,自焚于城墙。而太子不知道是为了给妹妹复仇,还是因为自己一向主战的原因,竟亲赴沙场,如今却音信全无。

  若是一直这样下去,看来这安国平静的天空,也要被打破了,皇家从来不缺觊觎皇位的子侄。

  皇位若是没有直系的皇子继承,那么,那些个郡王、藩王,甚至郡主们,都会打起皇位的主意。

  这种情况下,朝臣们也只能防止消息不外漏,可这种消息是能守得住的吗?谁也挡不住某个朝臣在家中与与儿女提上几句,更有甚者,朝臣中本就有各皇室的势力。

  一颗不安的种子,悄悄在京城种下。所幸的是消息目前只是在世家之间发传播,普通百姓还没有受到波及,民心尚稳。

  虽然没有达到人心惶惶的地步,但是但依然有些人动了不该动的心思,因而从好友口中得知此事的柳子轻,那幅还没作完的画,终于提不起笔了。

  如果褚回在这的话,一定认得画中的屋宇,乃是他们在九曲县中第一次见面的破庙。

  庙中,柳子轻躺在干草上,褚回坐在一旁,呈守护的姿态,小小的空间,莫名让人心安。只是画纸上的两个人仅仅画出了轮廓,还没有着色,眉目间也是一片空白。

  她原想把这幅画完成,那人也应该回来了吧,却没想到才画了一半,那人便失去了音信。

  这一刻,柳子轻第一次后悔自己为什么不是能枪善武之人,那样的话,她就可以策马营救夫君于千军万马之中。

  可是她不是,她肩不能扛,手不能挑,只是一柔弱女子。既没有武艺傍身,也没有行军之策,去了也只能徒增负担,帮不上什么忙。

  可是不去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她只能焦灼的在府中等待,望着远处天空,看窗外的月亮升起,自己却无能为力。

  或许是自相遇起,她们就一直在一起,大概是距离太近了,习惯了对方的好,哪怕知道这份感情来之不易,哪怕把对方当成最珍贵的人,可是依然少了几分珍惜。

  如今可能失去了,柳子轻才知道,以往的什么矜持都无用,如果早知道,有朝一日她们有可能面临生死之别,那么她一定会多对褚回人笑一笑,少给她一些脸色看,每天多一些拥抱,晚上的时候,也多亲一下她的嘴角,让那人也笑得多一些。

  远在边境的楚回,正沉浸在走出山林的喜悦之中,完全不知道,遥远的京城之中有人为了她整日整夜的提心吊胆。

  永安携三军大胜归来,当她们回到京城的时候,消息已经先一步到达,总算是及时稳住了局面。

  而那些不该动心思的人,也暂时收了收自己的心思。太子率兵凯旋归来,这时安国的百姓才知道,原来那些游那些敌国并不是不能反抗的,原来他们也是不堪一击的。

  要知道战报上写的是尽数全歼敌人,那是什么意思?一举将敌人覆灭呀,他们的太子是这个国家的英雄。

  “子轻我回来了”

  “回来就好”

  “子轻”

  “嗯”

  短短几个字,在拥抱的时候,柳子轻悬在半空的心才稳稳的落了地。

  当日,褚回亲手为柳子轻的那幅画着了色,添了眉目进去,画纸上的两个人,栩栩如生,正是初遇时。

第58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一个小画师章节列表在线阅读+番外章节

正文卷

一个小画师章节列表在线阅读+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