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496

  由此可见,在孔子门下音乐没学好,同门师兄弟统统看不起你!

  别看唱儿歌这事儿很简单,实际上可以锻炼孩子的说话能力。太子如今才三四岁,说话还不算利索,多多开腔能让他口齿更伶俐。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让孩子的大脑更加灵活!

  要是记性不好,能记住那么多唱词吗?肯定是不行的吧!

  小时候多练练,以后学什么都快!

  这还只是直观的好处,还有一些隐藏的好处,比如能让人身心愉悦,从而增强身体免疫力。

  人遇到伤心事、烦心事的时候容易“形销骨立”,这是公认的事实吧?反过来推导一下,人要是保持心情愉快、每天快快乐乐的,自然就“心广体胖”了,病都能少生几回!

  动动嘴皮子就能强身健体,有什么比这更划算的锻炼方式呢!

  杨夫人:“…………”

  怎么办,被这小子说得有点想学唱曲儿了。

  朱厚照跟杨玉在那练了一会,瞧见文哥儿在跟杨夫人聊天,立刻不干了,蹬蹬蹬跑过来要旁听他们在讲啥。

  文哥儿瞅见再次强行挤过来的龙脑壳,便给朱厚照讲起孔圣人有多热爱音乐的事儿来。

  相传《诗经》就是孔子编订的,当时这些古诗当时可全都是唱出来的。

  可见它是孔子心爱的歌词本。

  瞧瞧人家孔圣人抄歌词,一抄就是三百多首,时间跨度五百年,类型更是千变万化,有祭祀宴饮时奏唱的雅乐,也有讲述风俗民情的民歌,堪称雅俗共赏!

  只要好听,孔圣人都爱听!

  咱也要有孔圣人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只要是好吃的,咱就爱吃!甭管是哪里产的,甭管是谁来做的,粗茶淡饭有粗茶淡饭的滋味,海味山珍有海味山珍的妙处,每顿都要吃得肚皮饱饱、开心愉快。

  杨夫人:“…………”

  总觉得这小子在胡说八道,但是她没有证据。

  文哥儿继续慢慢悠悠地跟朱厚照瞎掰:“孔圣人不仅爱听歌,唱歌的瘾头也挺大。我跟你讲,《论语》里面这样描述过他是怎么唱歌的——‘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朱厚照没听明白,立刻追问:“什么意思?”

  文哥儿道:“就是‘孔子跟人一起唱歌,如果感觉很棒的话,肯定要请别人再唱一遍,自己兴致十足地在旁边跟着唱’!”

  看看人家孔圣人多么热情洋溢!

  唱嗨了必定力邀别人再来一个!

  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正儿八经,实际上每次都在演唱会上疯狂喊安可。

  孔圣人都这样对生活、对音乐满怀热情,我们怎么可以不快快乐乐唱歌呢!

  见贤思齐,说的就是我们这些棒棒的崽了!

  杨玉以后是要混锦衣卫的,没有读过什么书,《论语》更是不会在六七岁时就读。

  听文哥儿这么一介绍,他莫名觉得那位传说中的孔圣人都亲近了不少。

  原来《论语》和《诗经》是这样的,他以前还以为是很深奥的东西来着!

  杨夫人听文哥儿一通掰扯下来,忽然觉得自己根本无从下嘴。

  看看这说得,唱个歌儿,对身体好,对心情好,且还是在向孔圣人看齐!

  百利而无一害!

  谁要是拦着不让,就是不想太子身体棒、心情好,甚至是对孔圣人不敬!

  你说唱歌不对,那就是说孔圣人不对!

  那可是传承了两千年的圣贤书,那可是端坐于孔庙之上的孔圣人,怎么可能不对!

  文哥儿悠悠然地让朱厚照再来一个,他和杨玉跟着唱。

  这一刻,他们不是三个人在唱歌,而是与孔圣人同在!

  杨夫人:“…………”

  杨夫人听着三个小娃娃又唱起了“没呀没水喝呀”,有点怀疑自己过去三四十年是不是都白活了。

  等到这堂音乐课愉快地收尾,文哥儿带着朱三岁和杨玉一起吨吨吨补充水分,感觉自己复工第一天似乎差不多要糊弄过去了。

  他王七岁果然一如既往地聪明!

  朱厚照过足了学唱儿歌的瘾,又想起自己前两天没解决的疑问,不由叫谷大用去把前头文哥儿给他写的那封信取来。

  文哥儿瞅见那封熟悉的信,有点纳闷地问:“怎么了?”

  朱厚照打开信指着文哥儿引的那句酸诗。

  “没懂!”

  杨夫人不给他讲,他父皇也语焉不详,都让他留着问文哥儿来着。

  文哥儿自己都忘了前两天写过啥,拿起来一瞅,只觉这小子记性真是太好了,换成寻常小孩哪个能记这么久?怕不是睡一觉就忘了!

  对于自己随手写来糊弄朱三岁的玩意,文哥儿拿在手里一点都没害臊,一本正经地逐字逐字把“奈许新缣伤妾意,无由故剑动君心”给朱三岁念了一遍。

  心理素质绝对是杠杠的。

  文哥儿还给朱厚照划重点:这里头主要人物有两个,一个是惨遭抛弃的“妾(我)”,一个是喜新厌旧的坏蛋!

  朱厚照强烈抗议:“孤不坏!不是坏蛋!孤才不是!”

  文哥儿用“孺子可教也”的眼神欣慰地看着朱三岁。

  很不错,这代入点找得还挺准。

  既然刚上完音乐课,文哥儿顺便给朱厚照两人介绍起汉代的乐府诗。

  既然叫乐府诗,那肯定也是唱出来的,它和《诗经》一样有雅有俗,《上山采蘼芜》就是由乐府这个机构搜集到的民歌之一。

  唱的是个弃妇。

  弃妇上山采蘼芜,下山时遇到前夫,就和前夫聊了前夫的新老婆。

  前夫说新老婆还不错,但没有你那么好。你们的容貌不相上下,但是你的纺织能力比她强太多了。她只会便宜的黄绢(缣),你却会织贵重的白素,而且她一天只能织四丈,你却能织五丈有余!

  所以说吧,新人不如你!

  文哥儿慢悠悠地把《上山采蘼芜》给朱厚照诵念一遍,又把意思讲给他听。

  听听这人,张口“颜色”,闭口“手爪”,怎么看都是个重色重利且喜新厌旧的人。

  又要老婆好看,又要老婆能干!

  这样的家伙能休弃故人迎娶新人,未必就会对新人多好,这不,遇上前妻又开始说“新人不如故”了。

  文哥儿讲完后还“啧啧啧”几声,十分礼貌地表达自己对这位前夫的态度。

  朱厚照觉得有趣,也学着文哥儿“啧啧啧”。

  杨玉沉默了一下,很合群地跟着“啧啧啧”。

  杨夫人:“…………”

  她什么都没听见也没看见。

  只能说吧,这个男的听起来确实不是东西,前妻既然容色不差又更能织布,你怎么还休妻另娶?难道是不管家中妻子好不好看、贤不贤惠,他瞧见新人都想换个新的?啧——

  意识到自己也在心里“啧”了一声,杨夫人赫然发现自己正面临职业生涯上最大的考验——如何才能不被王家小神童带歪思维?

  文哥儿压根没发现自己在疯狂带偏别人方面的厉害天赋,依然是不疾不徐地给朱厚照讲解“新缣”和“故剑”的故事。

  知道了“新缣”典出何处,前半句酸溜溜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至于后半句那“故剑”的典故,那就更常见了。

  就是汉宣帝登基后拒绝迎娶权臣女儿,有心要立发妻许平君为后,当时他暗示群臣时说的就是“求微时故剑”。

  后人便以故剑代指原配妻子。

  文哥儿瞅瞅朱三岁,又瞅瞅杨玉,叹息着来了个总结陈词:“唉,即使你嘴里说他没我好,你还是因为他而辜负我!”

  他这人从小脸皮奇厚,说起这话来脸都不红一下,特别地流畅自然。

  你已经有了“新缣”,我这把“故剑”打动不了你啦!

  你这么冷酷无情,我能怎么办!

  只能独自伤心了!

  朱厚照:“………”

  杨玉:“…………”

  气氛,一下子微妙起来。

  面对文哥儿十分不要脸的当面谴责,朱厚照只能一个劲地咕哝什么“孤不是”“孤没有”。

  瞧见朱厚照那不知该怎么解释的焦急模样,文哥儿没忍住哈哈大笑。

  朱三岁这才发现自己上大当了!

  他小先生哪有半点伤心的样子!

  朱三岁:“…………”

  怎么会有这么气人的家伙!!!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逗小孩真好玩哈哈哈哈

  朱三岁:气成河豚.jpg

  *

  注:

  ①《三个和尚》:经典儿歌,也是传统谚语

  比如清朝笔记《平平言》里面就有引用“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此虽俚语,实为确论”

  -

  ②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出自《论语》,就是那个很有名的“登堂入室”出处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孔子随口点评了一下子路鼓瑟不咋滴,其他学生就看不上子路,于是孔子后来赶紧找补说“虽然现在还没‘入室’,但已经‘升堂’了”

  意思是子路好歹算入门了,你们别排挤他了!

  -

  ③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出自《论语》

  画面应该是这样的:

  一首歌嗨完!

  孔子:安可!`^o^/~安可!`^o^/~安可!`^o^/~

  (bushi)

  -

  ④《上山采蘼芜》:原诗很常见,就不放啦

  前面写的时候总觉得有哪里不对,隐约记得的还有另一首诗差不多的诗

  看了眼相关介绍才发现我记忆里的弃妇诗其实是《诗经·谷风》

  我说怎么我只听了几节诗经课,这首却是乐府诗!!

  -

  当时听的课程讲解到“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意思是,弃妇被休弃慢腾腾地走,心里很舍不得离开,本来没盼着丈夫送近还是送远,结果前夫才送她到门槛那儿了!对比她此时此刻的心情,感觉苦菜都甜如蜜!

  好惨!

  印象深刻!

  不要太相信男人的深情!(bushi

第235章496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戏明最新列表+番外章节

正文卷

戏明最新列表+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