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姜瑶眼前这位身着黑金龙袍,英武挺拔又带三分儒雅的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她时不时会回想起的胡子大叔。

  那日她与大叔分离,大叔有言两人可能再也不能相见。

  但姜瑶有一种直觉,她与大叔还会见面。

  而今果真如她所料的那般,她偶遇上了大叔。

  但却未曾想,大叔竟是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她眼前。

  在大明王朝,只有两人有资格身穿黑金龙袍。

  一位是有护国之功的辽王。

  另一位便是其子,那个臭名昭著的纨绔萧靖。

  姜瑶后退一步,盈盈施礼,“小女子姜瑶见过世子殿下。”

  萧靖神色复杂,幽幽一叹,“离我远些。”

  旋即,辽王世子转身离去。

  姜瑶静静地站在原地,凝视着与自己相距愈来愈远的大叔,默默无语。

  大叔对她如此冷淡,宛若陌生人,她并不觉得奇怪。

  相反,会这样做的大叔,才是姜瑶所熟知的那个人。

  只是……她不喜欢。

  她宁愿胡子大叔不这样,哪怕正视她一眼,都好。

  ……

  明耀天子倡导节俭,故乾清宫内的布置一切从简。

  皇帝会见众英才的那方大殿内,除了殿中龙椅以及陈列于殿两侧的木椅以外,便别无他物。

  姜瑶在太监的带领下,坐上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圣椅左侧的首位。

  她的对面,右侧的首座,一位玉树临风的男人散漫地坐着。

  那是大叔。

  姜瑶对大叔报以浅浅的微笑,可大叔仍是没有看她。

  她很失落。

  随着时间的推进,受邀的年轻才俊陆陆续续地入场。

  其中有许多姜瑶曾经见过的人,但更多的面孔,瞧着陌生。

  忽然,姜瑶柳眉一拧。

  庄苏安来了。

  苏安公子看着姜瑶,唇角泛起好看的弧度。

  姜瑶却能看出其笑中的阴冷。

  庄苏安又把目光转向萧靖,面露狠色。

  那辽王世子算个什么东西,他也配坐居首位?

  他今个算是真有意义上的见识到了,天子对这位侄儿的极致宠爱。

  这种读书人的盛会,他一个纨绔世子哪有资格前来,可他不仅来了,还坐在最接近皇帝陛下的那个位置。

  庄苏安暗想,陛下这重亲之举,怕是会凉了许多士子的心啊。

  在场男子想法和庄苏安一致,而数量不多的几位女子想法则是不同。

  她们对萧靖坐居首位并无异议,反倒是妒忌心作祟,不服姜瑶位居次座。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姑娘,凭什么能那般靠前,而她们却只能屈居后列。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士子们皆是心高气傲之辈,谁也不服谁。

  可纵然是千般不满,他们也不敢显露出一丝一毫。

  毕竟今日位居中位的,可是皇帝陛下啊!

  谁敢对他安排的坐次有异议?

  不多时,在场座无虚席。

  “皇上驾到!”随着太监的一声高喝,众人齐齐起身,躬身一拜,“参见皇上。”

  独独有一人无动于衷。

  南王世子余光瞥见一侧的满脸漠然的萧靖,惊怒不已。

  明耀天子规定,若非上朝,平日见天子皆无须行跪礼,执拜礼即可。

  这已是十分优待了。

  没想到这位声名狼藉的堂哥竟是肆无忌惮地连礼都不愿行。

  萧文很替皇帝叔叔不值,枉他对萧靖那般厚待,到头来这位纨绔却是这般不尊重他。

  莫大的讽刺啊!

  那位君临天下的男人,一步一步缓缓走向龙椅。

  皇帝的脚步很轻,但落在众人心头却如重锤敲鼓一般,压得他们大气都不敢喘。

  天子威严厚重真不是说说而已。

  明耀帝坐在殿中龙椅上,虚手一抬,“诸君免礼。”

  “谢陛下。”众士子小心翼翼地站直,坐下。

  皇帝没有废话,直接进入正题,他提问,让众士子自由答辩。

  年轻才俊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在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身份,纷纷起身,侃侃而谈。

  本想在此盛会上力压群雄的姜瑶,见大叔心不在焉,自己也没了开口的兴致。

  这使得方才发言博得皇帝陛下赞赏的几个女子对姜瑶更加不屑。

  虽不知她是谁,又为何坐在次位,但毫无疑问,那个小姑娘就是一个毫无实学,徒有虚名的人。

  “最后一个问题。”皇帝起身,在龙椅旁走了两步,“朕之前说过,邀你们前来共商国事,这最后一题,问的便是国事。”

  明耀天子顿了顿,抛出一个让众人心头一跳的问题:“你们觉得国都定在京州好不好,若是不好,应迁至何处?倘使有人赞成迁都,只要言之有理,朕说不定会另换国都。”

  刚刚还踊跃发言发言的才俊们一下子就把头一沉,噤若寒蝉。

  国都的确立,向来是一国的头等大事,根本就不是他们有资格议论的,更何况从陛下的言语来看……这最后一题并不只是用来考教他们的。

  他们,什么也不敢说。

  尽管这是明耀天子亲自问的,他们……也不敢。

  说定都京州好?

  可听皇帝陛下的意思,显然是有迁都之向,若是喜欢京州,怎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万一惹得天子不喜,对日后仕途的影响可是不小。

  说好,可能死得有点惨。

  说定都京州不好?

  那将会死得非常惨!

  此举是在打数位皇帝以及历代喜爱京州的先辈们的脸啊!

  他们的棺材板怕是要盖不住了。

  只想一下便觉得可怕,定都京州不善此话,是万万不能提的。

  既然无论说什么都是错,这些所谓的名士,又为何要开口?

  姜瑶听见迁都则很是疑惑。

  她不明白,好端端的,明耀帝为何有迁都之意?

  其实本朝曾经迁过一次都。

  永乐年间,当时的国君认为京州所处的位置太好。

  江南水乡,膏腴之地。

  京州太.安定,安定得会让皇帝忘记,北边还有个对大明虎视眈眈的蒙古。

  于是他决定迁都,迁在当时的北州所在的位置,并将其改名为京州。

  而京州则被改名为南州。

  永乐帝是一代雄主,迁都之后曾多次亲征蒙古,打得让其分裂成两个国家――柔然和乌恒。

  往后五十年北方游牧民族都无力进攻大明。

  他临死前,提出“天子守国门”,并将其作为祖训。

  定都京州有利有弊,利在于方便天子看到北方,建立忧患意识。

  弊在于国都距离边境太近,倘若边关告急,京州将不会再有防线,很容易被敌军一锅端导致灭国。

  总的来说,纵观迁都数百年,弊是远远大于利的。

  国都离边界太近,激励的不仅仅是我国皇帝,还有柔然可汗。

  试想敌国的国都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此等诱惑之下,柔然怎能不卖力地进攻大明?

  大明的边关在发情的柔然铁骑之下如同纸糊的一样,毫无作用。

  柔然骑兵在没有阻隔的平原下一路驰骋,抵达京州。

  兵临城下。

  可哪怕是国难当头之时,皇帝也秉承“天子守国门”这一祖训,死守京州,不做唐明皇。

  京州乃金城汤池,加之柔然大军并不擅长攻坚战,各地守军也支援迅速,国都最后被守了下来。

  灭国之危过去后,那位天子意识到,定都离边关过近弊大于利,但他依旧没有选择迁都。

  而今辽地边军在辽王的训练下已自成体系,有一套专门对付骑兵的战术。

  哪怕辽王死去,辽军依旧能够稳稳地守住国门。

  既然北方无法对国都造成威胁,为何反倒要迁都了呢?

  就在姜瑶愁眉不展之时,她瞧见大叔嘴角泛起一抹冷笑。

  小姑娘豁然开朗。

  京州离边关极近,离另一个地方更近――辽宁路。

  那里有一位势力强盛到极点的辽王。

  自古以来藩王拥兵自重,甚至反叛的例子数不胜数。

  辽王手下良将如云,雄兵无数。

  京州与辽宁路之间又是一马平川。

  姜瑶曾暗暗研究过之前那段匪夷所思的历史。

  乾元帝立储二皇子已经足够恢诡谲怪。

  更让姜瑶不解的是,辽王竟没有造反。

  明耀帝登基初期,根基未稳,朝中心向他的大臣并不多。

  那时,天时地利人和均在辽王之手,辽王造反,绝对是胜券在握。

  最是无情帝王家,姜瑶一向不信皇家众兄弟间有什么似海亲情。

  可她根本寻不到辽王不造反的理由,便只能根据之后那段口口相传的历史,将其归结为罕见的手足情深。

  然而现在看来,两兄弟之间也并非世人想象的那般和谐。

  天子迁都多半是因为惧怕辽王。

  害怕他造反。

  辽王对皇帝极具威胁,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萧阳离京州太近。

  此时不比当年,辽王占据优势,而今天子乃是正统,又是千古难得的明君,民心所向。

  辽王造反无法如以前一样一呼百应,天下大势已不在萧阳,而在萧邦。

  只要皇帝远离辽地,不被一击即溃,最终败的,将会是辽王,大明注定还是会在他手里。

  至于兄弟之间为何要维持表面上的平静,这其中的波诡云谲,就不是姜瑶所能猜测的了。

  乾清宫诡异的安静,惹得天子不喜,他剑眉一皱,沉声道:“怎的突然都成了哑巴?”

  还是无人回应他。

  “嗯?”皇帝提高音调,怒意升腾。

  殿内,一位男子一咬牙,起身道:“陛下,无论定都京州好与不好……这都皆不能迁啊,此地已成了我们的根,牵一发便会动全身,百害无一利啊。”

  不少京州人士虽没有说话,但看他们的表情,显然那男子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萧邦立刻明白,迁都,会遇到的阻力将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各世族已在京州紧紧扎根,迁都便是在动摇他们的根本。

  门阀世族岂能答应?

  哪怕他是皇帝,也无法克服阻力强行迁都。

  当初永乐帝能够力排众议成功迁都,是因为那时大明建国不久前,世族扎根不深。

  而今大明已经延续数百年,名门望族的根已深深扎入京州的地下,各族之间盘根错节。

  明耀帝深知,平日里他能够说一不二,是由于他并没有触犯到这些家族的根本利益,故朝臣们会拥立他。

  若是这个皇帝危及家族生存,世族门阀们将会联合起来,对抗他。

  与整个京州为敌的滋味,并不好受。

  萧邦了然,借助迁都使得北方的威胁不复存在的这一想法,注定难以变成现实。

  于是他只得作罢。

  最后一个问题是他的一种试探。

  试探各世族子弟的想法。

  更多的,是给他的侄子萧靖传达一个消息。

  他萧邦,还是不放心他们父子俩。

  萧靖的冷笑,则是他对皇帝叔叔的回应。

  最后一个问题被皇帝中止不议。

  这次盛会也就此戛然而止。

  之后,在皇帝告诉众人,十日后务必参加春猎,至此,今日的才子相聚正式告一段落。

  散会后,姜瑶轻轻唤了一声:“大叔。”

  萧靖闭上眼,狠心地没有回应,小姑娘又叫了一声。

  世子殿下回头,无奈道:“姜姑娘,我是大名鼎鼎的纨绔世子,离我远些,于你,于我都要好处。”

  自己是个纨绔,和小姑娘在一起,其名声会受损。

  姜瑶的大名他听说过,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独女,博学多才。

  萧靖作为藩王世子,和首辅独女之间若有什么交集,他那位皇帝叔叔怕是又要对他产生什么怀疑。

  这无疑会给他增添不小的麻烦,故世子殿下铁了心的想要与小姑娘撇清关系。

  可小姑娘接下来一句话,让萧靖心软下来,改变了主意,决定在不让外人知晓的情况下,继续和小姑娘保持联系。

  小姑娘垂首,细声说:“大叔,你不理我可以,但是你不能忘了你的孩子,弃它于不顾啊,小奶猫可想它娘亲了呢……”

第十四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纨绔世子太撩人大结局+番外章节

正文卷

纨绔世子太撩人大结局+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