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新居(三合一大章)35

  古建国考虑到的,主要一方面是担心妻子那样做会不会叫老人家误会是想让她一直帮着带孩子的意思,这里面说不好还有一点儿诱哄欺骗的性质在里面。另外,丈母娘搬过来的话,肯定也是要把两个孙子给一并带过来的。两个孩子今年一个九岁一个四岁,一个已经上学了,关键是还不跟自家明新在一个学校。如果不从一开始就说好,征得各方同意后直接给孩子转学,那就得让孩子每天跑远路上下学了。就算是后来真的顺利答应住下了,也得再就近给孩子转学过来,那中间费的功夫不是无用功吗,对孩子也是来来回回的折腾,这样肯定是不大好的。

  而且,古建国作为一个大男人,比较习惯把事情摊开了商量好,尤其是在面对亲人的时候,他觉得凡事让他们也有选择的余地才好。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到,至于对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完全由他们决定。不能最后自家把人家架起来了,别的路都堵死了,好似事情到这一步了,就再没有拒绝这个选项了,这样就难免显得有些强人所难了不是。

  所以基于以上考虑,古建国特意跑了一次二舅子宁荣臻的单位,经过重重审查终于见到了他们夫妻二人。

  古建国跟他二哥二嫂掰开了揉碎了把自家是怎么打算的,怎么考虑的这样那样一说,两口子也从最开始的不大同意,转变为让白敬龄自己做决定的态度。

  二人也知道古建国说的有道理,这样的做法确实是为着自家和母亲着想的。毕竟他们确实回家的时间少,不管是母亲还是孩子,有妹妹一家在旁边就近照顾着,肯定是好事一件。

  只不过两人就是觉得本应是自家的责任,现在要转移到妹妹一家的身上,身为哥嫂的难免会有些愧疚。

  不过现实情况就摆在眼前,既然能有更好的选择,妹夫也能主动来找自家商量,态度上肯定也是真诚的,所以夫妻二人一番考量后,就答应了下来。

  他们也是为古建国能专门的考虑到自己两口子回家方便,多费那么些功夫多盖一堵墙挺感念的。毕竟要是真的住在一个屋檐下,自家两口子回去看老人孩子的时候,确实会多有不便,顾忌重重。

  可现在听着古建国的形容,即便他们没有实际看过房子的样子,也能知道这估计还是妹夫避着人自己动手盖的隔墙。想到这里,他们就更加没有拒绝的理由了。

  至于给孩子转学。这年头也没什么重点学校之类的区分,都是就近上学。宁荣臻和周晓淳觉得,自己夫妻俩很少回家看孩子,孩子一个人跟着奶奶,在学校也没有很相熟的玩伴。要是真的给他转了学,至少有古明新这个亲表兄弟陪着,再加上家属院儿里的孩子也多,想着他也应该是愿意的吧。

  就这么着,古建国算是得到了二舅子家两口子的同意了,那这会儿再劝起白敬龄来,就显得有力多了。

  白敬龄被自家女婿说的颇有些意动。

  做父母的上了年纪了,本来就渴望能跟儿女们一起生活的,只是大环境下多是儿子肩负养老的责任。但这不是自家情况特殊嘛,儿子没办法常年待在身边,白敬龄也没想过能跟女儿住一块儿。但这会儿古建国都这么跟自己说了,而且儿子也不介意,那自己似乎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理由了。

  自我说服了一番后,等大孙子放学,白敬龄又问了他的意见。

  看着听说能搬去跟姑姑一大家子住一块,想着能有好多弟弟妹妹的跟自己一块儿,高兴地连连点头的宁致远,白敬龄当下也不再犹豫了。收拾打包好一些常用的东西,趁着女婿来接自己,就跟着女儿女婿搬家的时候一道儿的搬进了新房,对外只说是闺女儿快生产了来照顾的便是。

  只是因着想给闺女儿接生完再退休,白敬龄现在还得再上一阵子班,家属院儿这边到底是离医院偏了些,不过还好是有自行车,来回不过是多花点儿时间的事儿,也算不上是有多大困难。

  古建国大致把丈母娘是如何答应跟自家一起住的前因后果一说,古老爷子和毕老太太也挺赞成儿子的做法的。二老想着事情现已落定,相信三儿媳妇那里也能更加放心的准备生产了。

  “你把这肉带回来,给自家留了吗?”毕老太太看着儿子拿回来的一大块羊肉,问道。

  “留了。丈母娘帮着给收拾的。我那儿留了一只羊腿,肉剔下来骨头熬成汤,到时候请客就当高汤使了,主食就弄一锅羊汤面。剩下的肉搭配着炒几个菜也就差不多够了。”

  古建国说着他请客的打算,接着又道:“我那里留的是准备请客的,剩下的就这块了,回头您看着怎么处理能放得时间久一些的,回头给妍妍你们做着吃啊。”

  古明妍听着老爹的话,心里还是觉得挺满意的,有点儿肉就能想着父母和孩子,巴巴的给送来的,怎么能不叫人窝心啊。她当下心情也不因没见到宁荣薇而低落了,加上外婆那边也解决好了,心里不禁就又开心了起来,手脚并用地窝到了她爸怀里撒娇。

  古建国看闺女儿高兴了,又从带的包里拿出了一张羊皮,递给老太太说,“这是那天人家村里叫了有手艺的人给剥的,我那边要上班,孩子她妈妈这又弯不了腰做不了活的,这羊皮比较小,刚好给妍妍做个袄子或是褥子什么的,妈您看着给收拾收拾吧。”

  毕老太太看着儿子给的这张羊皮,手抚上去摸摸,感觉手感还不错,整张皮子剥得也挺完整的,想是人家剥的时候用了心了。老太太想着家里的老头子会打猎,硝皮子什么的手艺也不在话下,等回头弄好了,给小孙女儿做个小皮袄子的穿穿也不错。

  古明妍想着自己穿着一身羊皮袄子的样子,然后不觉顿时有一种赶羊老汉的既视感怎么破……

  到了乔迁宴的前一天,毕老太太和古老头就带着古明妍跟着队上的车来到了古建国的新家。

  这还是三人第一次在完工后过来,一时也是不由得打量起自家儿子/自己以后的家来。

  整个房子的格局其实并不复杂,院墙盖得挺高的,把四周都给围了起来。

  整个房子因为只盖一层,所以比起后世三米多的层高来要高出许多。按照古明妍前世超级喜欢看家装节目的眼光看,完全由足够的层高空间,可以再搁出一层阁楼出来用来当卧室或是储藏室使用。不过那都是后世住房拥挤没办法的情况下的方法了,现在自家房间多,人人都住的下,自然就不用多这一层麻烦了。

  不过,联想到今后要是拆迁,按照房屋面积予以赔偿的话,那自家这前后院儿的加上层高,估摸着能再搭建出一个现在这房子总面积一样的房子出来也不是不可能的。哈哈,古·小市民·明妍又开始动歪脑筋了。

  没办法,有些思想就是这么地深入骨髓,不知道会在你遇上什么事情的时候就把本性显露出来了。古明妍就是这样,即便是在已经了解了自家的家底儿厚度之后,也没有让她觉得靠着那些就能不用再发愁过日子的事儿了。遇上后世普遍的发财途径,她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就想着自家如何能在其中分一杯羹,做到利益的最大化。说到底,这还是源于她从前世带过来的不安全感造成的。

  房屋的整个院落用一堵墙从中间偏东的地方隔开,将房子分成了两个部分。因为自家毕竟人口多,所以较大的也较为靠近外面的部分是自家居住的,另一边就是白敬龄的家了。

  不光是内部做了区分,院墙外面古建国也给分了两个门进出,这样就算得上是两家两户,进出之间相互不影响什么。中间这堵墙在后院是有相连的地方的,也方便两家人互相串门,不用每次都要绕到两个大门处。

  两边房间内部的格局都差不多。

  至于外部,本来是要给两家中间直接加堵墙隔开两边就好,但是后来想到直接加墙会影响房间内部的采光,最后就是干脆把房子要分隔开来的部分直接隔开,两边都让出一块儿地方,能让光线充分的照进房间。然后再从院落直接加一堵薄墙,干脆的分成了两家。这样一来,彼此就算不上是住在一家的,基本就是离的比较近的邻居的样子。

  这一点不论是古家二老还是白敬龄其实都很满意。在他们看来,这样就算不上是儿子跟丈母娘住/丈母娘在女婿家住了,毕竟还隔着呢不是。

  古建国不想叫太多人知道这事儿,好似是自家占了公家的地方盖出了两处房子给孩子舅家住,这毕竟不太合适。这也是最开始他为什么想直接加墙的原因。但是后来因为条件不允许,那就只能尽量隐瞒了,所以他之前就想着办法不想请客,不想叫人上自家来。

  有那亲近的人家上门看了之后问起的,也只说是为以后儿子们长大了分家提前准备的。人家纵使觉得他这说法牵强,但地是单位已经答应好给的,人盖房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人家愿意多花钱建成两处房子就叫人家建呗,哪怕是把房子空着呢,随人家高兴就是。

  因着另一边现在算是白敬龄的家,古家老两口也不好去看。不过想来两边格局都差不多,看了这边也能想到那边是个什么样子的。

  新房相较于农村的自建房来说还是有挺大区别的。

  古家老宅那样的房子基本延续了传统,一间房一间房的分别开来,一排房子说起来其实就是几个用处不同的房间并成一排,这一排盖完了空一段地方再盖下一排房间,中间用走廊链接,中庭空出个院落出来。

  而新家这边,其实更像是后世的大平层,整个房间的动线比较通畅合理,不同的房间和功能区是连在一处的,不是像村里的房子必须出一个房间才能再进入另一个房间。

  进门后先是客厅兼餐厅,面积其实不小,毕竟家里以后日常吃饭就得有八到十一个人,这还不算古明妍的舅舅舅妈,爷爷奶奶或是别的亲戚要来家做客的时候。考虑到人数众多,所以客厅里的有一张很大的餐桌,平时靠着墙边,上面摆些热水瓶玻璃杯什么的东西,平时吃饭的时候人就围着桌边。要是碰上人多的时候,把桌子拉开,就能再多出一边坐人的位置出来,也是够坐的了。

  除了餐桌外,古建国还打了一组木质的沙发,上面垫着软垫,沙发前面还有个茶几,平时看个报喝个茶的,在这里接待个客人什么的都很是便宜的。

  宽敞的客厅往左手边走,就是用一道木门隔开的厨房了。木门不是完全封闭的,上半部分是透光的玻璃,平时把玻璃木门打开,厨房一排的窗户能把阳光带进厅堂,白天基本就用不着开灯了。厨房也挺宽敞的,米面粮油一些日常基本食材都储存在这里。

  从厨房出来,穿过客厅,走过一条比较窄的过道,左右手两边的就都是卧室了。一共六个卧室,左右各三间。

  其实古建国本来是没想着要弄出这么多间房间的,但是这不是考虑到肚子里这又是两个嘛,这以后家里能有多热闹的都能想象的到。于是他干脆决定房间多来上几个,弄个一步到位,往后谁也不用再跟谁抢了。

  一边儿三个房间虽然看似均匀分布,但因为左手边的三间靠着客厅这边,所以这边的卧室都是比较深,但宽度没有右边卧室的宽。

  左手边第一间是古建国和宁荣薇的房间。格局摆设跟在筒子楼里的那间差不多,用的也大多是从那边搬来的老家具。不过好在这年头东西的质量都很不错,绝对称得上结实耐用,而且加上也不用讲究什么样式过时流行的,古建国又叫人给家具都上了点清漆,那看着跟新的也差不多,一点儿不妨碍继续使用了。

  这间房间总体上是比筒子楼的那间面积要大出许多的,在靠近窗户的地方,还被古建国因为做实验给盘出了一张炕。但即使是多了张炕,也因着房间本来就挺大的面积而不会显得房间过于拥挤。

  房间的炕道连着厨房烧火的地方,用起来很是方便。

  古明妍觉得这样一收拾也挺好,靠着窗户的火炕还有一种后世飘窗的感觉,就是这个炕比起飘窗的榻榻米或是小卡座着实大了些。

  夹在夫妻俩房间和左边最后一间卧室中间的,是一间比较小的房间。

  这间房间是给古明新准备的。因为他现在是家里唯一上学的孩子,除了单人床衣柜之外,还给他做了张大书桌。这书桌挺大的,古明妍估摸着她哥用到成年都没问题。书桌的旁边还有个五斗柜用来放东西。

  整体来说,古明妍觉得这房间虽然不大,但东西也不多,看着还有点空,别说让自家哥哥现在一个人住了,就是以后成年了结婚成家的,只把床换成双人的,再放个衣柜什么的也能将就将就住下了。

  毕竟,按照这时代普遍结婚早的大趋势,自家哥哥赶高考恢复那年正好19岁,真要是早早的结了婚的也不是不可能的情况,到时候说不准还真能把这间房间改造改造当成新房使呢。

  左边最后一间房间,比古明新的房间要大。打开看看里面的东西也挺多的。

  首先是有一张上下床,但是上面并没有铺盖,想来是给还在肚子里的两只以后长大了准备的。古明妍决定这准备的也是够早的了。想来古建国这是趁着搬新家用老爷子的名义买木头的机会,把自家现在和未来所有能想出来要用到的家具,都提前给打出来了吧。古明妍不用看,猜都能猜出来另一边自家双胞胎哥哥的房间,肯定也得有这么一张上下床。

  房间里除了上下床摆在靠里边的位置外,还有一张婴儿床。没错,就是古明妍睡过的那张。这张床古明妍长大了用不着了之后,就被二伯拿回去给小堂弟用了。现在再回到自家,想是二伯看自家这边又快生了给搬过来的。

  不得不感慨这时候人物尽其用的能力啊。古明妍都有点儿想把这东西以后拆了保存好当传家宝留下来了,毕竟这是多少古家孩子屎屎尿尿婴儿时期的见证啊……

  也是古老爷子最初把这床做的就宽大的缘故,才能这么一直延续的使用。不然自家这两胎都是双胎的,少不得还得再另做一个婴儿床了。

  除了婴儿床,这房间里还有一张床。听古建国说是为了方便照顾孩子的时候给大人休息时候准备的。

  想来这床也是自家外婆白敬龄最先能用到,她照顾孩子肯定主战场还是在自家这边,不然一孩子一会儿一哭的,她住隔壁家那边也听不见,所以最开始还是得麻烦她在自家这边住一段时间的。

  从三间卧室出来,处在过道尽头的是一间卫生间,面积挺大。上厕所的蹲坑靠着朝里面的窗户处,靠近门的地方是洗漱的水池,自来水什么的也通上了。地面上还有下水口和较低处的水龙头,想来洗衣服涮拖布什么的都方便使用。卫生间内空的地方处有一个大木桶,旁边架子上有洗脸盆什么的。这木桶是为了满足古明妍要在家里洗澡的要求,古建国专门弄来的浴桶,有了这东西,除了冬天,平时洗澡就都能烧点水在家里自己解决了。

  整个房子除了这里还有另一处卫生间,就在右手边最后一间房间的旁边。那间的面积比较小,也没有浴桶什么的,估计就是上厕所和洗漱时候用的。

  古建国解释说家里人多,以后就分男女使用,大的那间给女的这边,他们父子的以后就用小间。

  这样也是挺合理的。毕竟再是家人,以后男孩子长大了,古明妍回家住了,不说人多了说不定会抢卫生间,就是洗漱洗澡换个衣服什么的也不很方便的。

  再加上以后白敬龄也在家,毕老太太想着也时常会来,以前是没条件没地方,来了城里还得赶着时间回村子去,不然就得让儿子睡客厅或是打地铺,她跟儿媳妇一起睡。现在有地方了,多住几晚就不算辛苦了。以后老人家常来常往的,这卫生间划分男女还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这年头别说自家人了,就是一楼层的人共用一个卫生间的也不在少数,一家有两个卫生间绝对算的上是奢侈了。但别人家没办法也就算了,自家这是盖新房,九十九步都走了,也不在乎最后这一哆嗦了,多想一步,能让家人住的更方便那也是好的不是嘛。

  而且古建国也是想着都已经花了功夫做了下水,通了管道做好了一个卫生间了,再做一个也就是多花点儿钱顺带手的事情了。不过白敬龄家那边倒是只做了一个卫生间,毕竟那边人口少,轮流使用也错的开时间。

第30章 新居(三合一大章)35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向往的生活[七零]完整版+番外章节

正文卷

向往的生活[七零]完整版+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