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四章 巴人的乐土--巴国43

  在巴国的发展过程中,巴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加之所居之地环境适宜,因而物产丰饶。对此《华阳国志·巴志》有详尽的描述。巴国的手工业门类繁多,工艺先进,特别是青铜冶铸,这一技艺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其产品如剑、矛、钺、于等,铸造精良,装饰优美,丝毫不逊中原诸国。

  在巴人墓葬中,出土有相当数量的漆器,计有漆盒、漆盘、漆奁、漆梳等,多髹红、黑二色,色泽鲜明,造型优美,而且多加以装饰。

  巴人主要是通过煮泉盐、煮岩盐等方法获取盐。开采丹砂——丹砂用于颜料、涂料和医疗,用途甚广,重庆涪陵是丹砂的主要产地。此外,酿酒、制酱也是巴国远近驰名的传统手工业,虽历经数千年,如今的巴蜀之地仍然是酿造业的中心区域。

  巴人是一个临水而居的民族,他们用整木挖造一种独木舟,捕鱼捞虾,赖以为生。他们死后,又用这种独木舟作为葬具,或仿其形另作葬具,且加盖,考古学上称之为船棺葬。其葬法或者是将死者遗体和随葬品一道直接装殓于船舱内,或者另备一只小棺容放尸体和陈放死者随身小件物品,再将小棺放入船舱内,较大的随葬品如陶罐、陶壶、陶釜、陶盆等,则放在船舱中空处。

  巴人几经转徙,从一个弱小民族发展成为地括今湘、鄂、川、陕、黔五省大半地区的大国,从侧面反映了巴人尚武、强悍的习性。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巴人的墓葬中多随葬有富含本民族特色的青铜兵器,如戈、矛、剑、钺等。因其形制、纹饰富有民族特色,迥异他国,因此,它们又被称为“巴式青铜器”。

  巴人以乐舞见长。《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当周武王伐纣时,巴师“歌舞以凌殷人”,即且歌且舞以鼓舞士卒冲锋陷阵,故当时有谚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云:“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可见巴人乐舞是多么的深入人心。“下里巴人”一词亦流传至今。

  巴人的发式也是独具特色。巴式青铜器上,经常铸有一种梳有两尖锥状发髻的人头符号,也就是后世习称的“椎髻”。

  巴人常见的居室是一种“干栏”式建筑,这种房屋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人居住在上层,下层为底架,这样既能防御南方地区的潮湿,又可避虫蛇之扰。

  在巴国的发展过程中,巴人创造了丰富多彩又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的文化,如巴式兵器、乐器、舟船、民居、歌舞、服饰及婚丧习俗等。

  巴文化厚重沧桑而绚丽多彩,融事实与浪漫于一体。在现实生活中,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同来自自然的、社会的一切艰难险阻作斗争,使其文化成分中富含大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反抗压迫的内容。他们对神秘的自然赋予奇特的幻想,这使得巴文化成分中又蕴含瑰丽神奇的浪漫色彩。他们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信奉神灵,表现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著名的古曲《下里》、《巴人》,正是源于巴地的民歌,传遍楚地,这充分说明了巴文化是一种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所谓”大俗即大雅”,巴文化往往以其大俗的表现形式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艺术魅力,达到大雅的境界。再如源于巴渝地区的竹枝歌、竹枝词,描绘风土人情,本身也就是俗文化与雅文化交融互摄的一种文学形式。

  巴人及其后裔人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的自然环境中,交通阻塞,再加上历朝统治者对土家族地区实行“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民族羁縻政策,使其与外界长期处于隔绝状态,文化传播受到阻隔,这就为形成本民族独特而稳定的文化提供了相应的历史空间。“改土归流”政策推行后,巴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与汉文化交流融合,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

  巴文化在与外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在继承的基础上引进、融合与创新,如土家民间祭祀舞蹈“跳丧舞”,就源于古代巴人的“踏歌舞”。

  凄美的神女传说

  在古巴国的土地上,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其中,巴国“盐水神女”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巴国人当年的生活风貌。

  盐水女神与巫山神女是相映成辉的,而且巫山也在巴国边上。因此,在介绍盐水神女之前,我们先来说说巫山神女。

  巫山神女可算得上是中国第一情人,在传说中,曾经有许多人与巫山神女结下浪漫恋情。

  与巫山神女有过恋情而被传诵最广的是楚襄王。文人宋玉曾经把这个老色鬼的那场春梦写得绘声绘色,几乎就是一个现成的《色?戒》。这就是著名的《神女赋》和《高唐赋》。宋玉说,楚襄王在游览巫峡美景的时候,做了一个春梦,梦到一个自称巫山之女的美女跟他翻云覆雨。文中,巫山神女自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宋玉用煽情的词汇地描绘了巫山神女惊世无双的容貌与气质:“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被华藻之可好兮,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比,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美女毛嫱和西施在巫山神女面前都黯然失色,神女本人的姿容,怎不令人遐想?。

  有人对巫山神女进行了另一种大胆的推测:巫山在春秋国时期,是巴、楚征战不休的边境地带。后来,楚国强盛起来,军事上已经处于劣势的巴国很可能利将巫山美女献给楚王,以求自保。楚襄王与巫山美女一番缠绵,偶听美女讲述巫山神话,遂引发了一场春梦。

  盐水神女的传说与巫山神女的传说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

  盐水神女的故事见于“廪(lǐn)君传说”,是现存资料中关于巴族起源的最古老的传说。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根据这个记载,廪君应该是巫山一带居住在水边、名为“巫诞”的原始部落中的人。廪君出生时,巫诞部落尚处于在洞穴中居住、以渔猎为生的阶段。廪君成为部落首领后,为了改变部落的落后状况,沿今清江溯流而上,朝祖居之地的方向寻找便于农耕而适合部落繁衍发展的水土肥美之地,到了盐水北岸。在这里,他遇到了盐水神女。两人意见倾心,像后来的楚王与巫山女神那样恩爱缠绵。虽然对盐水神女非常爱恋,但廪君也时刻惦记着自己的部族,没有改变寻找乐土的志愿。因此,许多天以后,廪君打算离开盐水神女了。

  盐水神女舍不得让廪君走。塔对廪君说:“这里土地辽阔,可以捕鱼采盐,你何不留下来呢?我愿意与你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廪君坚决不肯留下来。盐水神女见不能说服廪君,就晚上来与廪君双宿双栖,白天则化为飞虫召唤所有飞虫飞上天空,掩蔽阳光,使天地变得一片阴暗。阴暗之中,廪君辨不清方向,没办法带族人离开。他冥思苦想,最终痛下决心,让人将一条青绸送给盐水神女,说:“你披上这条青绸,就表示我们两情相悦,我就与你同生共死,永不分离。”盐水神女一位廪君真的回心转意了,非常高兴地披上青绸。廪君站在山上,对着青绸所在射去一箭,将盐水神女射死于阳石之下。盐水神女死了,虫子都飞走了,天空亮了,廪君带着族人走出来,抵达乐土。巫诞成为巴人,廪君则成了巴人的王,巴人都臣服于他。在廪君的带领下,巴人这个族群繁衍壮大,由巫山往长江上游发展,进而建立了东迄今鄂西南、西至今宜宾、南有黔中、北接汉中的巴国。

  “廪君传说”是巴人满怀对其祖先的敬仰之情传述的故事。“廪君”,意思是“带领族人从事农耕并获得谷丰仓满、使族人摆脱冻饿之苦而种类繁兴的君长”,是巴人对其祖先的尊称,就像华夏族尊称教民农耕的祖先为“神农氏”一样。廪君传说不是一个专门叙述廪君与盐水神女的缠绵爱情的故事,而是赞美廪君为了巴族的发展,不惜射杀恋人以求脱身,终于寻找到适宜民族发展的新居地。

  尽管如此,盐水神女在传说中的下场令人同情但盐水神女对廪君一见钟情、苦心强留、至死不渝的故事也非常生动感人。

  上古的神话传说往往是历史的影子。如果结合当时的情况来推测,盐水神女应是一氏族的女性首领。她召来遮蔽阳光、阻止廪君离去的虫群的传说,实际上可能是对其招来与其氏族世代相亲的氏族首领挽留廪君的艺术加工。盐水神女死后,巴族获得发展,并占有了这个部落的居住地,其族人及与其相亲的氏族也融入巴族。盐水女神阻碍廪君而被射杀,巴人却对其并不憎恶,就可以作为支持这个推测的证明。

  盐水神女和巫山神女的故事有许多相通之处。两位神女都是巫山之中的女神”;她们都爱上了外来的君长;她们都是自荐枕席,晚上来。白天走……这些相通之处证明,两个神女故事有着一定 的关联。

  盐水神女与巫山神女故事,反映了巴文化的繁荣和辉煌,也是巴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

  巴国大事记

  殷商中叶,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率大军征讨巴国。巴国战败,向殷王朝纳贡服役。

  殷朝末年,巴国加入周为首的反殷集团。在牧野之战中,巴军担任前锋,成为武王伐纣的主力部队之一,对倾覆殷商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周王朝建立后,巴国国君被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首领称巴子。

  大约公元前四世纪,巴国发生内乱,将军蔓子借楚军平乱,并自刎以谢违背割让城池承诺之罪。

  公元前339~前329年,楚将庄蹻领兵占领了巴国的枳以及江州,巴国国都不断迁徙,最后迁都阆中,在四川东北一隅之地苟延残喘。

  公元前316年,古蜀国进攻巴国。巴国向秦国求救。秦军南下灭掉蜀国后,顺势灭亡了巴国。

第二部 第四章 巴人的乐土--巴国43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神秘消失的古国最新免费+番外章节

正文卷

神秘消失的古国最新免费+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