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十三章 越国一脉--闽越国55

  历史上的慕容复与吐谷浑的兴衰

  在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界中,“金庸”绝对是一个极具分量的名字。金庸一生创作的武侠小说,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共15部,大多都在武侠小说爱好者中备受赞誉。其中的“天”字,就是指《天龙八部》。在这部小说中,提到了一个叫作慕容复的人物,精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有“南慕容,北乔峰”之誉。在小说中,慕容复是慕容鲜卑后人,是燕国皇族后裔,一心想恢复故国。

  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慕容复并非完全是金庸的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天龙八部》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在辽宋对抗时期,历史上真正的慕容复却生活在唐朝中期。

  公元688年(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冬,塞外漠北寒风萧瑟,而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大将军慕容复的府第却是张灯结彩,喜气盈门。就在这年十二月,唐德宗李适颁旨,慕容复嗣位安乐州都督,袭爵青海国王,加授“乌地也拔勒豆可汗”称号。当然国王也罢,可汗也罢,无非是个显贵的尊号,并不是真正的裂土分茅,但来自朝廷的封号毕竟非同小可,值得隆重庆贺一番。

  这位慕容复大将军在历史上并没有辉煌的功绩、显赫的声名。新旧唐书对他都是一笔带过。那么,唐德宗为什么对他如此垂青,加封显爵呢?原因只有一个:慕容复是与大唐有姻亲关系的吐谷浑王族的后代子孙。

  吐谷浑西迁先到了阴山,不久又西移甘陇,渡过洮水,在羌族的故地建立了国家。这时是公元312年(西晋怀帝司马炽永嘉末年),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时代正在到来,不过僻处西陲的吐谷浑并没感受到多少冲击。在北起甘松,南至白兰,东临洮河,西至于阗的数千里疆域内,吐谷浑人过着宁静的游牧生活。吐谷浑本人活到了72岁,在当时是难得的高寿,并且还留下了60个儿子。

  继承吐谷浑事业的是他的长子吐延,在位13年,留下12个儿子。因为和昂城羌族首领姜聪争夺草场,吐延被姜聪用剑刺伤,伤重不治。临终前,姜聪托孤于大将纥拔泥,让他辅佐自己10岁的长子叶延继位。叶延饱读《诗》、《传》,后来宣称既然自己的曾祖父奕洛韩曾被封为昌黎公,那自己就是公孙之子。根据周礼,公孙之子可以用王父的字为氏。所以,叶延把姓氏改为吐谷浑,放弃了原本的姓氏慕容。不过中新旧唐书等多数史书提到吐谷浑王族,依旧称他们是“慕容氏”,所以说,慕容复其实应该名叫吐谷浑复。

  叶延有才略,有大志。可惜天不假年。在33岁时,正当壮年的叶延就去世了。其后继位的几代吐谷浑王,或父子相承,或兄终弟及,虽然也有王族政权的内部纷争,但没酿成什么大乱,算是比较太平。后来,叶延的曾孙阿豺(《资治通鉴》作“阿柴”)即位,致力于开疆拓土,吞并了相邻氐羌两族数千里的地盘,使吐谷浑成为陇西一带的强国。

  然而,阿豺没有因此而狂妄自大。一次,他来到垫江(原为亵江,今四川重庆垫江,嘉陵江与涪江在此交汇),见识了奔腾浩荡的两江殊途同归,感叹百川虽大,最终仍要归海,觉得自己是边塞小国,应当有所归属。于是,阿豺遣使南渡,向南朝宋少帝纳贡称臣。以边塞贫弱小国向强大的中原政权臣服,是吐谷浑求存之道。但当时中原正是南北朝并立局面,吐谷浑哪边也得罪不起,只有两面称臣,委曲求全的份。阿豺的同母异父兄弟慕瑰即位后,虽然有作为,有才干,但也是只能将吐谷浑作为大国北魏的附庸。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大夏的战役中,慕瑰率骑兵30000伏击夏军,生擒大夏皇帝赫连定。拓跋焘非常高兴,册封慕瑰为“大将军”、“西秦王”,并且把大夏的金城、枹罕、陇西三地分封给慕瑰。南朝的宋文帝为了拉拢吐谷浑,也在此后加封慕瑰为征西大将军,秦、河二州刺史,陇西王。一时间,吐谷浑左右逢源,春风得意。

  慕瑰之后的两任吐谷浑王,依旧奉行两边称臣的外交政策,试图两边讨好,不得罪任何一方。然而,夹缝求生之道终难长久,墙头草固然可以随着两边的风势左右摇摆,但如果其中一边的风变得异常猛烈,墙头草还是会被折断。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终于不想继续容忍忍吐谷浑的不专一,以吐谷浑王拾寅向宋明帝进献珍兽为由,下诏讨伐吐谷浑。国小力微的吐谷浑根本无力抵挡北魏大军,拾寅部被赶到了白兰,损失驼马40余万匹。眼看要收获的庄稼也被北魏割去作牧草。

  昨日还一派繁荣景象的吐谷浑此刻几近破,缺衣少食,难以为继。拾寅一再哀告讨饶,但文成帝铁了心要斩草除根,不肯罢兵。直到文成帝的孙子——北魏孝文帝亲政后,看到吐谷浑国几乎要变成丐帮了,想起吐谷浑好歹也是鲜卑一脉,才下诏准许他们返回故地。经此打击,拾寅被收拾得服服帖帖,再也不敢和南朝勾勾搭搭,乖乖作北魏的忠实属国,年年纳贡,岁岁来朝。

  刚不可久,再强的风也会止些,北魏也是如此。北魏宣武帝元恪死后,秦州反叛,河西的朝贡路线被断绝,吐谷浑借此摆脱了附庸地位,完全独立。拾寅的曾孙夸吕放弃北魏的封号,自号为可汗。

  吐谷浑是小国寡民,夸吕在位期间也并没有多少政绩值得夸耀,但他却创下一个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君王比不了的记录——从公元500年(北魏宣武帝初年)直到公元591年(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因病去世为止,夸吕做了92年可汗,《北史》、《隋书》说他活了120多岁。在史书中,三皇五帝都是寿星,彭祖还活了880岁,但这些终究是传说。实实在在的长寿君主,罕有能与夸吕匹敌的。

  “老而不死是为贼”,夸吕本来就脾气暴躁,年纪大了,做事也就越来越糊涂,动不动就责杀部下,侵扰边城。就是在他统治时期,当时中原正是隋朝,吐谷浑屡屡同隋朝叫板,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颇有点“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劲头,让人难以猜透夸吕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仅玩命地进攻隋朝,夸吕还屡废太子,屡杀太子。在似乎得了失心疯一样的父亲的威胁下,夸吕的儿子中有13个率领自己的部落降附了隋朝,连太子可博汗也因为害怕被废杀,打算绑架父亲举国降隋。不过,隋文帝不知道为什么要放弃这个降服吐谷浑的好机会,表示不赞成这种以子劫父的忤逆之举。可博汗的计划没能实行,后来还真被夸吕杀了。

  夸吕毕竟不是神仙,总有死的那一天。他所立的最后一位太子世伏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在公元592年(开皇十一年)夸吕病死后继承了汗位。他一改夸吕与隋朝做对的政策,到长安纳贡称臣,还打算把公主献给隋文帝。但是杨坚是出了名的怕老婆,不敢接受世伏的好意,反而在公元597年(开皇十六年)把宗室女光化公主许配给世伏。可惜世伏得意了没多久,就在第二年的吐谷浑内乱中被杀。世伏的弟弟允伏被拥立为王,迎娶了嫂子光化公主。

  虽说两国结下了姻亲之谊,可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崇尚武功,萌生了吞并吐谷浑之意。他扣留了到长安哭奠文帝的外甥吐谷浑顺,在公元608年(大业四年)派黄门侍郎裴矩授意铁勒部侵袭吐谷浑。随后,隋炀帝又派遣杨雄、宇文述率大军出击吐谷浑,俘获吐谷浑10万余众,牲畜30余万头。吐谷浑故地几乎尽入隋朝版图。允伏率残部逃奔党项,吐谷浑顺则被迫长期留在隋炀帝身边陪王伴驾。

  隋炀帝的统治很快灭亡,允伏趁着天下大乱又回到故地,并以为唐效力平定凉州为条件,换回了嫡子吐谷浑顺。就在唐与吐谷浑关系的蜜月期,允伏却以为天下打乱之时有机可乘,忘记了当初几乎被隋朝灭国的教训,主动进攻大唐。唐太宗即位后,允伏派兵劫掠侵扰鄯州、兰州、廓州等地,唐太宗大怒之下,派遣名将李靖、侯君集大举讨伐,一直打到黄河源头,诗人因之留下了“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诗句。不过,允伏据传是被其部众所杀,也有人说他是自缢而死。太子吐谷浑顺举国降唐。

  吐谷浑顺久居长安,大唐君臣对他都颇为满意。唐太宗封他为郡王,还让他回国当可汗。但吐谷浑顺在中原浸染太久,各部大人不服,当被派来声援他的唐军撤走以后,他就被杀害。他的幼子诺曷钵被拥立。大臣们趁机争权。唐太宗怕再出乱子,派兵声援诺曷钵,又封他为“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在诺曷钵成年后,还把宗室女弘化公主嫁给了他。

  经过几起几落,吐谷浑的国力已经颇为不济。而青藏高原的吐蕃则强盛兴起。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吐蕃大举入侵吐谷浑。为了挽救吐谷浑,唐高宗派大将薛仁贵出兵援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唐军在大非川溃败,吐谷浑王族后妃随唐军撤回凉州,自此吐谷浑国境被吐蕃吞并,再也没有复兴。

  后来,唐高宗本打算封诺曷钵为青海国王,将其安置在凉州。但凉州实在太荒芜了,而且离吐蕃也太近,吐谷浑上下都觉得那里难以立国,诺曷钵也一再要求举族内迁,所以,吐谷浑宗族百姓最后被安置到了灵州地界,筑城而居,高宗赐名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希望他们能安居乐业。可惜过了几代,安乐州还是被吐蕃攻陷了,吐谷浑的族人再次内迁到山西晋南一带,渐渐演变成了今天聚居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的土族。

  前边提到的慕容复,就是吐谷浑王族的末裔。虽然他被唐德宗加封了一大堆头衔,但在他死后,吐谷浑慕容王族就不再有封爵,延绵了300多年的吐谷浑王系就此香火断绝。到诺曷钵国破内迁为止,吐谷浑共存世352年,传位19君。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慕容复正是吐谷浑乃是慕容鲜卑的最后一位国王——虽然只是名义上的。

  弘化公主墓的偶然发现,启开历史的神秘之门

  甘肃武威市城南20公里的南营乡青嘴湾,峰峦起伏,峡谷纵横,大水、冰沟两条大河湍流急下。在两条河汇合处,有一座南营水库,一座古墓就坐落在水库对面祁连山南麓的山岗上。

  由于史书缺乏记载,千百年来,根本没有人知道这座古里葬着什么人。

  清同治年间,满清政府制造民族矛盾,引起回、汉仇杀,甘肃武威当地的百姓纷纷上山挖窑洞避难。有个性梁的人家,凑巧挖进了这座古墓。他们取火一看,只见墓中金碧辉煌,壁画满墙,随葬器物很多,除有彩绘的木俑、马、牛、骆驼等大批木器外,还有不少铜器和金玉珠宝,琳琅满目。梁氏将金玉珠宝盗走贩卖,发了一笔横财。

  从此以后,古墓的厄运接踵而来,但人们只注重金银珠宝的寻找,绝大部分珍贵文物包括墓志在内却未遭大的破坏,保存尚好。没有人去探寻这古墓的主人是谁。

  1915年4月,古墓又被人掘开,掘墓者挖到了一块墓志,收藏起来,密不告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不长,方圆数十里便家喻户晓,前往掘墓者家参观墓志者络绎不绝,犹如赶庙会一般。当时的武威知县唐敷容是个有见识的人。他知道武威自古是西陲重镇,一定会有古代的石刻埋藏于地下,因此吩嘱商务会会长贾坛代为寻访。贾坛无意间得知青嘴湾古墓有墓志出土,立即找到了收藏墓志的人,将墓志带回,放到武威文昌宫里保存。

  墓志为正方形,志盖正中篆书“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四周雕刻缠枝草叶花纹图案。雕刻极为精美。志底文字25行,满行24字,字体端庄秀丽。大周,在历史上是武则天称帝够的国号。从墓志上看,古墓主人是大周西平公主。经过对墓志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发现,古墓的主人大周西平公主,是一个被称为弘化公主的人。墓志中称这位弘化公主“诞灵帝女,秀奇质于莲波;诧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公宫禀训,沐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规,挺□闱之睿敏。”显然,弘化公主是位非常漂亮而且有教养的皇室女性。此时,大家才知道竟然有一代公主葬于武威。那么,弘化公主究竟是谁呢?

  弘化公主,武则天时赐姓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出生于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五年),是唐宗室淮阳王李道民之女。这位弘化公主,成就了唐朝的一段历史。

  公元634年(唐贞观八年),吐蕃松赞干布与羊同(居住在今西藏自治区西部和北部的古代游牧部落)共同进攻吐谷浑。次年,吐谷浑又遭唐军攻击,大败,分裂为东西二部。西部吐谷浑由伏允次子率领西退,以新疆鄯善为中心,后降服吐蕃;东部吐谷浑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率领,以伏俟城(今青海省共和县境内)为中心,依附于唐。唐王朝封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后来,慕容顺被其臣下所杀,唐朝廷又立慕容顺之子燕王诺曷钵为吐谷浑王,封其为河源郡王,后又改封为“青海国王”。

  诺曷钵颁行唐朝历法,奉唐朝年号,与唐朝关系很好,后备唐朝封为“乌地也拔勒豆可汗”。公元636年(贞观十年),诺曷钵赴唐都长安晋谒唐太宗,并向唐太宗请婚。太宗慨然应允,表示要将宗室女弘化公主许配给诺曷钵。

  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二月),弘化公主18岁,出落得才貌双全,丽质美艳。李世民遣左骁卫将军、淮阳王李道民及右武卫将军慕容宝携带大批物资护送弘化公主到吐谷浑,与诺曷钵成婚。

  那一年,弘化公主离开长安,远离富贵之乡,远离父母亲人,来到了辽阔无垠的高原草地,人烟稀少的荒山秃岭,过起了“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室,以肉酪为粮”的游牧生活。七年后,也就是25岁时,弘化公主与诺曷钵生下了长子慕容忠。

  从弘化公主和亲吐谷浑开始,吐谷浑与唐王朝的关系日益亲密。10年后的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唐高宗李治继位,封诺曷钵为驸马都尉。次年,诺曷钵遣使向朝廷敬献骏马。公元652年(永徽三年),弘化公主请求入朝省亲,唐高宗派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前往迎接。十一月,弘化公主和诺曷钵到达长安,朝见了高宗。弘化公主是唐代外嫁的十几位公主中惟一回过长安的公主。高宗优礼相待,又以宗室女金城县主赐嫁诺曷钵长子慕容忠,金明县主赐嫁诺曷钵次子。

  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吐蕃击溃吐谷浑,诺曷钵携弘化公主,率残部逃到凉州,向唐求救。但唐军救援不力,致使立国350年之久的吐谷浑王国最终灭亡。

  公元670年(咸亨元年),唐朝派薛仁贵率兵攻击吐蕃军,打算护送诺曷钵回归故国。可是,薛仁贵被吐蕃军大败于大非川(今青海海南州切吉乡旷原),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吐谷浑复国的希望彻底破灭。

  公元672年(咸亨三年),唐朝将诺曷钵迁到鄯州(今青海乐都)大通河之南。诺曷钵惧怕吐蕃,不安其居。唐朝便又将其徙于灵州(今宁夏同心一带)。弘化公主在吐谷浑生活了58年,于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病逝于灵州,享年76岁;于次年初迁葬于凉州。

  弘化公主在吐谷浑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贡献了毕生心血。弘化公主入吐谷浑,也是唐将公主嫁于外蕃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使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进了唐与吐善的友好往来。

  在弘化公主的墓志上,还有一首不知何人所写的诗:

  南雪山分百鸟城,邦嫒殂分此瘗灵。

  塞草初凋兮哀挽声,幽泉已闷几时明?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唐人以及吐谷浑人对弘化公主的爱戴与怀念。

  从发现弘化公主墓志之后,武威地区又先后发现了8座唐代吐谷浑的墓志铭,分别属于代乐王慕容明、安乐王慕容神威、青海王慕容忠、政乐王慕容煞鬼、金城县主、燕王慕容曦光、元王慕容若夫人、大唐故武氏夫人。根据墓志记载,从弘化公主到慕容曦光四代的墓,都葬在武威。

  吐谷浑在武威地区并没有生活多长时间,为什么死后都要归葬于此呢?

  原来,凉州南山离原吐谷浑中心青海较近,隔祁连山就是他们原来的领地,今天的祁连、旦玛乡及武威的南营乡青嘴、喇嘛湾是其休养生息的主要地区。葬于此地,既可受到唐朝的保护,又靠近故乡,可以抒发眷恋故土、怀念游牧生活之情。在青嘴喇嘛湾发现的慕容氏墓葬,都是墓门向南,建于山岗之上,大有望乡的含义。其次,慕容氏虽迁到了安乐州,但此地仍有吐谷浑部落游牧。基于以上原因,凉州才成为吐谷浑王族慕容氏的坟茔。

  自从知道古墓为弘化公主墓之后,当地人就填塞了盗洞,使墓内公主遗骨及大批文物得以保存。同时,又在墓旁山岗上建造了公主庙,绘画了公主像,远近群众经常前往祭拜,一年四季香火不断。1927年,公主庙不幸毁于地震。

第二部 第十三章 越国一脉--闽越国55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神秘消失的古国最新免费+番外章节

正文卷

神秘消失的古国最新免费+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