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背后有大树。万历年间,辽东最具权势的就是李成梁家族了。老李不用多讲,前后28年镇守辽东,五个儿子当上总兵官,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李如桢还干过辽东总兵,另有弟弟与四个儿子当上参将,标标准准的豪门望族啊。

  而努尔哈赤家族与李成梁关系很铁,他自己也在李成梁麾下效过力,还曾跟随着去京城呢,虽说没有明确的证据,但从满洲人的传说及相关记载的蛛丝马迹中还是能看出一二的。至于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做了老李儿子李如柏的妾,还生了个儿子,那可是千真万确不容含糊的。有了这层关系,努尔哈赤如虎添翼。绝不能讲李家有“里通外邦”之罪,应该不会的,至于打个招呼帮个忙送个人情卖个面子睁只眼闭只眼助个力推一把啥的,应该还是有的,当然他们绝不会想到最后的结果是把李家的荣耀也搭进去了。

  想那李成梁镇守辽东时,抵抗蒙古侵扰的同时,对女真各部采取的策略是分而治之,谁出头就打谁,绝不让一家独大,对努尔哈赤可就不一样喽。本来两家关系就好,再加上误杀事件又在心中多了份歉疚,对努尔哈赤有没有暗中相助不好说,反正从未牵制过,简直纵容他一步步坐大。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五部开始称雄时,便是在李成梁眼皮底下完成的。时人称“建酋与成梁谊同父子”、“助成声势者李成梁也”,应该不是空口说白话的。

  其后老李第二次镇辽时,万历三十四(1606)年竟与蓟辽总督蹇达、辽东巡抚赵楫一合计,把宽奠八百里新疆(孤山堡、险山堡、新安四堡等新开拓之地)轻易放弃了,等于拱手送给了努尔哈赤,日后也少了一块辽东抵御建州女真的绝佳缓冲地带。至于六万居民留恋故土而被大兵驱赶死者狼藉的惨状,还有不少青壮年跑到对方阵营中,就不忍细说了。反正不管这个决策出于啥目的,干了28年辽东大帅的李成梁竟做出此等乖张之事,怎能不让人疑惑?否则也太糊涂了,实乃辜负了万历帝对他的绝对信赖。某种程度上讲,辽东之局成也成梁,败也成梁啊。

  明廷很失策。早在万历二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便开始了他一统女真的大业,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即使李成梁有纵容之嫌,时间长了,朝廷总该看出点端倪吧?况那努尔哈赤够明目张胆了,建州内部不讲,都开始灭海西四部了,大明最为倚赖的臂膀南关哈达,第一个惨遭败亡的噩运,明廷也只是略为过问一下,竟未拿出任何实质性动作,对努尔哈赤也没怀疑!

  当然努尔哈赤做得也很巧妙,一直把自己打扮成听话的好孩子,多次亲自入京朝贡,就在他建国的前一年(1615),还去过一次呢。朝鲜之役时,也曾主动请缨,不明白大明为啥不让他去?另外,还有什么对明边不掠不盗啦笼络明朝官将啦等等,怎么看也是忠心耿耿的样子吗?

  其实这伎俩不是啥雄健奇策,古往今来被用的多了去了,帝国要保障边疆的安定,不管对方如何运作,基本原则岂能丢?太多历史经验教训了,塞外野蛮剽悍之族,分总比合好吧?危胁总来得少些吧?哪能掉以任何轻心呢?何况又是一个正在迅速上升的民族?

  明廷以前做得很不错,可叹可恨的是,这一次却在诸多因素缠绕下,丧失了正确判断,放松了警惕,三十余年未对建州女真进行过一次征讨,眼睁睁看着他坐大,一步步变强,直到局势不可挽回,才有所醒悟,但已落花流水春去也。凭此,养虎为患纵有千条因,作为帝国最高领袖的万历也是要负大大责任的。

  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称汗,建国为金(也有说建州的),史称后金。这之前,他在文治上也做过几件事,创制满文值得肯定,至于八旗制度就很一般了。无非就是一个刚从蒙昧中走来的民族最简单的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有什么好夸的?历史上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刚起时大体如此也,只是形式上略有不同罢了。

  建州女真民族的勃兴,努尔哈赤一般人的努力,上天降下的绝好机遇,更是大明自己的错误连连,终于给老大帝国迎来了一个200多年来最危险的对手。时间也将很快证明,大明这个以辉煌的三大征迎接十七世纪到来的东亚超级帝国,究竟分量如何,而万历对明亡到底要负多大责任了。

  至于后金的开创者努尔哈赤,要怎么看也可以先定一个标准了。如果郑成功的儿子郑经(见台湾篇)在台湾叫分裂的话,那他就更应该算是分裂分子,还有叛乱分子了。因为200多年来,女真可都是大明的臣民,尤其努尔哈赤家族,自猛哥帖木儿以降,都当着大明的子民,还做着大明的官。努尔哈赤大半辈子也是呀,最高还做过明之龙虎将军呢,标标准准的大明一分子吗,以后的建国并向明宣战,不是叛乱是什么?何况这种叛乱伴随而来的是对华夏极端的破坏和民众的无情杀戮,高捧他肯定不合适,称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英雄更加不合适也。

  明清命运第一战

  万历四十六年(1618)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向大明宣战,先破抚顺,再拔清河(今辽宁本溪县清河城),轻轻松松搞定两战。抚顺守将李永芳成为第一个投降后金(清)的明军将领,辽东总兵张承胤也成为明后金之战第一个牺牲于沙场的明军总兵官。

  辽东两大重镇一失,东北震动,万历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调集大军征讨,并任杨镐为辽东经略。杨镐丧师朝鲜被诟病夸大太多,其实换成他人,也不见得就能取得胜利,中日军力相差并不大,丰臣秀吉不死,相持也。杨镐还算是大臣中知军事的人,后巡抚辽东时,曾多次指挥部队击败侵扰的蒙古人和女真人。这次东北风云再起,时为兵部右侍郎的杨镐因为熟悉辽事,经过大臣们会推,才被万历赋予重任的。不是给杨镐翻案,能力之外,感觉他也确实有些点儿背,就说这次,换成其他人干,就能胜吗?明清相当几十年,除了后期的李定国,可从没人在与满洲八旗面对面大野战中胜过呢。

  同年冬季,四方征调之兵会集辽阳,时天寒地冻之际,并不适于大军出征,但朝廷以为建州女真不足为惧,万历求胜心切,内阁、兵部也怕师久饷匮,都主张速战速决,一再催促杨镐进军。看看指导思想就有误,未战先折一阵了。

  万历四十七年(1619)二月十一日,杨镐辽阳誓师,议定战斗方案。明军会合朝鲜、叶赫兵,共计10余人,号称47万,二十一日四路齐发,三月二日相约二道关会师并进,直捣努尔哈赤政治中心赫图阿拉。山海总兵杜松出抚顺攻西;总兵马林出开原攻北,叶赫兵相助;辽东总兵李如柏从清河出鸦鹘关攻南;总兵刘綎出宽奠,于凉马佃会合朝鲜军攻东。

  不巧,天降大雪,道路难行,大军出发时间只好改为二十五日。时杜松因大雪迷路,刘綎也以未谙地形,都请求缓师,很有道理呀,无奈朝廷催进,杨镐不敢违命。明军天时地利皆不利,又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再折一阵。更为严重的是军情也泄露了,努尔哈赤对明军行动已了如指掌,三折吧。

  至于分兵出击,兵家惯用战术,本没有错,问题是分了就要及时合,否则被敌各个击破,那也形不成合力了呀,可惜明军四路仅仅是分了,直到大败也未能合到一起,四折也。事后诸葛看,面对女真这等生猛强敌,还是一开始就不分得为好,不过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不能苛求呀。

  明军此次征讨,把家底子都给晾出来了,绝对是当时帝国最精锐部队。刘綎,不用多说了,万历三大征中已见其骁健身姿。杜松,绰号“杜疯子”,与刘綎齐名的超勇猛将也,守陕西时与蒙古人大小百余战,无不克捷。李如柏、马林稍逊,所带之兵也不可小觑。

  常理讲,明军实力不同凡响啊,有得一拼,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弊病关键时刻总会“闪光发亮”,各路人马其实并未按照主帅的统一部署行事,四路军马没有会合成有此原因,被敌各个击破更是与此相关,五折也。

  且说后金兵力虽少些,6万来人,但新兴之师,军纪严明,战力超强,从后来的历次大战看,别说分路了,明军就是集中起来,10万来人也是很难打赢的。这才是努尔哈赤能取得决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谋略固然重要,没有实力为后盾。何况努尔哈赤三十多年“枪林弹雨”中走来,怎会没有两把刷子?他针对明军的部署,又采取了正确的应对策略,“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中优势兵力,分路击破明军。如此不是折阵的问题了,明军大败不可避免也

  杜松急着抢头功,率西路军从抚顺先期出发,渡浑河,三月一日抵达萨尔浒(今抚顺大伙房水库之地),遭遇八旗精锐,一番搏杀,全军覆没,无以身免。马林由开原出三贫口进至赫图阿拉之北,闻杜松兵败,赶紧结营自固,仍未逃脱噩运,被八旗兵杀得大败,仅马林带着数骑逃回。坐镇沈阳的杨镐获悉两路兵败,立即下令东路刘綎、南路李如柏停止出击。行动迟缓的李如柏正好赶上,遂奉命不进。刘綎却已孤军深入至赫图阿拉仅50里的阿布达里冈(今桓仁满族自治县老道沟岭),陷入重围,力战而亡;跟进的朝鲜军随后投降,明监军乔一琦投崖而死。

  萨尔浒一战,明军完败,损失文武将吏300余、士兵45000余和马匹28600余(见《明史》),惨重之极。从此,明清(后金)角色互换,大明由攻转守。看起来那么伟岸雄壮的大明帝国,竟如此不堪一击,东亚超级帝国的光环迅速散去,危机越发显现了。后金则由僻处塞外的蕞尔小邦,疾步跃登东亚历史的大舞台,一战功成名就,成了领衔主演的头牌。

  附“七大恨”(以天聪四年木刻榜文所载为准)

  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于万历年间,将我二祖无罪加诛,其恨一也。

  癸巳年,南关、北关、乌剌、蒙古等九部,会兵攻我,南朝休戚不关,袖手坐视,仰庇皇天,大败诸部,后我国复仇,攻破南关,迁入内地,赘南关吾儿忽答为婿,南朝责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复置故地。后北关攻南关,大肆掳掠,然我国与北关同是外番,事一处异,何以怀服,所以恼恨二也

  先汗忠于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见疑,故同辽阳副将吴希汉,宰马牛,祭天地,立碑界铭誓曰‘汉人私出境外者杀;夷人私入境内者杀’。后沿边汉人,私出境外,挖参采取。念山泽之利,系我过活,屡屡申禀上司,竟若罔闻,虽有怨尤,无门控诉。不得已遵循碑约,始感动手伤毁,实欲信盟誓,杜非有意欺背也。会应新巡抚下马,例应叩贺,遂谴干骨里、方巾纳等行礼,时上司不纠出口招衅之非,反执送礼行贺之人,勒要十夷偿命。欺压如此,情何以堪。所谓恼恨者三也。

  北关与建州同是属夷。我两家构衅,南朝公直解纷可也,缘何助兵马,发火器,卫彼拒我,畸轻畸重,两可伤心!所谓恼恨者四也

  北关老女,系先汗礼聘之婚,后竟渝盟,不与亲迎。彼时虽是如此,犹不敢轻许他人,南朝护助,改嫁西虏。似此耻辱,谁能甘心?所谓恼恨者五也。

  我部看边之人,二百年来,俱在近边住种。后前朝信北关诬言,辄发兵逼令我部谴退三十里,立碑占地,将房屋烧毁,□禾丢弃,使我部无居无食,人人待毙,所恼恨者六也。

  我国素顺,并不曾稍倪不轨,忽遣备御萧伯芝,蟒衣玉带,大作威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文□之间毒不堪受。所谓恼恨者七也。”

  辽东究竟路何方

  萨尔浒惨败震动京师,万历心情可想而知。虽说朕不上朝已有很多年,但像辽东战局这等大事,肯定要亲自过问的,战前悉心准备、将官选拔任用等等,无不是联亲自拍板决定的,不可谓不重视呀,怎么天朝大军竟被“蛮夷小邦”给打得如此不及?这辽东就快崩盘啦!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万历的很多乖张行为实难让人理解,就像不上朝,你再怎么着,就算病得再重,国是 已到这般地步,大臣们又渴望你能给个面见,出来主持召开个紧争会议,共商国防大计,即便想不出好办法,也能振奋一下人心吧。内阁首辅方从哲带头恳请,可他就是不干!是常人都理解不了的,明亡他怎么可能没有责任?

  但还是那句话,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朝,大事大非面前,万历从不会丢置不问的。他对杜松等出兵违期表示了愤慨,又把杨镐下狱论死,并果断起用当时也算最合适的人选熊廷弼,为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经略辽东,并像李成梁一样,给予了一万分的信任。

  熊廷弼,字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人,万历二十六进士。曾巡按辽东,熟悉辽事,表现也很不俗,李成梁放弃宽甸那会儿,他也坚决反对过。这次得到皇上如此器重,自然也踌躇满志,然形势很不乐观,他还没上任呢,开原、铁岭两个重镇又失守了,辽东一片混乱,连沈阳的军民都逃散了。

  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熊廷弼来到辽东,迅速进行了一番整顿,无非稳定人心,做好防守之类,没啥奇招,但极其实用。面对可以说是东亚巨无霸的满洲八旗,搞进攻,打野战,无疑飞蛾扑火,唯一的办法就是全力做好防守,对方来攻时挡得住就行啦。

  熊廷弼会不会打仗不好讲,理论与实践总是有差距的,没有经历过实战的检验,再口若悬河都没用,就像足球上,一个前锋其他方面表现再好,进不了球也不能算是好前锋吧。不过熊廷弼有气魄有胆略,干啥事雷厉风行,一上任便杀了三逃将以祭死节将士,罢免了不称职的总兵李如桢(李成梁的儿子),并抚救伤亡,安缉民众。同时,分兵把守要隘,激励将士,造战具,固城墙,一年下来,成效很不错,局势渐稳定。当然这也与后金暂时没有来攻有关,否则就要看实战表现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熊廷弼此人有一致命弱点,性刚烈,好谩骂,人缘差,难相处,辽东任上,曾赌气差一点辞职不干了,幸亏万历好言相劝才作罢。此时的万历实已到人生最后阶段,但辽事却没有丝毫放弃,对熊廷弼也是信赖有加,重病缠身之下,别的奏疏都可以不看,唯独熊廷弼随上随看,且无不第一时间批示。熊廷弼稳定辽东的军功章里实也有万历的一半啊。

  看起来辽东边事又有了转机的可能,前有出类拔萃的边疆大吏,后有甘做后盾的最高领袖,前景怎不让人期待?只是上天眷顾建州女真的同时,对大明实在太薄了。就在这关键时刻,万历一命吾呼了,时间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享年 57岁。失去了靠山,熊廷弼很快就在官场权斗倾轧中下了台,辽东局势又成了个未知数,详情暂且不表。

  且说那万历终于告别了历史舞台,也许后世对他为人为政之评过于苛责,洒色财气之论稍显夸张,不理朝政之说有失偏颇,朋党相争之谈远离真相,尤女真崛起之责,更非他一人能扛,但不管怎样,毕竟经过他的48年,大明帝国只坐了一趟过山车,快升快降,内外环境反不如他刚即位时,给子孙丢下了一堆包袱,还有一个强大危险的敌人。就凭这,再怎么为他争辩翻案,万历也要负大大的责任了,只是还不到亡国的层次。前文中已多有提及,待把魏忠贤讲完后,再做个统一论述吧。

  接替万历皇位的是他长子朱常洛(1582-1620),帝号明光宗,年号泰昌,非常有为,也有一颗力挽狂澜的雄心壮志。从老爸驾崩的那一天起,自己还没正式做皇帝呢,便开始发布革除弊政、振兴大明的新政了。朝堂上立马出现一番新气象,明之前景看上去又复美好起来。可那老天太不公了,没想到昙花一现,光宗在位仅一个月,38岁正当年时,竟莫名其妙凋零了?难道是那个万历一生最宠爱的郑贵妃从中搞得鬼?以前不就处心积虑想把光宗从太子位上拉下马,让他自己亲生儿子干吗?过去针对太子朱常洛搞的“妖书案”、“梃击案”,及现在直接与光宗丧命相关的“红丸案”,是否都为郑贵妃幕后指使干得呢?这些都已不重要了,大明危难之际,多么希望出个这样的帝王啊!唉,唯有一声叹息了。

28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章节

正文卷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