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虽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当事情爆发开的时候,其规模之大,其影响之深远,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

  无论是汉人还是宋人,抑或是满人,都为之震撼。

  东土的粮价爆跌得很快。

  满清在康熙中后期就开始推广红薯,加上雍正为了摊丁入亩花费了大量的力气,甚至都快做成功了——在别的时空,他就完成了,而这里也进行到了中后期——红薯的高产加上赋税上的倾斜,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口暴涨。

  头一次,华夏这片土地上的人口在官方资料上超过了一个亿!

  但是,华夏的人口在官方资料上超过了一个亿,可全国的耕地面积呢?

  人口与土地矛盾,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饥荒。

  华夏自古就没少过饥荒。

  华夏百姓什么都能忍,就是忍不了饥荒。

  华夏的统治者最怕的就是饥荒,因为一旦大规模的饥荒爆发,就意味着他们的皇位不稳。

  但是,饥荒消失了。

  这意味着什么?

  任何一个统治者都曾经幻想过,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

  现在,他们看到了。

  在这方面,百姓的反应是最直接的。百姓为什么会追逐土地?还不是因为土地是口粮的唯一来源?在没有任何保障的农耕时代,土地就是百姓唯一的能够一年又一年地获得口粮的根据。

  可是现在,没有异术,自己手头的土地种了口粮就种不了棉花,种了棉花就种不了口粮。反而是给宋人做工、出卖劳力,可以获得足够的钱粮吃饱穿暖不说,还能给自己填点东西,更甚者,有那有些见识的家长,他们还有余钱送孩子去读书。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苦哈哈地面朝黄土背朝天?

  也许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遵守着旧习惯,在家里种地,可是年轻的青壮却陆陆续续地离开了他们祖祖辈辈为之奋斗的土地。

  大量的人口涌入了城市。

  满人那边还在犹豫的时候,宋人这边已经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城市化。最明显的,也就是再度让雍正满嘴燎泡的就是,宋人的陪都洛阳开始了新一轮地扩张,一个又一个地城区进入了规划、建造程序,无数的作坊兴起,街道上,一家又一家地店铺开张。

  刚开始的时候,雍正看着这些东西很粗陋,可是他自己也明白,对于皇帝来说,这些东西的确是粗陋了些。可是对于百姓而言,这些东西已经很不错了。

  可是后来,精致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好。

  那些细布,横幅特别宽,织物特别细密光滑,还坚实耐磨,问题是价钱,比满人治下街面上的粗麻贵不了多少。

  同样是一尺,也许宋人那边来的细布只比满人这边的麻布贵了两个铜板。可问题是,宋人的细布幅面是麻布的两倍以上!

  满清小朝廷的治下,无数的手工业者纷纷破产。问题是,宋人那边的手工业者破产之后,还能出卖劳力,可是满清这边呢?

  雍正坚持了五年,拆东墙补西墙坚持了五年,他的嫔妃,从刚开始的镶珠嵌宝的金首饰到赤金的无镶嵌的金首饰再到银首饰、铜首饰,最后只能将就柳木的。

  因为所有能拿出来的钱财,都被雍正拿出去贴补财政上的窟窿了。

  雍正是殚精竭虑而死的,死的时候,他枯瘦得只剩下了一把骨头,就连棺材也是很普通的薄木棺材,没有任何陪葬。

  他一死,西安的百姓自发地攻打行宫。

  弘历也好,弘昼也罢,哪里有如此才能力挽狂澜?

  弘昼还好些,因为他知道势不可为,他也没有怎么折腾,加上百姓看他身上、他的妻儿,还有他现在的住宅里面别无长物,因此没有折腾,除了家里的女人孩子受了点惊吓之外,倒是没有出什么事儿。

  可是弘历宅中却从侍妾高氏的屋子里搜罗出了一大包金银。虽然高氏坚持那是他的陪嫁,可是她的态度却惹怒了那些百姓。

  弘历的妻子富察氏的箱笼没几个,还都是普通素色细布衣裳,带一点细致的刺绣,她身边的人也都简朴得紧,因此,闹事的百姓最后都不忍心,没折腾她们母子,可是高氏和几个不懂事的侍妾却是挨了一顿好打,就连弘历,因为护着高氏而被百姓打了个头破血流。

  西安的事儿很快就被呈报到了赵长卿的面前。

  看在雍正爱民的份儿上,赵长卿朱批,赐下一套棺椁,让弘昼送雍正回燕京,埋入泰陵。

  至于弘历,他那会儿正躺着,起不来呢。

  留在西安的满人,只要还能动的,都去给雍正送行了,就连张廷玉也在送雍正回燕京的行列说。

  桐城张家不是没有人来游说张廷玉,说这不干他的事儿,可张廷玉却说,他们父子受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知遇之恩,没有不送雍正一程的理,而且,事后他会回乡做个教书先生。

  第350章

  雍正死了,但是事情却没有结束。雍正是一个爱民的皇帝,因为他的努力,西安这边的百姓受到的冲击并不是很多,虽然不如宋人治下,因为有充分的财力支撑还有各种政策倾斜而冲击最小,可是西安及周边地区的百姓依然受惠。

  可是周边各国,无论是三韩,还是东瀛,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他们的国土狭小,大城市没有几座,被诅咒金币一搞,加已经是人心惶惶,现在,粮食都被控制在别人的手里!

  可以想象那样的结果。@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东瀛人最先发难,他们的中下层武士、浪人和地方大名联合起来,干掉了幕府将军,然后带着天皇亲笔的国书入洛阳朝见赵宋王朝。

  东瀛人本来就对大宋的归属感很高,当他们来到洛阳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再现的大宋,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为首的五摄家出身的使节对赵宋非常恭敬,也因此他们得到了两个光属性的魔力球。东瀛的使节回去之后,东瀛境内再度掀起了对华族和华夏的崇拜,天皇乘机把权力收到了手中。

  对比之下,三韩的反应就有趣多了。

  他们是典型的凶悍的弱者,依赖着来自东土的口粮苦苦地抵御着妖鬼的折腾,他们的王一面派出使节向赵宋称臣一面却在国内宣传赵宋的可怕。

  如果是前明或者是满清,也许不会理会,因为前明不会在乎海外番邦诸国,而满清则无暇顾及他们只要他们定时往宫廷送女人就完了,基本不会理会三韩民间的声音。

  当然,这里面也历史因素。

  可是赵宋可不是满清。赵宋是从海陆攻打下满清的疆土完成复国任务的,他们会不在意周边的反应?

  不过,赵宋眼下没有足够的人口去做多余的事,而且激起三韩的民变也不符合赵宋的利益。所以赵宋拿出来的应对策略就是置之不理。

  ——不好意思,我们的人手不足,中原刚刚经过战乱,百废待兴,实在没有多余的人手帮助你们。

  三韩的国王年年派人来中原哭,苦求宗主国的援助,背后继续煽动百姓,说宗主国冷酷,不肯帮他们……

  可是他们不知道,赵宋不是满清,也不是前明,得知了他们国内的舆论之后,赵宋内部一些主张帮助的大臣立刻闭上了嘴巴。

  刚开始的几年,三韩的国王还时不时地派遣使节过来,可是五六年过去之后,洛阳也好,燕京也好,都看不到他们的使节了,当时赵宋也忙着国内的各种建设,根本就没顾得上他们,等赵宋反应过来——主要是几位殿下要开始选妃了,有满清留下的中下层官员就忍不住提了一句前朝的旧例,然后大家才愕然发现:三韩人已经很久没有听说了。

  再派人跨海去一看,朝鲜半岛上已经没有几个村子了。

  本来,三韩的王城就很小,城墙也矮,很多富贵人家的院墙,乃至他们的王宫的宫墙,甚至还不过人的脖子那么高!这么一点点高的宫墙,怎么可能挡得住亡灵大军?

  没错,就是成片成片的骷髅组成的亡灵大军。

  因为朝鲜半岛的战略位置,赵宋还是派人把这块半岛清理了一下,并且迁了一些人口过去。@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朝鲜半岛成了华夏的一个行省,虽然琉球等藩属国的遗属在背后不是没有嘀咕,但是摄于赵宋的强大,他们在人前一个字都不敢吐露。

  赵宋有赵宋的传承,比方说,君权高而虚,宰相低而实。

  这样的模式并没有改变多少,只是这一次,赵宋依旧重文,却不再轻武。枢密院跟唐时的折冲府的结合,让华夏再度恢复了扩张的活力。

  大约是赵廷瑜二十岁的时候,受西方的影响,东土,尤其是赵宋群臣对赵长卿的称呼由陛下升为了冕下,而赵廷瑜兄弟四个则先后入主政事堂和枢密院。

  他们兄弟四人没有一个成为陛下,直到赵廷瑜的儿子上位,征求了神宫方面的首肯,这才登记为皇帝,并且追封了自己亡父。

  至于赵长卿,神宫的产业全部属于他,而跟旧时不同的是神宫的产业一样纳税,而且时不时地,他会出现在神宫的各处。只是他见或者不见他的子子孙孙,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世界到处都是华夏的印记。

  对于赵长卿来说,这很平常,而对于何文秀和李东霖这对老搭档&老对手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加令他们欣慰的了。

  作者有话要说:

  完结了。撒花。

第349章

-/-

上一章 返回列表

更多好书

[综]老子不是米迦勒最新章节+番外章节

正文卷

[综]老子不是米迦勒最新章节+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