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170


  怀着复杂的心情,鲤生开始看起屏幕上的评价——
  【在ICH即将写完她的评价前,我夺走了她的笔。
  「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言不由衷的家伙,迟早会被自己的不坦诚所反噬。」我这样警告她。
  ICH对此十分不甘心,说即使没有报酬也想要写下一点能代表心情的东西。
  我的妹妹是个蠢货,她总是会被自己的思想侮辱,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创作动力,写下男男女女的苦难,简直愚不可及。
  归于正题,首先给出一个问题:《拟爱论》的作者是不是诞生于白桦派的病患?】
  泉鲤生:“……”
  一开始火力就这么足吗?!
  白桦派是由新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作者组成的流派,主要是宣扬反战、反压迫、反封建约束。
  在异能大战逐渐影响到日本的时候开始活跃,不过他们的民主主义思潮被激进的浪漫派针对,两拨人拿着笔骂来骂去难舍难分。
  等异能战争结束,日本的疮痍让「日式浪漫派」的大多数观点被钉上了耻辱柱,白桦派的人也被新现实主义稀释。
  诞生于白桦派的病患……是好话还是辱骂啊?
  鲤生接着看了下去。
  【小说的命题不一定要宏大,所以即使ICH写的只是平淡而幸福的爱情故事,我也从来没有对她的故事进行指摘。
  但试图展开的宏大命题,最后一定是落在作者精心设计的某个人物或事情节上。
  所以我们在科幻小说中寻找人类的光辉,在历史小说中寻找岁月的长河,在冒险小说中寻找勇敢与胆怯。
  我们在爱情小说里寻找什么?
  既然《拟爱论》的作者将其划分到了爱情小说的领域,那我也只针对此作出自己的些许见解。
  你可以把《拟爱论》当作闲暇打发时间的工具,因为它的内容很简单。大学生和社会人士一起生活,想要触碰到爱的故事。
  故事的基调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潦倒的坏男人,无知的蠢学生,初遇是在人际混杂的酒吧,重逢是在阴雨连绵的小巷。
  能联想到的全是晦涩的昏黄,没有太阳的极夜,喧哗之后的死寂。
  但是后来的日常发展是完全相反的轻松,勉强可以算作温馨。
  ICH的评价里有一句:「即使正在建立的一切都发生在自欺欺人的虚假上,但这份虚假难道不是创造感情的基础吗?」
  我对此的看法:舍妹就是个白痴。
  她在乎的是人物的关联和感情的递进,这也应该是大多数人所在意的。
  但也可以尝试着以创作者的角度去解构。
  读这篇小说,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那个有病的作者在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身为观察者来俯视这个世界。
  他在观察对方,也在观察自己。
  人物不能给出反馈的行为是源于什么?
  日常相处的安稳和温馨是否能促使自己做出从没有过的尝试?
  目前为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不知道,还没有。
  主角不清楚自己的心态,却想要知道对方是否爱自己。
  可这就已经是一种已知的体现了。只有在乎别人的时候才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为他不用再去求证自己的心,完全是一个默认的前提。
  阅读的人在自己都没察觉的情况下,感受到了这种藏在动机中的既定事实,所有才会为这种「胶着」的状态而气急,想要站在第三视角的立场让故事走向他们所期望的发展。
  重点是,这是第一人称的小说。所以无从知晓这是作者的茫然,还是主角的茫然。
  阅读的人只看见了:主角不知什么是爱,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
  看完之后当然会开始比较,拿自己和小说中的人物进行比较。结果无外乎三种。
  觉得自己了解爱情,也足够幸福,所以把它当作他人的悲剧。
  觉得自己不了解爱情,开始迷茫,所以把它当作自己的悲剧。
  已经快和主人公一样,「我是不是应该去学会什么是爱呢」,这样的念头冒出了头。
  简直跟病原体的传播一样,有抗体的人洋洋得意,潜在感染者开始畏惧自己是否依旧健康。
  全是病人。
  生存的压力和竞争会将虚无隐藏,被遏制的不只是爱情,与爱相关的一切都是模糊的概念。
  这个特殊又动荡时期中的社会不谈论爱,不去探讨那些组成人性的东西,所有人都是无师自通的高手。
  没人敢去定义爱,也没人敢去定义自己。
  于是我们拟爱;然后我们拟人。
  那么自然而然会面对的问题就是——这种竭尽全力的探索是有必要的吗?
  我想起了*杉浦明平所指出过的观点:日本浪漫派的家伙都是跳梁小丑,夸大妄想狂,马屁精,骗子手,皇家的看门狗,哈巴狗狂犬队……
  他的措辞还是太温和了。
  日本浪漫派歌颂感情的纯粹,像「殉道」那样疯狂又不择手段,他们在掠夺「珍贵感情」的解释权,居然妄想把「感情」也用框条定义起来,然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告诉所有人——
  「不这样做,不拥有这样的“感情”,你就是不正常的。」
  我将其称为,放屁理论。
  因为相关的探讨和理论都是很繁琐的东西,我在此就不再赘述。

第66章 170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综漫] 小说家多开几个马甲怎么了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综漫] 小说家多开几个马甲怎么了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