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108


  但正如叶小枝所料,天幕果然又开始播放了。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亲弟弟,在宋朝建立以后,为了避讳皇帝的名讳,他将名字改成了赵光义,登基以后又改名为赵炅。】
  【他俩还有个弟弟叫赵匡美,第一次为了避讳,改名赵光美,第二次为了避讳又改名赵廷美,只能说这哥是有点运气在身上的。】
  【言归正传对于赵匡胤的死亡,为何有这么大的争议,归结于两个原因,一是赵匡胤在暴毙之前已经生病了,虽留赵光义在宫中,但也有可能是在交代些什么,说不定就是秘密传位,并不能证明赵匡胤是被赵光义所杀。】
  【第二个原因则是,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兄弟感情极好,好到了就算赵匡胤真的将皇位传给了他,也不会有人怀疑的地步。】
  【赵光义在宋朝建立以后,倍受赵匡胤的宠信,担任开封府尹,受封晋王,位置在地位在丞相之上。】
  【这个信号其实也是被选为继承人的信号,宋朝的开封府尹地位极其重要,五代十国时期,如果不立储君,就会找个级别高的位置,把选定的继承人放上去。】
  【开封府尹就是这样的位置。】
  【赵匡胤在生前没有立太子,也就是说,当时的宋朝并没有合法的皇位继承人,但这个并不能成为赵光义的皇位来源正当的佐证,因为宋朝刚刚建立时国家并没有那么的稳定,赵匡胤的儿子们都还年纪尚小,这个时候立太子,简直是要人家的命。】
  【但赵匡胤对赵光义的宠信程度,确实超过了自己的儿子。】
  【以至于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继位,朝中竟然也没什么反对之声,相比而言,清朝时期多尔衮想在皇太极死后当皇帝就没有那么的容易了,多位大臣反对,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最初的想法,转而立福临为帝,自己成为了摄政王。】
  【宋朝大臣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印证赵匡胤的态度,作为一个还不错的皇帝,朝廷里不可能一个死忠大臣都没有,很有可能就是他在没死的时候给大家打了预防针,所以朝臣才能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
  【在赵光义继位这件事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金匮之盟”,《宋史》中记载,当年杜太后垂危,把丞相赵普和赵匡胤叫到病床前,立遗诏,要求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随后把遗诏藏在了柜子里。】
  【而这个记载,显然又给赵光义的继位,增添了合理性。】
  【至于丞相赵普,这位哥,在陈桥兵变中拥立赵匡胤,在赵光义上位时帮助赵光义,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在玩儿皇帝养成计划。】
  ......
  开封,皇宫里。
  赵匡胤听天幕听得入神,好像走入了另一个境界,外面的一切都已经听不见了。
  皇后来劝解了两回让他注意休息,但都被陛下敷衍了过去,四周伺候的人就更不敢上前去劝他。
  夜色渐浓。
  月光从云后撒下来,清辉落在地上,冷色的光芒混合这天幕的光亮,让人一时间分不清楚,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月光。
  这天幕说的逐渐离谱,连赵匡胤都要相信自己是主动传位给赵光义的了。
  兄死弟继,从逻辑上是说的通的,但从人物性格上说不通,赵匡胤没那么无私,他自己也知道。
  他从来不怀疑自己对赵光义的信任会像天幕里所说的那样深重,但再多的重视再超出份额的宠信都不足以让他传位给赵光义。
  天幕上所说的那些事,根本就不是合理的理由。
  万一只是声东击西呢?
  万一只是掩人耳目呢?
  赵匡胤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死后,一个反对赵光义做皇帝的人都没有?
  是被自己超出旁人的演技给迷惑了,还是全部都已经投靠他了?
  如若不是那只能说明这群大臣太蠢。
  他甚至想不到赵光义为什么要改名为赵炅呢?
  是不是因为当年为了避讳被迫改名,但他心中不服,因此他要再次改掉自己的名字,由此证明他赵炅不必赵匡胤差?
  还有那个薛定谔的“金匮之盟”,若说这件事情是太后做出来的他并不意外,自己这位母亲主打一个公平,可能不仅想让他传位给赵光义,还想继续往赵光美身上传。
  但是史书所记,是真是假谁有说的清呢?也许就是别人乱编的也说不定。
  赵匡胤不愿意在这样猜忌下去了。
  反反复复的不信任最后只会酿成一个结果,那就是兄弟之间产生嫌隙,最后指不定会发生点什么。
  之前用一杯酒拿回了兵权又改革了军制的事情给了赵匡胤极大的启发。
  因此他决定,把赵光义叫进宫来问问。
  人到三分醉,演到你流泪。
  喝点酒,再不经意的提两句天幕中的事,想必赵光义就能明白自己的担忧了,到时候见机行事,看他究竟是个怎样的想法。
  ......
  八月初,这时节的开封很少有这样的凉意,院子里的叶子“沙沙作响”,赵光义不知道是风吹起来的凉,还是自己心中的凉。
  他并不是在惧怕或者担忧什么,只是脑子里一团乱麻,整理不清。
  恰巧这个时候,宫中太监来报,让他明日进宫,他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面目去面对至尊之位上的兄长。

第五十五章 108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历史同人] 开局给周幽王剧透烽火戏诸侯最新列表章节

正文卷

[历史同人] 开局给周幽王剧透烽火戏诸侯最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