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277


  杨昭手放下,悄悄捏了捏发酸的手臂。
  杨广面无表情打开信,信里还是老调重弹,让他好好经营岭南,不过多了一些内容。
  “最南边的海岛隔着大海还有一片不小于中原的土地,那块土地上土著少,都是平原地带。我儿暂时在广州多经营几年,造船去找这块陆地,未来大隋一旦有个不幸,你可将封地的人口一块都带走。”
  “万万不要再逐鹿中原,你父我一生不自由,以前在宇文家统治下兢兢战战,后来稀里糊涂当了皇帝也备受制约,中原王朝寿命有数,天音言之不过三百,父深以为然,反倒是交趾等小国国祚更长,我儿可跳出中原去海外开辟新土地,等中原再陷入战乱,子孙可挟持百年积攒夺回我大隋江山。”
  杨广嗤笑一声,说这么多不还是告诉他几百年后再夺吗?那时候他骨灰都不一定存在了。
  随手将信扔给杨昭,“这任务交给你了。”
  他喝了一口酒,觉得这提议非常不错,老头子安排的任务就交给他最疼爱的孙子,他是不管了,他今生哪怕是死,也要埋在中原!
  新一年是个丰收年。
  朱棣看着城外土地很开心,种红薯好啊,只浇几次水,需要的水比种植小麦还要少。
  哪怕结出的果实也没有后世的夸张,亩产也没那么高,光耐旱这一点就足以弥补其他不足。
  种玉米好,高高的玉米秆子可以拿来喂牛羊,不嫌拉嗓子玉米棒芯也能一块磨成面。
  重要的是耐旱,只浇几次水。
  特别适合旱田极多的北方。
  种土豆好……
  想不出更多夸赞的词了,朱棣也不介意,满脸喜悦看着望不到边的田地,像极了辛苦一年等待丰收的老农。
  “种土豆好,种红薯好,种玉米好~”朱棣哼着自创小调,转头问身边的农官。
  “玉米可以采了?”
  农官忙点头,“玉米可以,红薯还要晚半个月,土豆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
  朱棣意气风发道:“马上就到中秋节了,俺要在中秋节前知道玉米产量。”
  农官也是一脸喜气洋洋,“下官这就去安排。”
  皇庄里的佃户已经整装待发,除了佃户,还从外征了一群农户提前服明年的役。
  浩浩荡荡的人穿梭在玉米地中,先掰下已经老了的玉米棒子,很快一筐筐玉米从田间运送到田头,再倒在地头上。
  田头也有驴车将一车车玉米棒子送到庄上,庄子已经提前空出了一大块平地,堆积的玉米棒子被老少女工扒皮系在一起,挂在搭起的竹竿上晾晒。
  所有人都是一脸丰收喜欢,皇帝老爷可是说了,这些粮食也有他们的份,外面各种找关系买新粮的,得知皇庄佃户今年也分了新粮,就提前出大价钱瓜分了佃户分到的新粮,准备拿到南方去种。
  每家每户分到不少钱,这些钱拿去买陈粮,可以吃两年了,就算明年闹起饥荒他们也不用再怕了。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朱棣没在田头多待,锦衣卫搬了一筐皇帝亲手从田间掰的嫩玉米,将皇帝护送回宫了。
  回到宫中,皇帝吩咐全煮了。
  自己只留了四根,其他都高兴分享给留在北京城的官员。
  因为玉米有限,每人只分到半根,半根尝尝味道,不仅不难吃,味道还带着甘甜。
  不少人发出质疑,“这还是粗粮吗?”这分明就是细粮!
  河北皇庄大丰收,新粮产量远高于现有粮食产量,这可是不少人亲眼所见,皇庄所在的田地又不禁止人靠近,采收时有人亲眼看见。
  多少粮食,心里一算都能算出个大概。
  “上天保佑我大明!”不少人喜极而泣,这么多粮食,寻个旱地,种上个十亩,哪怕遇见旱灾其他田绝收,只侍弄这十亩也够一家人活命了。
  更不要说土豆和番薯的果子是埋在土里,埋在土里意味着什么?
  不怕蝗虫啊!
  农民抵抗力太差,不就是在抵抗灾情方面太差吗?
  有人已经盘算将属于自家的荒山也给种上,也就辛苦几日,种在山上不用担心洪灾。
  哪怕种得少,只种一亩地那也能活命了。
  皇帝老爷可是说了,第一年收获的新粮拿来做种子。
  第一批玉米晒干脱粒,没等储存就被送去地方官府售卖。
  价格不高,一分钱两粒,买
  上一百文,就有两百粒,足够种一亩地。
  家境贫寒的相互抽钱买个两百粒再分分,反正种上一年,明年可以用自家的种子,虽然不明白官老爷为何嘱咐玉米地最好跟邻家挨着,但大部分还是听从了。
  头一次种新粮,心里也没个底,还是听从有经验的官老爷。
  买到新粮的老农刚走两步,又听到不远处有详解讲解新粮种植的农官。
  “玉米要育苗,怎么种,棉花怎么育苗,玉米就怎么育苗,正月过后就能育苗,平时用草盖起来,日头好的时候掀开稻草晒晒太阳,咱们这边比南方要冷,最好等清明过后一个月,气温彻底变暖再移栽,种的时候旁边可以点些豆子,能让玉米长势更好。遇见什么问题,就来问,村里有识字的乡佬也可以带一本农书回去,都是后世结合的经验,可能不怎么对应我们现在的气候,大家可以拿来做参考。”

第九十九章 277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历史衍生] 盘点历史谎言,从朱棣吃猪粑粑开始章节列表在线阅读章节

正文卷

[历史衍生] 盘点历史谎言,从朱棣吃猪粑粑开始章节列表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