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洗冤笔记(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17节

  习是斋外聚集的学子越来越多,不少学子都曾受过韩?欺辱,没受过欺辱的学子也大都看不惯韩?的为人,只是忌惮韩家势力,平日里只能忍气吞声,此时见韩?被人教训,心里都觉痛快,忍不住暗暗叫好。可一见教训韩?的人穿着武学劲衣,是个武学生,又见另一人是从小就与尸体打交道的宋慈,众学子都不禁拉下了脸,目光中或多或少流露出轻蔑之色。
  韩?哇哇大叫,从地上爬起,再次抓起砚台朝辛铁柱砸去。辛铁柱又是一脚,踹在韩?的肚子上,比之前一脚力道更重,韩?顿时痛得倒地不起。
  见韩?消停了,几个家丁也被收拾得服服帖帖,辛铁柱这才站回到宋慈的身旁。
  宋慈低声道:“辛公子,多谢了。”随即看向韩?,道:“韩公子,我有一事问你。”
  韩?用手撑了几下地面,好不容易才坐起来,右手按着被踹的肚子,咽了咽喉咙,叫道:“水……我要喝水……拿水来……”
  几个家丁张望了一下,见水壶放在长桌上,长桌则在辛铁柱的背后,要去拿水,就须从辛铁柱的身前经过。几个家丁害怕挨打,都不敢去拿水。
  宋慈走向长桌,倒了一杯水,来到韩?身前,递给韩?。
  韩?伸左手来拿水,原本按着肚子的右手突然向前一送,朝宋慈的肚子用力捅去。
  辛铁柱眼疾脚快,抢上一步,飞起一脚,踢在韩?的手上。
  寒光一闪,一把匕首从宋慈的肚子上划过,青衿服裂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匕首从韩?的手里飞出,掉在地上。
  一连串脆响声,来自掉落的匕首,也来自宋慈的怀中之物。青衿服被划破,原本揣在宋慈怀中的三件东西掉了出来,一件是被窃的白色玉佩,一件是圣上的内降手诏,另一件是不久前桑榆给他的竹哨。
  “宋提刑,你没事吧?”辛铁柱道。
  宋慈镇定如常,手稳稳地端着杯子,甚至连杯中的水都没洒出一滴,应道:“没事。”匕首只划破了青衿服,没有伤到皮肉。
  “驴球的……被我骗到了吧……”韩?哈哈大笑起来。他假装要喝水,骗宋慈拿水来,突然拔出匕首偷袭,险些害了宋慈的性命。如此关乎人命的大事,在他眼中,竟然如同儿戏。
  辛铁柱只觉怒气直冲脑门,额头上青筋凸起,提起拳头,就朝韩?的头砸了下去。
  “住手!”宋慈深知辛铁柱勇力非凡,在赶回习是斋的路上,便叮嘱过辛铁柱,一旦与韩?一伙人发生冲突,拳脚要留力,不要冲要害去,正因为如此,辛铁柱教训韩?一伙人时,他才一直未加阻止。可此时辛铁柱这一拳太狠,又是冲头部而去,若打实了,韩?必受重伤,甚至可能伤及性命,宋慈立刻出声喝止。
  辛铁柱硬生生地停住拳头,瞪着韩?,眼里似要喷出火来。
  韩?扬起了脸,道:“打啊……你倒是打啊……你个驴球东西,不敢打了吧……”
  换作平时,以辛铁柱的脾气,别说韩?是当朝宰执的儿子,就是天王老子,他也早就一拳打了过去。可他看见宋慈冲他连连摇头,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宋慈捡起竹哨、内降手诏和白色玉佩。他刚刚遭受韩?的偷袭,此时非但没有与韩?保持足够远的距离,反而踏前一步,离韩?更近了。他不提韩?拿匕首刺他一事,仿佛那根本没有发生过,而是问道:“韩?,你可还记得巫易?”
  韩?脸上的笑容一下子不见了。但他不是因为宋慈提及了巫易,而是因为看见了宋慈手中的白色玉佩,道:“好啊……原来是你这个驴球的……偷了我的玉佩……”
  宋慈微微皱眉,道:“这块玉佩是你的?”
  “我的玉佩……你也敢偷?”韩?的脸原本就因喝醉酒而发红,此时红得更加厉害了,如同猪肝之色。
  宋慈问辛铁柱:“那个丢失玉佩的红衣公子,是他吗?”
  辛铁柱看了韩?一眼,道:“我只看见那人的背影,没见着脸。”
  宋慈又问韩?:“除夕那晚,你也在纪家桥?”
  “我在哪里,关你屁事!”韩?叫得更大声了,“这玉佩是我爹给我的,你竟敢偷……我叫我爹把你抓起来,杀头……杀头!”说着连连挥手,做杀头状。
  宋慈道:“杨茁在纪家桥失踪时,你也在场?”
  “杀头,杀你的头……还有刘克庄,一并抓了,通通杀头……”韩?一边说,一边哈哈大笑,笑声极为刺耳。
  宋慈忽然手一扬,一直握在手中的那杯水,泼在了韩?的脸上。
  韩?脸一冷,神智霎时间清醒了不少。他抹掉满脸的水,之前脸上本就有墨汁,一张脸更花了。他怒道:“你敢拿水泼我!”
  “现在清醒没有?”宋慈道,“杨茁在纪家桥失踪,与你可有干系?四年前巫易之死,是不是你所为?”
  “你是什么东西?敢用这种语气跟我说话!”
  宋慈也不多言,展开内降手诏,又亮出了腰间的提刑干办腰牌。
  韩?看清内降手诏和腰牌上的字,笑道:“原来我爹提拔的那条太学狗,就是你啊!”说着越笑越大声,指着宋慈,对身边几个家丁道,“看见了吗?这就是我爹提拔的太学狗,我爹赏他一个芝麻小官,瞧把他威风的!”忽然鼻孔一翻,“不错,杨家小儿失踪,是我干的。巫易那驴球的,也是我杀的。你一个小小干办,能把我怎样?”
  “既然你亲口认罪,那就抓你回提刑司,关押候审。”宋慈转头看向辛铁柱。
  辛铁柱立刻上前,反剪韩?的双手,将韩?抓了起来。
  韩?叫道:“宋慈,凭你也敢抓我?!”几个家丁也跟着叫嚷起来。
  宋慈语气如常:“去提刑司。”
  辛铁柱押了韩?便走。
  几个家丁想要阻拦,辛铁柱横眼一瞪。仅此一眼,几个家丁便吓得缩回了脚。
  “宋慈,你今天敢动我,我一定弄死你!”
  宋慈对韩?的威胁丝毫不予理会。他走出斋门,见围观的学子已有数十人之多。他想找人留在习是斋帮忙照看刘克庄,以免韩?的几个家丁对刘克庄不利,哪知众学子却不搭理他,纷纷散开,只有两个学子留了下来,是之前在岳祠回答过他问话的宁守丞和于惠明。宋慈将刘克庄托付给二人,让辛铁柱押了韩?,一起前往提刑司。
  几个家丁见韩?出事,哪里还有心思去找刘克庄的麻烦,由那马脸家丁领头,急匆匆地离了太学,赶回韩府禀报此事。
  元钦一直在提刑司等着,一直等到了亥时,才等到许义回来。许义如实禀报了宋慈与杨菱私下见面,以及在太学查问真德秀的事。得知宋慈与杨菱私下见面,元钦不禁脸色微变。当听说宋慈在追查眉州土香时,元钦问道:“哪来的眉州土香?”许义道:“好像是宋提刑在巫易坟前找到的。”当得知宋慈在向真德秀打听李乾的事时,元钦的神色更是凝重了几分。许义又说了抓到窃贼吴大六一事。元钦对吴大六的事显得漠不关心,挥了挥手,让许义退下了。
  元钦一个人坐在提刑司大堂里,揣度着宋慈与杨菱私下见面,以及查问眉州土香和李乾的事。他坐了良久,直到宋慈走了进来。
  元钦没想到这么晚了,宋慈还会来提刑司。
  宋慈已将韩?关进了提刑司大狱,让辛铁柱也暂回狱中。他亲自给吴大六录了供状,让吴大六签字画押,来呈给元钦过目。
  元钦看过供状,道:“杨茁失踪一案关系重大,待我明日亲自审过吴大六,再作定夺,你先回去休息吧。”
  宋慈道:“还有一事,我须向大人禀明。”
  “什么事?”
  “韩太师之子韩?,自认杀害巫易,掳走杨茁,现已关在狱中候审。”
  元钦闻言起身:“你说什么?你抓了韩??”
  宋慈如实说了韩?在习是斋说过的话,道:“绳不挠曲,法不阿贵,韩?自认罪行,纵是韩太师之子,也应抓起来审问清楚。”说完,他向元钦行了礼,在元钦惊讶的注视下,离开了提刑司。
  辛铁柱的事算是了结了,至于韩?,宋慈知道他自认罪行,有可能只是嚣张惯了,酒后逞一时口快。但韩?与巫易确实结过仇怨,又与何太骥在岳祠发生过争执,还在杨茁失踪时出现在纪家桥附近,宋慈有不少疑问须向他问明,只是他醉得厉害,关入提刑司大狱后竟呼呼睡了过去。宋慈打算先将他关一夜,明日等他醒了再来审问。
  宋慈独自一人回了太学。他特意留心了一下前洋街上桑榆的木作摊位,可惜桑榆早已不在,想是已收摊离开了。他回到习是斋,宁守丞和于惠明还等在斋舍中,帮忙照看刘克庄。他道了谢,让二人回各自斋舍了。
  夜已经很深了,十几个同斋外出游玩还没回来,刘克庄在床上呼呼大睡,偌大一个斋舍,竟是说不出的空寂冷清。
  宋慈将一片狼藉的斋舍慢慢收拾干净。他之前忙得连晚饭都没来得及吃,此时收拾完了斋舍,饥肠辘辘,这才拿出中午吃剩的几个冷得有些发硬的太学馒头,也不加热,在长桌前坐下,就着水吃了起来。
  长桌上除了水壶,还摆放着三个瓷盘:一盘红枣,一盘荔枝干,一盘蓼花糖。逢年过节,太学里所有斋舍都会摆上这三样东西,外出祭拜神灵时,甚至在岳祠祭拜岳飞时,也会拿这三样东西当供品,这是为了图个谐音的彩头,枣、荔、蓼,便是“早离了”。太学升舍太难,先升内舍,再升上舍,然后考过升贡试,才能获得做官资格,这一套流程下来,其实并不比考取进士容易多少。许多学子在太学只是无谓地蹉跎光阴,有的甚至六七十岁了,还一直困顿于太学之中。正因如此,绝大多数学子从进入太学的第一天起,便盼着能早日离开太学。宋慈看着这三大盘“早离了”,不禁暗暗摇了摇头。
  宋慈吃完太学馒头,算是勉强填饱了肚子。他走向自己的床铺,躺了下来。
  短短数日,他突如其来地牵涉命案,又突如其来地成为提刑干办,过往十余年受父亲言传身教、一心想成为提刑官的他,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实践的机会。连日来,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了岳祠案,无时无刻不在推想案情,此时周围没人,唯一一个刘克庄也已沉沉入睡,他忽然有些不想再去思考与案情相关的事了。他摸出那个用红绳系了千千结的竹哨,举在眼前,凝目细看。
  竹哨上刻着四个细细的小字:“桑榆非晚”。他记得桑榆所卖的木作中,每一件都刻着这四个字。他就这么看着竹哨,渐渐看入了神。这种入神,与他推想案情时一脸严肃的入神不同,神色间多了几许温柔。恍惚之间,遥远的家乡建阳城里,县学门前挂满许愿红绸的老榕树下,木作琳琅的小摊后面,桑榆埋头雕刻木作的画面,又浮现在了眼前……
  不知不觉间,一阵说话声由远及近,有人朝习是斋来了。
  宋慈忙将竹哨塞在枕头底下,坐起身来,随手拿起床头的一册书,假装一本正经地看了起来。
  几道人影相互搀扶,晃晃悠悠地进了斋舍,是王丹华和几个同斋。几个人喝得酩酊大醉,嘴里兀自高谈阔论,笑声不断。
  王丹华瞧见了宋慈,笑道:“宋慈,这么暗,你还看……”打了个嗝,扬声问,“看书?”
  宋慈这才意识到斋舍里没有点灯,仅有的一点亮光都来自窗外屋檐下的灯笼。他随手翻过一页,嘴上应道:“看得见。”
  “来来来……我来给你点……点盏灯……”王丹华醉醺醺地向长桌走去,桌上有火折子和油灯。
  几个同斋却拉住他,朝宋慈不无嫌厌地看了几眼,其中一个同斋道:“没事验什么尸,验什么骨……害我们习是斋被人说三道四,说我们斋舍是阴晦之地……”另一个同斋道:“可不是?害得我们在别斋学子面前抬……抬不起头。”又一个同斋道:“早知道是这样,我当初就不来习是斋了……你还给他点……点什么灯?”
  几个同斋喝醉了酒,说话都很大声。他们拥着王丹华,摇摇晃晃地向床铺走去,衣服也不脱,鞋袜也不除,东倒西歪地倒在床上,有的甚至半截身子还掉在床下,胡言乱语了一阵,就这么呼呼大睡了过去。
  宋慈知道太学里流传着各种关于他的流言蜚语,也知道同斋们背后会对他说三道四。刘克庄提醒过他,真德秀也提醒过他。听了几位同斋说的这些话,他表面上毫不在意,可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从小到大,他跟随父亲生活,因为父亲验尸验骨,经常与死人打交道,街坊邻里就常对他父子指指点点。人们都说他父子是晦气之人,说他父亲是死人精,说他小小年纪就克死了母亲,不让家中孩子跟他接触。他从小就没有玩伴,独自钻研验尸验骨之法,常往命案现场跑,由此招来更多的非议。在建阳县学念书时,同龄人见到他都会远远避开,对他报以各种讥讽嘲笑。就连授课的老师,看他的目光也有别于他人。来到太学后,能交到刘克庄这个理解支持他的好友,能结识真德秀这个对他一视同仁的老师,他心中已是感激万分。对于各种流言蜚语,他早已习惯,虽然心里不好受,但很快就能将这些言语深藏在心里,不去触碰。这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哪怕挫折再多,哪怕遍布荆棘,他也要走下去。他放下书册,默默去到同斋们的床铺,将王丹华和几个同斋摆正躺好,给每人除去鞋袜,盖好被子。
  此后不久,外出游玩的同斋们陆续返回,大都喝醉了酒,对宋慈也都颇有微词,宋慈却不厌其烦地将他们一一扶回床铺睡下。一直折腾到子时,十几位同斋终于都入睡了,宋慈才躺回自己的床铺。他闭上眼,疲惫感潮涌而来,头脑越发昏沉,渐渐睡了过去……
  不知睡了多久,宋慈翻了个身,手搭在了身旁。迷迷糊糊之中,他的手触碰到了一个人,伸手摸了摸,湿漉漉、黏糊糊的。他睁开眼,午后的阳光透过半开的窗户,在桌上投下一格格光影。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看见身旁躺着一个妇人,陈旧泛白的粗布裙袄上浸透一大片血红。他举起刚刚揉完眼睛的手,只见满手都是血。
  “娘,你怎么了?你醒醒啊,娘!娘……”
  宋慈一下子惊坐而起,出了一身的冷汗。他看了看四周,窗外天光微亮,只是清晨,不是午后,这里也不是锦绣客舍,而是习是斋。斋舍中鼾声起伏,昨晚游玩归来的十几位同斋还在睡觉。
  原来只是一场梦。
  宋慈吁了口气。时隔十五年,一切竟还是如此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这时刘克庄也醒来了。
  刘克庄已记不得昨晚自己是怎么回到习是斋的,对韩?来习是斋闹事更是一无所知。得知韩?被宋慈关入了提刑司大狱,他不禁拍手称快。宋慈没有提他昨晚当众起舞、哭笑不断等出丑之事,只是问他如何与韩?结怨,他便讲起了昨天在熙春楼的经历。
  原来昨日刘克庄贴启事经过熙春楼时,见一群男人围在楼下,个个跟鹅似的伸长脖子朝上望。刘克庄跟着仰头,见一女子凭栏于熙春楼上。不看不打紧,这一看当真令他欣喜若狂。原来楼上那凭栏女子,正是他之前在苏堤上遇见过的那位穿淡红色裙袄的女子。他忙上前打听,得知楼上那女子名叫虫娘,是今晚将首次点花牌的新角妓。
  自打三年多前关盼盼被杨岐山重金赎身后,熙春楼的头牌之位便空了出来,一众角妓之中,没一人撑得起门面,鸨母一连捧了好几个角妓,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捧起来。虫娘自幼被卖入熙春楼,鸨母看中她是个美人坯子,悉心调教数载,教授琴棋书画、歌舞曲乐,如今虫娘色艺皆成,终于到了出楼点花牌的时候。鸨母有意将虫娘捧为熙春楼的新头牌,早前几日便放出了消息,将虫娘描述得如何色艺双绝,到了首次点花牌这天,又故意让虫娘在楼上露面,引得无数男人争相围观,议论传扬,为夜间的点花牌造势。
  到了入夜时分,熙春楼前果然客如云来。客人们呼朋引伴,在众角妓靓妆迎门、争妍卖笑之中,鱼贯登楼。登楼须先饮一杯,谓之“支酒”,因虫娘首次点花牌,这一夜的支酒钱贵达数贯。来熙春楼的客人,大都是有钱有闲的达官贵人、富家公子,不在乎区区数贯钱,纷纷掏钱支酒,于楼上置宴,静候虫娘露面。刘克庄也在其中,坐在边角一桌。
  等来客满座,歌台上屏风拉开,虫娘一身绯红裙袄,雪色披帛,怀抱一张瑶琴登台。一曲琴乐终了,又清唱一曲,末了执笔落墨,在花牌上写下一行娟秀文字后,虫娘轻拢鬓发,含情脉脉地一笑,退回屏风之后。
  虫娘登台献艺只短短一刻,但她曲艺双绝,身姿娇美,容貌清秀可人,满座来客见了,皆有我见犹怜之感,尤其是她离台时那有意无意地轻拢秀发、那微笑时脉脉含情勾人心魄的眼神,令不少来客口干舌燥,心痒难搔,好似有虫儿爬上心坎,一个劲地往心眼里钻。
  虫娘写下的那行文字,是“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这是她首次点花牌的题目。
  此次点花牌比的是对课,这行文字便是上联,来客们对出下联,由虫娘从中挑出最优者,方可点中虫娘的花牌。
  “这上联十一字,每字均是宝盖头,下联自然也需十一字偏旁相同,连而成句,且意思连贯,才算对课工整,确实是个好题目。”讲到这里,刘克庄忍不住考校起了宋慈,“我说宋慈,这下联我可是对出来了,你要不要试上一试?”
  宋慈虽不精于对课,但他能考入太学,自然也是颇具才学之人,听刘克庄这么一说,便琢磨起了下联。然而他刚开始琢磨,刘克庄便笑着拍了拍他的肩,道:“你也别费神了,就你琢磨的这会儿工夫,我早就想出下联了。我当时对出的下联是‘远避迷途,退还达道返逍遥’。”
  宋慈淡淡一笑,道:“不错,你这下联对得工整,对得也快。”
  刘克庄笑道:“那当然,我当初可是以词赋第一考入太学,对起来当然快。”随即笑容一敛,“可有人比我还快。”
  当时刘克庄想出下联后,见来客们个个愁眉不展,面有难色,显然是被这道题目难住了,不禁有些扬扬自得。他转头看向伺候笔墨的角妓,准备招呼笔墨书写下联。然而在他举手之前,一位来客竟先他一步,起身招呼角妓,要去了笔墨。
  刘克庄没想到竟有人比他还快,忍不住向那位来客多看了几眼。那是一位二十岁出头的青年文士,面目俊朗,白巾白袍,只是衣袍稍显陈旧。
  那文士当场提笔落墨,在一块新花牌上写起了下联。
  那文士所写的下联是“借住僧侧,似伴仙佛催倥偬”,落款为“夏无羁”。这下联对仗工整,意思与虫娘的上联契合,与刘克庄的下联比起来,无论是对仗还是立意,竟隐隐然更胜一筹。夏无羁写完下联,正要将花牌投入花牌箱时,韩?来了。
  韩?由几个家丁簇拥着,还有一位衣着鲜亮、手拿折扇的公子,一起进入熙春楼。韩?说虫娘的这次点花牌由他包了,除他和同行的史公子外,任何人不准对下联。满座来客都识得韩?,知道他是当朝宰执韩侂胄的儿子,得罪不起,纵然心有不甘,也没人再敢对出下联。至于那衣着鲜亮、手拿折扇的公子,有人也认得,是史弥远的长子史宽之。夏无羁看见韩?和史宽之,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叹了口气,将写有下联的花牌默默收了起来。韩?不仅不让别人对下联,还叫家丁将夏无羁围住,逼夏无羁把刚刚写好的下联交出来。
  “韩?这人,四六不通,胸无点墨,自己对不出下联,却要将别人的下联据为己有,真是欺人太甚!”刘克庄讲到这里,神色间仍很气愤,“你是知道的,我与他韩家本就有旧怨,他韩?在太学的所作所为,我一直都看不惯。他不让别人点花牌,还要霸占别人的下联,真是岂有此理!别人不敢得罪他,我却不怕,他想轻而易举点中虫娘的花牌,我偏不让他称心如意。”
  刘克庄当时假充笑脸,迎了上去,说他已想出下联,愿意献给韩?。他当场将“远避迷途,退还达道返逍遥”告诉了韩?,顺带也算替夏无羁解了围,夏无羁朝他感激地看了一眼。韩?问刘克庄是什么人,刘克庄不做掩饰,直接报了姓名,还说自己也是太学生,是习是斋的。韩?说自己从不拿人手短,不会让刘克庄白白献联,问刘克庄想要什么回报。刘克庄什么回报都不要,只说久仰韩?大名,又说韩?是大宋贵公子第一,一直苦于没机会结识,此番献联,只盼能与韩?亲近一些。韩?被这马屁拍得身心舒畅,拉了刘克庄坐下,陪他和史宽之一起喝酒赏艳。
  花牌需亲笔书写,韩?大不耐烦地捉起笔,在一块新花牌写起了刘克庄所献之联,字迹七扭八歪,极为难看。他知道在座之人无一敢对下联,于是写完下联投进花牌箱后,便与史宽之、刘克庄一杯接一杯地喝起了花酒,就等一会儿点中花牌,当夜抱得美人归。
  刘克庄不断地阿谀奉承,捧得韩?和史宽之哈哈大笑。与笑声粗哑的韩?不同,史宽之笑声尖锐,听起来像个太监,大冬天的,居然还时不时地撑开折扇,装模作样地扇几下。三人一连喝了十几杯花酒,渐渐都有了醉意。这时对课时限已到,有角妓登上歌台,准备取走花牌箱,箱中只有韩?的花牌,韩?胜出已成定局。韩?又大笑着倒了一杯酒,叫刘克庄饮。

宋慈洗冤笔记(出书版)_分节阅读_第17节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宋慈洗冤笔记(出书版)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宋慈洗冤笔记(出书版)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