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常识判断117


  最后的最后,他想和天幕那样,能够通读所有的知识,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还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OK,辨伏神文。
  厉害了啊宝子们。
  第三个《醉翁亭记》,作者是北宋的欧阳修。
  这题我排除了B、C,可能是做题的时候有点紧张,当时怎么都想不起来《捕蛇者说》是谁写的了,就瞎蒙了一个A。
  只能说运气不是很好,因为复盘的时候,我就记得《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的了。】
  弹幕:就好比你找一样东西,找的时候哪哪都找不到,不找的时候走哪都能看见。
  弹幕:太形象了吧,楼上!
  弹幕:睡太晚是会这样的,大脑供血不足,有的时候就会突然一片空白。就算不是为了考编,也建议主播早睡早起,拥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
  东晋。
  颜延之还在为天幕对陶渊明的态度而想不通。
  于是第一时间,何夏夏这边就收到了颜延之的问候。
  【有位晋某人问主播,五柳先生明明就表里如一啊,你为什么说不要因为诗文而对他产生滤镜?
  啊这……
  换做以前,我也觉得五柳先生表里如一,说不为五斗米折腰,就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官场,悠然南山下隐居。
  但是他真的不用折腰吗?
  是,是不用在官场上给了折腰了,但种地要不要折腰?
  他种的地都草盛豆苗稀了,晋某人你有没有想过,陶渊明平日里都在吃什么?那些吃的又是哪来的?喝得酒又是哪来的?】
  被问到的颜延之皱了下眉,贤兄有一位贤惠能干的妻子,操持着家中的一切,还会给贤兄酿酒。
  难不成这之中,还有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
  难道贤兄家其实早就已经揭不开锅?只是贤兄与嫂子伉俪情深,两人生扛着?
  【陶渊明有三位妻子。
  第一位妻子,怀孕之时,陶渊明在外教书,古代嘛,我理解,婆婆一般都会以不让儿子分心为由,不将这个消息告知儿子的。这种形象有多深入人心?直至今时今日,一些文学作品里面,也还是会有这样的桥段存在。
  最后,陶渊明是直到回家后才得知妻子怀孕的,而可悲可叹的是,妻子难产,大的小的都没活下来。
  过了几年后,陶渊明娶了第二位妻子。
  短短几年间就生了四个孩子,但陶渊明依旧时常在外,于是在家的妻子,既要服侍老人,又要照顾小孩,还要耕种好田地。没多久就得了痨病,吐着血离开了人世。
  首先排除第二位妻子是身体不好才导致的患病。
  那么她患病的理由是什么呢?
  再然后,为了照顾家中老小,陶渊明迎娶了第三位妻子。
  这个迎娶的理由就已经很清楚了,于是第三位妻子重复着第二位妻子做过的一切,甚至更多。因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辞职了。
  第三位妻子只好种更多的地,甚至还要用多余的粮食给陶渊明酿酒。
  主播光是想想那种,天不亮就起床劳作,天已黑可能还未曾歇息的日子,就觉得窒息。
  陶渊明有句诗,叫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但都这样了,他的成果还只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不过没关系,他觉得“但使愿无违”就足够了。[1]
  啧啧啧,瞧瞧这淡泊悠然的心态,如果抛开他妻子的艰苦付出不谈的话。
  所以陶渊明归耕田园,“但使愿无违”的心意是什么呢?是光说不练假把式,是根本就不会种地,还是意思意思种下地,差不多就可以了?】
  颜延之听得目瞪口呆。
  他本能地想要反驳,贤兄他并非这个意思:“贤兄是个读书人,他放下笔拿起锄头,能够种出豆苗已经实属不易,这实是他对于能实现隐逸生活的感叹罢了。再者,天幕自身又何尝不是呢?天幕所种下的花草与菜蔬,难道就全部长的郁郁葱葱吗?”
  被质疑的何夏夏忍不住冷笑了一声。
  【哈。
  笑发财了。
  晋某人你就没理解我的意思。
  首先!你这话的前提,就是陶渊明一家老小生活无忧,那他随便豆苗稀,随便感叹。但是在温饱全靠妻子种地的情况下,他是不是应该更有担当些,隐逸不只是态度,更是生活!
  其次,我种下的花草与菜蔬,即便一棵都长不出来,那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些无关我的生计温饱。
  最后,别鼓吹隐逸了。
  古代男子读书,有几个是为了隐逸的?辛辛苦苦寒窗苦读,就是为了隐逸的吗?尤其是寒门子弟,家里一堆女的养着你,供你读书,是为了让你学成后带着她们归隐山林的吗?
  为什么后来有那么多的假隐士?
  还不就是因为大家都在鼓吹隐士人格高雅,甚至有些隐士还会被记载入史书,名流千古。
  不好意思,主播有些过于激动了,言辞间可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先为影响了直播间的观感而道个歉。
  然后我们就来看最后一道常识的错题。】
  秦朝。
  嬴政“哼”了一声,他觉得天幕说的并无错处。
  若是一个个都追求隐逸,那何来保家卫国的士兵?何来鞠躬尽瘁的官吏?又何来大秦?

第61章 常识判断117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历史同人] 诸朝都在直播间看我考编最新章节章节

正文卷

[历史同人] 诸朝都在直播间看我考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