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要冲浪_分节阅读_第34节

  补充营养,清热去火,加蜂蜜最好,没有拿白糖也能对付。
  挺认真的收拾了一下,穿鞋出门,走在路上,回望这栋20多层高的锦湖园公寓,后世一千多万一套,二手房。
  姚远今儿要出门,去趟大兴,赴老郭的邀请。
  说是什么拜师宴。
  算算年头,岳云鹏还早,张云雷还小,差不多就心里有数了。
  大兴在四九城南边,正儿八经的郊区,古时叫蓟,就是陈凯歌念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里的蓟。
  一路也是长途跋涉,这年头京城周边的区县都破破烂烂,没比通县强哪儿去。
  这边姚远刚下了车,一个眼睛快瞪出眼眶的瘦个子便凑过来,小心问:“您是姚先生?”
  “您是?”
  “我叫李菁,相声大会的,说您第一次来,怕您不认识,在这等等您。”
  “哦,你好你好……”
  姚远握了握手,呵呵,我早就看着你了。
  打过招呼就要走,他还问:“不用接别人么?”
  “不用不用,别人都认识。”
  “哦,敢情就我一个外人是吧?”
  “瞧您说的,我要不是说快板的都接不上来,您是今天最尊贵的客人,我们也是借这个机会想感谢感谢。”
  李菁嘿嘿一乐,像极了外星人。
  他是最早一批元老,后来跟老郭闹崩了,离开德云社。
  貌似销声匿迹,其实人家混的不错,京城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有戏拍,有节目上,比另几个自立门户的强多了。
  又是跋山涉水,姚远都感觉要进村儿了,终于寻到了一座破院子。灰砖砌墙,瓦房,上锈的铁门,里面十来个人正热闹着呢。
  他搭眼一看,能辨认出来的除了老郭和于谦,还有张文顺、范振钰、徐德亮、何云伟等人。
  当然了,这会还没拜师赐字,徐德亮还叫徐亮,何云伟还叫何伟。
  “哟,姚先生来了!”
  几个老头不用动,郭德纲得亲迎,边迎边拱手:“大驾光临,蓬荜生辉!”
  “客气,我就是凑凑热闹。”
  “里边请里边请。”
  郭德纲未来的妻子王惠也在,于谦的媳妇儿白慧茗也在,哎哟这媳妇儿真好看,人家以前拍过戏。
  姚远转圈拱手,挨个认识一遍,都是圈内的或者家属,还真就自己一个外人。而他瞧着今天的主角,通身小流氓气质的年轻人。
  果然是你,曹(云)金!
  实话实说,姚远不喜欢老郭的徒弟,一个都不喜欢。
  但他爱看热闹。
  人到齐了,时辰也到了,一帮人进屋,挤挤压压的好容易留出点地方。
  传统拜师礼,得走一套很复杂的流程,比如拜祖师爷,磕头敬茶,徒弟送礼物,师父训话赐字等等。
  现在没条件,简化了,曹云金磕个头,敬杯茶就算完事。后来得到2006年,跟何云伟几人一块,才正正经经来了一次拜师礼。
  “师父!”
  “诶,好好!”
  老郭看着愣头愣脑的曹云金,一时情绪翻涌,王惠捅了他一把才没当众失态。
  因为穷啊!
  最困难的时候,老郭把bp机卖了换馒头吃,王惠也曾把夏利车卖了支撑开销,一直到04年之前,德云社都很穷。
  “感谢诸位前辈宾朋赏脸,寒舍简陋,略备薄酒,咱们吃饭!”
  一嗓子吆喝开吃。
  姚远是来看热闹的,心理有预期,但也觉着过于寒酸。没煤气,烧灶,地方还小,桌子都不太够,辈小的在外屋站着吃,辈大的在里屋坐着。
  菜倒是不错,老郭算咬牙破费,还一个劲不好意思:“见笑了见笑了!”
  “今儿能来的都不笑话你,赶紧吃吧。”于谦道。
  “又没跟你说,我主要怕姚先生吃不惯。”
  “没有,挺好挺好!”
  姚远到哪儿都不能饿着,起身舀了碗素烩汤,哧溜哧溜道:“这汤就不错,谁的手艺?”
  “我做的,今天第一次做。”
  白慧茗浅浅一笑,23岁的小媳妇甚是迷人。
  “嗯嗯,好吃,于老师你这朋友我交定了!”
  “嗯?”
  于老师挠挠头,觉得哪里不对。
  但凡是个圈,里头都有脏事儿,曲艺界也没干净到哪儿去。
  侯耀文都知道吧?
  他有个师侄叫戴志诚,同住一个小区。侯耀文娶了个北电的小媳妇儿,疼的不得了,但自己经常在外演出,就拜托戴志诚关照。
  关照来关照去,戴志诚就和师婶勾搭上了,最后还结了婚。
  一时传为美谈。
  边吃边逗闷子,老郭随口问:“姚先生,您看外头那几个小子怎么样?”
  “都不错,个个脑后反骨。”
  嘎!
  老郭一噎,这让我怎么接?
  “开玩笑开玩笑……”
  姚远哈哈一乐,也问:“你那边最近怎么样,观众见涨么?”
  “见涨,以前少则一个,多则七八个,现在每场至少有七个人,最重要是稳定了,看来观众爱听。”
  “观众从来都爱听相声,但现在电视里的相声不好听,观众也就没兴趣了。”
  “这倒是。”
  “一个个穿西装打领带,连贯口都不会说,那能好听么?”
  “别说贯口,连包袱都不会抖了!”
  引来一片附和。
  姚远索性放下筷子,笑道:“我倒有个问题,诸位都是行家,有本事在身,浸淫相声多年,但不知对相声的发展历史有没有研究?”
  “发展历史?”
  大家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都抓不住思路。
  “相声的问题都知道,审查严了,电视上很多不让说,梁左死了之后也没有好的创作者,再加上娱乐活动越来越多……总之就是相声末路,不知道前途在哪儿。
  但还是我上次说的话,找不着方向的时候就回到原点看看。”
  姚远看看一桌人,道:“正巧今天赶上,老中青三代都有,咱们不妨从头捋一捋,相声到底该怎么弄?”


第40章 这叫投资
  “相声适于明清,再早可追溯到宋代,那就太远了,咱们不说。
  单说晚清的时候,相声开始兴盛,有张三禄,有穷不怕,穷不怕更被称作相声的祖师爷,当时号称天桥八大怪。
  这些渊源诸位比我懂,我不班门弄斧,但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偏偏在天桥这个地方,民间曲艺如此繁荣?”
  “……”
  甭管以前还是现在,凡是说相声的,多数都没念过什么书,除了一些个例。
  他们接触到的知识,就是传下来的这些东西,都知道天桥火,但为什么火,谁也不能系统的说出来。
  “清朝定都京城后,将旗人安置在内城,把原先的汉人和商贩都往外城赶。那这些商贩去哪儿了呢?书上有说:
‘利用天坛及先农坛根,不必纳地租,多来摆设浮摊,售卖杂货,渐成小市。’
  天坛和先农坛这一片,这就是天桥的雏形。
  而随着人口增加,外城的平民和商贩越来越多,小市慢慢成了大市,直到晚清民国,达到了黄金时期。
  尤其是民国,政府改造城区,在这一片建了医院、商场、饭店等等,又拓宽道路,重新规划,把左右近邻的市场和庙会连成一片,当时这一片有十座庙。
  有市场,有庙会,闲人多,闲钱多,那些撂地摊的、玩杂耍的、唱戏的自然就来了,号称五行八作、什样杂耍、百样吃食。”
  姚远先来了一段民俗历史,然后才道:“所以您想想,从晚清到民国,直至解放初期,相声的受众都是这些平民百姓,闲杂人等。
  曲艺人想赚钱,就得说观众爱听的。
  那当时的老百姓爱听什么呢?”
  咦?
  姚远前面这一段,众人云里雾里,而问出这句话来,老郭琢磨出点滋味,道:“《卖布头》《拉洋片》?”
  “诶,这是民间行当,很多老百姓有亲身经历。”姚远道。
  “《开粥厂》《夸住宅》?”于谦也道。
  “诶,表面刻画一个满嘴跑火车的,实际上呢?它符合底层群众的意淫,幻想自己怎么富,幻想别人怎么富,这叫皇帝的金扁担。”姚远道。
  哟!

重生之我要冲浪_分节阅读_第34节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重生之我要冲浪全文最新章节

正文卷

重生之我要冲浪全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