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迷妹


  电影的结尾,杨晃颓然地站在女儿的坟前,灰暗的天色下,他枯瘦的身影像随时都要被风吹倒。
  不知过了多久,天空中突然飘起了细细的雨丝,杨晃抬起头,眼神空茫地看着灰白的天空。那是一种很难以形容的眼神,不是伤心、痛苦、或者绝望一类带着浓烈情绪的眼神,那眼里空空荡荡,什么情绪也没有,却叫人看到心里一惊。
  这个眼神的特写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你什么都还没明白,便被这种命运的苍凉所感染。镜头又开始摇晃着渐渐升高,杨晃仰着脸的身影慢慢变得很小很小,却在人心里挥之不去。
  灰茫茫的天色,像极了他刚刚的眼神。
  直到屏幕暗下来,骆笛都没有回过神来,脑子里还是方才杨晃的那个空茫的眼神。
  开始时骆笛还把电影中的杨晃当作聂轩景,为聂轩景有这样不同的一面而新奇,而随着故事一步步发展,渐渐地,即使看着的是聂轩景的脸,他也不再把他当作聂轩景。他是杨晃,一个成长于八|九十年代山城的少年。
  整部影片看下来,其实故事并没有多新颖或曲折,但或许是演员们的演绎,或者是导演巧妙的讲述手法,就是让人看了有种“怀着满腔感慨却不知道自己在感慨什么”的感觉。
  骆笛之前在网上看过不少影评,同一部电影,每个人看到和注意的方面都不一样,但他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当真能将别人提到的那些地方或直观地看到,或隐晦地感受出来。
  比如有人提到了,《晃》从拍摄上就紧扣主题,这不是某种精神,而是一种飘渺的感觉,“晃”,导演用频繁的镜头的摇晃和耀目的日光很好地表现出了“晃”的感觉。
  每次人物心理波动、情节转折或者进一步展开的时候镜头都会摇晃,像是摄影师扛着老式摄影机在拍摄,不自觉地随着拍摄内容而轻微震颤。
  另外,影片中善用光影对比,出现了大量晦暗的背景和刺目的日光形成强烈对比的画面。
  比如杨晃父母将女婴递给他时,杨晃站在老旧的屋檐下,面部笼罩在阴影里,但檐角上却射出耀目的日光,一缕尖锐的光线刺穿晦暗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光影对比;比如爷爷下葬后,找他谈话的父亲肩头一道晃动的日光;比如杨晃背着叮叮给人补鞋时,远处被电线杆挡住的白日射出的光线。
  骆笛发现,除了影片开头那明晃晃的日光中透出七彩的光晕外,其他场景出现的日光都是苍白且尖锐的,有些残酷感,但它到底象征着希望,即使是不那么温暖的希望。
  直到影片最后,杨晃站在叮叮的坟前,神情茫然地抬起头看向天空,整个画面中再也没有出现一缕日光。
  骆笛不禁想到影片开头,明亮的日光下,穿着蓝白校服的少年杨晃眼神轻狂,嘴角带着点痞痞的笑容,对着喜欢的女生说:我叫杨晃,晃,就是日光的意思。
  也有人从感情的角度剖析,从细节处着眼,深究当事人的感情,有一篇观众自发写的影评就叫《从细枝末节分析“晃”的情感:爱不是嘴上的煽情》,揪出了影片中每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以此看出爷爷对杨晃的爱,杨晃对爷爷的爱,杨晃对叮叮的爱,重点分析的是杨晃对越光的感情。
  毕竟从学校那场批判大会上便再也不见越光的影子,就连从旁人的议论中侧面出现也没有,杨晃更是完全没有表示,好像越光就是他青春里犯的再寻常不过的过错,过去了便过去了,不愿提及也没必要提及。
  直到这个观众扒出了一些细节——
  杨晃在越光的父母抱着孩子出现时不正常的反应,刚开始大家会以为他是看到越光的父母紧张,害怕他们再次来找他算账,可是仔细想想,那顿时僵住的身体、几次蠕动却始终没有开口的嘴唇、惊讶过后透着急切却强行压抑又慢慢一点点冷却的眼神,分明是透过他们对另一个人的惦念。
  将女婴交给他后,越光的父母就离开了,有一个细节是,他们离开后,杨晃第一反应不是看看怀中的女儿,而是怔怔地望着他们的背影,目送他们远去;在有人给他介绍姑娘时毫不犹豫却不给任何的拒绝;还有某次,叮叮无意间说了一句越光曾经说过的话后,杨晃明显的一怔,然后看向远方若有所念的眼神……
  影评的最后一句话是:那个年代,想念很长,岁月很短,爱是藏在心里的不煽情。
  该影评一出迅速被许多人转发,不少人表示这么一想突然被虐哭。
  从头到尾,哪怕是在热恋时都没有说过一句甜言蜜语,观众都以为不过是青春荷尔蒙激发时的一场游戏,却原来,他是认了真的。
  第23章 迷妹
  这个故事到底主要想要表达什么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杨晃和女儿叮叮之间的父女之情,毕竟电影最大的篇幅都是讲父女两人的故事;有人说这是讲述成长的故事,少年杨晃几个社会角色的转换让他一点点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人;有人说这是借杨晃一人来讲述那迷茫的一代人,反应了当时当地的人民生活状态;有人说是从揭示了人类之间一种相互需要的关系,这也就是所谓感情的本质;还有人在前一种说法的基础伤更进一步,说这个结局的含义是,人生的本质是孤独,一生中会和许多人相偎取暖,但总一天要一个人茫然地面对这个世界。

第23章 迷妹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影帝攻略计划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影帝攻略计划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