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_分节阅读_第222节

  一直还在湖广流窜的张献忠,见李自成有了自己的地盘,还和朝廷相安无事。再加上李自成的南下挤压了张献忠的生存空间。
  张献忠脑子一转,准备要兵进四川了。


第323章 河南士子北上
  王之相三十余岁,是河南荥阳的举人,现在这地方是闯军的地盘。
  现在河南也就黄河以北的怀庆,卫辉,彰德三府还在朝廷的治下。
  作为一个举人,王之相被闯军拉去做官,直接给了一个县令的位置。
  王之相又不傻,流寇始终是流寇,朝廷以后肯定会卷土重来,收复河南地区。现在加入闯军实属下策,就算是被逼的也不能接受。
  于是王之相中途找了一个机会,就跑了出来。
  赶回家里,遣散了家中的奴婢,带上些许细软,就和家人往黄河北岸逃难。
  一路上面对闯军的层层围捕,家人死伤大半,钱财也全部丢失干净,最终还是在朝廷水师的接应下才逃到黄河北岸。
  王之相跪在河北的土地上嚎啕大哭,这一切究竟值不值得?朝廷真值得我们去效忠吗?
  这一幕在河南地区多处上演,士子们可不愿在闯军的手底下当官,纷纷逃到朝廷的治地。
  督师辅臣范景文驻扎在卫辉府,指挥朝廷大军防范闯贼北上,但是闯贼就没有北上的计划。
  于是朝廷的大军就成了救火队长,主要接应北上逃难的河南灾民。
  还好朝廷拨了大量的钱粮,救济灾民,还让灾民往京师靠近,现在京师正缺人。
  当然朝廷对这种心怀国家大义的士子那也是重点照顾,范景文大人还在卫辉府接待了河南士子,特别是今年要参加三月科举的举人。
  朝廷不仅发钱发粮还由官兵带领一起前往京师参加会考。
  王之相顿时心中大定,朝廷还上很重视优待我们这些河南士子,也不枉自己毁家纾难也要回到朝廷的怀抱。
  二月上旬,王之相和同是河南的举人一行三十余人前往京师参加三月的会试,家人则留在卫辉府由官府照顾。
  一行皆有马车代步,不过越往北方的景象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和河南一片衰败,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不一样。北方人口稠密,田野中全是辛苦劳作的农夫,时不时还看到官员兵丁在田间巡视。
  更是见到让人辣眼睛的事情,起因是举人们在路边休息,见到田边有衙役殴打农夫。
  王之相心中气愤便去阻拦,结果了解原委后,王之相顿时目瞪口呆。
  这还是强迫劳动?
  原来啊,这乡间不可避免的出现懒汉,对种田什么的也不上心,但是官员们急啊。
  这朝廷可是下了死命令,今年必须要实现一万万石生产指标。哪个地方产量和田亩数量严重不符合,就要收拾哪个地方的官员。
  再加上朝廷的官员不断巡视,这地方官也苦不堪言,以前那就是官老爷,坐在县衙垂拱而治便是。
  但是现在可不行,据悉已经有数百地方官员因为尸位素餐而被朝廷革职罢官。
  地方官只能下地方,看看哪块地没有种上粮食,哪家干活速度是不是太慢了。
  自古以来这懒汉都是存在的,地方官的催促和劝解很明显没有用,再加上又被朝廷逼迫太甚,地方官本来就怨气十足。
  最终便有地方官把气撒到这些懒汉身上,对这些人采用武力后。
  但是结果那是杠杠好,那干活的速度是直线提升,连周边一些勤勤恳恳的农户也被雷得外焦里嫩。
  干活慢了还要挨打?于是不可避免的加快了手上的速度。
  这正好被巡视的官员看到,并当作笑话传到京师后。李大人却大肆赞扬,还对发明出这种“好办法”的官员进行了口头嘉奖。
  其他地方官知道后便有样学样,各地方就不可避免出现了“强迫劳动”的事情。
  当然官员们见到想出骚操作的官员居然还能被朝廷嘉奖,而那种啥也不干的官员反而要被罢官。
  于是官员们的主观能动性便被调动了起来,朝廷的命令最终便是今年的粮产量要高。
  按照地方产量和田亩数量严重不符合要被收拾的说法,那么要是粮食产量比原计划高了,那肯定升官发财不是梦。
  于是一个个便开动小脑袋想起办法来。
  什么逼着农户赶时间夜间打着火把耕种。什么粮食种好了,又马不停蹄的逼着农户除草施肥。什么粮食种好了还逼着农户继续开荒种地。。。
  反正就是要动起来,撸起袖子莽干。
  这可把三省的农户给累坏了,完全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官府这是把他们当牛马的使唤啊。
  忙碌了一个月后,农户转头一看,原来自己干了这么多活。
  懒汉们也泪流满面,不干活干活慢了还要挨打,这踏马的太黑暗了,老子穷点苦点哪里得罪了你们。
  但是成果也是喜人,大片的土地都被种上了希望的果实,将在秋季得到收获。
  王之相等河南的举人继续朝着京师进发,等到了京师附近,才发现了更加令人叹为观止的东西。
  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工地乒乒乓乓,到处都是商贩在叫卖,到处都有商队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到处都是行人来回穿梭。
  还有那跑在铁轨上的马车,那兵甲鲜丽一丝不苟巡逻的卫兵,还有那看似嘈杂却始终被控制住的局面。
  进了京师城里,河南的举子这才发现什么叫大明的京师,以前也不是没有来过,京师的印象还在脑海中,为什么短短几年时间变化如此之大。
  京师的街道干干净净全部铺有地砖,建筑也是经过翻新看起来威武雄壮,特别是经过南城的时候,那一排排一模一样的三层高楼让人震惊不已。
  京师的人特别多,这哪里是王朝的末年,这分明就是王朝的盛世。
  王之相等人被安排到河南的同乡馆,朝廷早就拨了钱粮,举人们不用为吃住的地方发愁。
  同乡馆的管事还告诉王之相等人,朝廷鉴于河南湖广,陕甘地区战乱破坏严重,士子们还不远千里跑到京师来参加会考。
  此次会试会倾重于这些地方的举子。
  甚至若是科考失利,以上地区的举子还能直接到户部选官,将外派地方为官,甚至还能在京师做官,是反正就是重点的照顾对象。
  王之相等河南士子不由热泪盈眶,朝廷始终没有忘掉我们,这样的朝廷哪里不值得拥护。


第324章 崇祯十六年的科举
  张煌言,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生人,浙江鄞县人。
  崇祯十五年时,二十二岁的张煌言考中举人,本来没有计划参加崇祯十六年的会试。
  但是奈何自己的老乡外加远房亲戚李大人,现在在京师混得风生水起,于是张煌言便迫不及待的乘坐商船来到京师。
  拜访了自己的老乡外加远房亲戚李大人,一论关系居然还是李大人的远房侄子,这就表示要发达了。
  李大人直接一句话,看你给伯父我头磕得响,这次保你中前三甲。
  张煌言直接目瞪口呆,这也太雷人了吧。科举可是最为神圣公平正义的人才选拔方式,你现在告诉我还要作弊,还能提前预定。
  想我张煌言铁骨铮铮,一身正气,肯定不食嗟来之食。
  但是这毕竟是长辈伯父的安排,还是前三甲,那我张煌言也不是不能接受。
  当然张煌言也知道自己伯父李大人的能力,迅速向伯父靠拢,并被伯父李大人委以重任,并马不停蹄的给其他士子洗脑。
  目前这土地征税三策在京师的士子圈闹得沸沸扬扬,当然持否定态度占大部分,唯一支持的就是浙江士子。
  浙江士子表示浙江人的春天来了,现在朝堂上充满了浙江大佬,这次科举就是浙江人的天下。
  当然这是一个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浙江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地形,难以实现数万亩大地主的条件,再加上浙江地区更倾向于种植经济型的作物。
  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不把土地看作是唯一的生产资料。
  张煌言的第一站便是给浙江同乡的士子洗脑,并向浙江士子暗示这次的主考官都是浙江人,你们懂得。于是浙江士子立马就向张煌言靠拢。
  统一了内部战线,那就要向外发展。
  这北方三省的士子表示这土地征税三策是实打实的落在我们的头上,现在我们根本就不想说话。
  河南湖广陕甘地区的士子表示现在家乡朝不保夕,再加上朝廷的各项优待,以后朝廷就是我们的家。
  云贵川三省两广福建的士子力量太过于薄弱,距离京师的路程也太过于遥远,也得到了朝廷的优待,表示我们也不想说话。
  浙江士子迅速和这些地方的士子打成一片,出手阔绰,说话还那么好听,很快就得到这些地方士子的认同。
  然后觥筹交错之际,推杯换盏之中,不可避免给这些士子透露一下我们的李大人为你们付出了多少多少。
  你们能得到今天的优厚待遇,那都是李大人呕心沥血,甚至在朝堂上拼得脸红脖子粗给你们争取而来的。
  这李大人在士子们的形象迅速扭转过来,这李大人原来还有如此有血有肉的一面啊。
  当然反应最为激烈的便是南直隶和江西的士子,这些人胆子也大,也是软硬不吃。直接在京师里面对朝廷的土地征税三策评头论足,更是对李大人破口大骂。
  张煌言带领的浙江士子根本就洗不动南直隶和江西的士子,这地方的士绅力量那真是根深蒂固。
  两伙人甚至在京师大打出手,闹得好不热闹。
  终于三月的会试正式开始。
  这次会试很多规矩就和以前不一样,以往考生还自带衣食,这次居然由朝堂提供。
  以往就是一个简单的窝棚,这次居然成了单独的青砖小隔间,里面还放着一张小床和羊毛被,要是累了还能小憩一会。
  一日三餐朝廷皆有提供,虽然有士卒不断的巡视,但是上茅房等都是畅通无阻,不得不说是人性化了一点。
  三日后考生才走出贡院,以往那是魂不守舍,这次出来还神采奕奕,看来是没有经历过以往的摧残。
  有些有经验的考生不由自主的的点点头,这改变还是可圈可点的。
  会考结束后,士子们是又耐心而又焦急的等待考试的结果。
  当然肯定有人气定神闲,比如山东的老举人王大治,比如一大波的浙江士子。
  王大治一头花白的头发,快五十的年纪,会考后很是悠闲的在京师游荡。
  不可避免的王大治感到一丝的孤独,这同乡的士子好像都被朝廷给干掉了,王大治这还是济阳县的独苗。
  不过想着即将到手的二甲进士,王大治把这些不愉快的想法给抛之脑后,老夫可是站在正义的一方。
  今日王大治还是孤独的来到一家酒楼吃酒听曲,打发一下无聊的时间。
  路过一张客座,只见几个士子正在觥筹交错,其中有人大言不惭的说此次必中,而其他人皆是恭维。

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_分节阅读_第222节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免费无删章节

正文卷

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免费无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