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_分节阅读_第241节

  这前有王大治写话本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大家都是羡慕嫉妒恨,我这兵部郎中肯定更没有人说闲话。
  至于走后门什么的,一点都不重要好吧,最重要的是要为国效力,为大明皇帝尽忠,些许瑕疵不足为虑。
  张煌言顿时来了精神,在兵部的位置上正好可以让自己大展拳脚,为国效力。这么看来回家读书什么的一点性价比都没有。
  张煌言顿时谄媚一笑,
  “伯父,侄儿还是想留在京师孝敬您呢,刚才都是侄儿的气话。侄儿接下来肯定好好的将书给写好,不负伯父的众望。”
  李适满意的点点头,现在这些年轻人就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以为这世界就是围绕他在转。
  今天小小敲打他一番,马上就变成一只乖巧的,百依百顺的小猫咪。
  “好吧,接下来你就不用去观政了,好好在家写作。另外每天必须要更新六千字,不然不准吃饭睡觉。”


第353章 京师的近况
  张煌言顿时惊叫出声,这每天写两千字,都感到窒息,六千字真是要老命。
  “伯父要不得,真的写不出六千字,除非有人帮忙。”
  李适也知道这古代写书可不比现在,古代每天这六千字真的要人老命。
  “那就给你安排个帮手,新科进士陶元祐?”
  张煌言赶紧摆手,
  “伯父,这陶元祐名声可差了,出卖同乡好友为人不齿啊。”
  李适顿时大怒,
  “什么叫出卖同乡好友,他这是心向朝廷,他这是眼里有国家社稷,这种人才就该提拔重用。”
  “就他了,你们两个好好合作,记得话本的质量一定不能下滑。”
  张煌言只得弱弱的说道,
  “伯父,那兵部郎中的位置?”
  李适白了张煌言一眼,眼里只想进步,这样哪里能成大器。
  “话本完结你就去兵部上任。”
  张煌言顿时大喜,然后屁颠屁颠的就去写话本去了。
  李适印的五千万两纸币,早就被投放到市场上。再加上朝廷上马了大量的大工程,每月军饷和官员的俸禄。
  以目前朝廷的收入,户部不知道破产了多少次。
  还好有李大人这种鬼才在,没有钱就印,硬是将大明的财政给兜住。
  百官表示自从李大人上任户部尚书以来,我大明朝廷就再也没有差过钱了,也再也没有拖欠过俸禄了。
  以前爱搭不理的纸币现在居然成了香饽饽,甚至边关出现十两银子兑换三两纸币这种骇人听闻的事。
  银子现在一般只在海贸和钱币兑换上使用,北方的一切交易都是采用纸币,商人百姓也渐渐习惯了纸币这种既方便又实用的交易方式。
  纸币之所以硬挺,一是朝廷的税收必须要用纸币缴纳,这是纸币信用的基本保证。
  二便是京师织造局的布匹也起到至关重要的的作用,承担了纸币的主要信用。现在织造局的布匹畅销海内外,物美价廉,深受各地区人的喜爱。
  三便是边关的贸易也采用纸币交易,这扩大了纸币的交易范围,间接增强了纸币的信用。
  纸币对于蒙古人来说更容易接受,毕竟以前多采用以物易物。现在把牛羊等卖了,直接拿着轻巧的纸币买买买,不像银子那么沉重,不方便交易。
  只是苦了建奴,国库中以前抢的那么多银子,现在居然没有啥卵用。要去买明国的物资,等于直接打三折。
  当然李适也不是随意的印钱,而是有计划有参照的印钱。
  一般就是参照入库的银子印钱,只在现有的银子上多印百分之三十,这百分之三十就等于朝廷的钱。
  还有便是观察市场上缺钱的程度,要是缺钱,那还说什么,直接开启印钞机器莽干。
  要是市场上钱多了就想办法引导让人把钱存到银行里面,然后停止印钱,严格把控多余的钱流入市场。
  在李大人走钢丝的高超技术下,硬是没有让纸币崩盘。
  当然紧急情况下印那么个一两百万两问题不是太大,因为现在的纸币几千万两的体量实在太大。
  一两百万两,洒洒水啦。
  现在只等六月的夏税入账,便不用再走钢丝了。夏税主要征收的是去年十月种下的冬小麦,将在第二年的五月成熟。
  冬小麦主要种植在长城以南的地区,北方大约有五千万亩的土地种植了冬小麦,将为朝廷带来约八百万两的收益。
  最近北方草原的大战,严重影响了边关的贸易,也影响了边关商税的收益。
  当然这收入少了就要影响李大人的心情,李大人直接给宣大总督卫景瑗轻飘飘的一句尽快解决北方的战事,让贸易恢复正常。
  京营的一万将士表面上是来增援土默特部的,实际上就是趁机在关外搞个据点,以后好拿捏草原的蒙古人。
  这不京营的将士到了云川就不动了,快两个月的时间就知道筑城,直接把原本半人高的土墙直接给垒成数米高的城墙。
  看这架势还要继续,这是要奔着关外最为坚固的城堡去的,据悉城墙计划都是十米高。
  多尔衮的大清军队和土默特部在丰州对峙了两个多月,期间大战皆是土默特部战败,不过土默特部硬是坚持了下来,没有溃败也算是个奇迹。
  不过土默特部快要支持不住了,溃败近在眼前。
  现在北方大战日趋紧张,南方洛阳一线双方数十万大军云集。
  而我们的李大人那是一点都不着急,也不怎么关心。
  现在最重要的便是夏收,马上有粮食到手,俗话说有粮在手,心里不慌。毕竟朝廷的太仓粮库快要空了。
  户部左侍郎宋应升主管农业,那是头发都要急白了,要是京师一旦断粮,后果不堪设想。
  还好终于坚持到夏收,朝廷再次派出大量的官员甚至是观政的新科进士下地方,监督地方夏收,不可让任何事情耽误收割。
  崇祯十六年的上半年总体来说还算得上风调雨顺,即使有些地方出现旱灾,朝廷早就在地方出资修建了大量的水井。
  而历史上在崇祯十六年北方肆虐的瘟疫并没有出现,这次瘟疫主要的原因是鼠疫。
  李适在京师周边全面的治鼠下,老鼠无处遁逃,基本断绝了传播途径。
  捕鼠五文钱一只是京师贫苦百姓新生活的第一桶金,也是京师经济繁荣的起点。
  原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狗子张牧之,靠捕鼠发家。后来又和兵部衙门搭上了关系,靠着承接兵部武器零部件发家致富。
  又学着狗剩家的赵氏木业工坊,张牧之也开了一家张氏工坊。在通州建立了一个工坊,工人高达百人,主要承接兵部武器零部件。
  小小年纪便成了一个名声响亮的大商人,面对父母让他进学,张牧之表示读书哪有做生意香。
  以前京师出现了大量的家庭作坊,后来朝廷不允许在京师城内建作坊,再加上铁路兴起后,京师到通州的距离可谓近在咫尺。
  于是大量的工坊便建在通州地区。
  如今京师城内只剩下织造局等朝廷的工坊,任何私人的作坊全部搬迁到了城外,毕竟京师人口众多,看着架势人口还要不断增加,如何挤得下。


第354章 孙传庭再出潼关
  陕甘总督孙传庭,在李适的支持下迅速编练了五万新军,又在渭河平原招募流民大肆屯田。
  只待秋收后粮食充足出关和李自成决战,一雪前耻。
  见今年风调雨顺,肯定是个丰收年,孙传庭便在潼关附近修建了大量的粮库,好存放秋粮。
  这天孙传庭正在巡视新建的粮库,在粮库上画了一根线,对身边的主薄说道,
  “以后存粮不得低于此线,此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谓是我军的生死线。”
  这时孙传庭的师爷邓天伦快步走来,大声说道,
  “东家,朝廷的新命令,要我们立刻出兵河南,讨伐李贼。”
  孙传庭顿时黑着脸,不悦的说道,
  “士卒训练不足半年,粮草更是没有,这肯定是皇上的命令吧。”
  邓天伦顿时大惊,
  “东家你怎么知道?”
  孙传庭无奈的摇摇头说道,
  “这不是正常操作吗?也只有当今的皇上会这样指挥。”
  邓天伦再次大惊,东家现在居然敢腹诽当今的皇上了。
  只见孙传庭又说道,
  “李相可有命令?”
  邓天伦当即说道,
  “李相有私信,要我们出兵河南,但是以保全自我为第一要务,万万不能深入腹地和李贼决战。”
  孙传庭点点头,
  “李相果然知兵,我军现在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待到粮饷充足以后才能和李贼决战。也就只有当今的皇上急不可待的想要一口气将李贼给消灭。”
  “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当今皇上就是太急躁了,这可要不得。”
  “不过本官身为大明的臣子,既然朝廷有令,李相又是本官的恩主,那么此次就不得不出兵了。”
  “可是这出征的粮草又该如何解决,朝廷可有解决办办法,不是又要我们自己解决吧?”
  只见邓天伦点点头,孙传庭顿时怒火中烧,
  “这粮食才刚刚种下去,秋天才能收获,本官能凭空变出粮食?”
  邓天伦赶忙说道,
  “李相私信有安排,让我们找藩王借粮。”
  孙传庭顿时眼睛一亮,但是马上又黯淡下来,
  “以前我们不是没有借过,每次都拿几百数千石打发我们。”

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_分节阅读_第241节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免费无删章节

正文卷

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免费无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