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晚韶华 - 分卷阅读74

母,却是慈善宽厚的,在周家便是自己当家做主,日子过得甚是和乐,如今自己有了儿子傍身,夫婿又中了举人,将来若有造化,说不得还能给她挣个诰命回来。
若不是当初主子的恩典,她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话都已说到这份上,况李纨也知她家不难于此,便命人收下了。
闲话了一番家常,李纨方知茯苓她夫婿中了举人,心中也为她欢喜,道:“这可是喜事,只是既中了举人,怎么今年没回京参加春闱?”
作者有话要说:小修了一下,时间线记错了,这时候黛玉早就出孝了


第43章 第四十三回
说到这个茯苓也叹气, 道:“我们原说年前上京来准备会试的,谁知他先前秋闱用功太过,伤了底子, 还未启程便病倒了,足足养了两个多月才好,大夫说要小心调养, 不可操劳,再者他这次中举排名便在末位, 会试并无把握,便决定缓一缓, 多读两年书, 三年后再考。”
李纨听罢点头道:“这也是正理,身体最重要, 横竖周举人年纪尚轻, 二十几岁的举人已经是难得了。”又问道:“这次进了京可就不回江南了罢?”
茯苓闻言笑道:“可不是,横竖三年后还要在京中参加春闱, 可巧又有程知府府上想为他们家小公子聘一位西席, 已经说好下月便进馆, 自然不回去了。”
李纨微微一笑,自然明白其中的缘由, 俗语说穷秀才, 银举人,金进士,中了举人就极少有缺钱的, 名下土地可以免税,还有一些商贾的孝敬,各处的润笔等等,且在知府家坐馆,束脩什么的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可以结交人脉,将来官场上也好照应。
房中众人听了都极为羡慕,淡菊斟了杯茶给她,笑道:“姐姐如今可算熬出头了。”
听了这话,茯苓抿嘴一笑,“都是奶奶的恩德,不然我哪有今日。”
正说话间,宝玉和黛玉迎春姊妹几人也都到了,进屋便笑道:“听说茯苓姐姐回来了,我们也都来看看。”
茯苓忙上前请安,各人见了礼,方重新坐下。
宝玉率先便问道:“姐姐多早晚回来的?”
茯苓笑道:“前日到的,因连日舟车劳顿,在家歇息了一天,今儿便来看望奶奶和二爷并诸位姑娘们。”
探春等人也问了些路上是否顺利等话,茯苓便将进京途上的一些趣事见闻说了,黛玉倒还罢了,宝玉和三春姊妹却都是从未出过京的,都听得津津有味,只觉得比那说书先生讲的故事还好听。
黛玉笑问道:“我记得姐姐家的哥儿也有一岁了罢?怎的今儿没带过来?”
茯苓闻言笑道:“他到底还小了些,他父亲与他太婆婆爱的跟什么似的,离了他吃饭都不香呢,等闲都不肯让带出来。”
都说是严父慈母,他们家倒反了过来,因是二十六七
岁才得了这个儿子,她夫君宝贝得紧,竟比她这个当娘的还要溺爱。
众人闻言都有些遗憾,叹道:“原说还能见一见小家伙呢。”
茯苓笑道:“倒不着急,横竖都在京里,日后见面的时候多着呢。”
李纨也理解当母亲的心情,这么小的孩子确实不放心带出来,便道:“可起了名字不曾?”
茯苓忙笑道:“有一个小名,是他太婆婆起的,叫小石头。”
众人登时笑了,道:“这名儿也有趣,可有什么缘故?”
茯苓笑道:“哪有什么缘故,不过是老一辈的规矩,贱名好养活。”
探春便道:“可有大名?”
茯苓笑道:“也是他父亲起的,大名周琰。”
黛玉听罢点了点头,道:“琰乃美玉,是个好名字。”
说了一会闲话,茯苓忽想起一事来,忙笑道:“只顾着说话,倒险些把正事忘了,这次从江南回来也没什么好东西,便给二爷和姑娘们带了点土仪回来。”
说罢让人打开带来的箱笼,都是些江南风物,都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一份份都配合妥当,用签子写好了。
宝玉黛玉并三春姊妹都是笔、墨、纸、砚、扇子、扇坠等,夏竹淡菊紫鹃等人则是脂粉头油、香珠、香袋几样。
姐妹诸人都收了东西,忙对茯苓道谢:“姐姐破费了。”
惟有黛玉猛然看见故乡之物,不禁有些触物伤情,想起母亲已亡,又无兄弟姊妹,远离家中老父,寄居亲戚家中,也只今日才得见些家乡土物;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
宝玉深知黛玉心肠,但也不敢说破,忙岔开话头,指着箱子里剩下的东西道:“这里面是些什么?”
茯苓忙道:“是一些小玩意儿,也不知道二爷和姑娘们喜欢哪一样,故而没有细分,大家捡自个儿喜欢的挑罢。”
众人闻言都来了兴致,七手八脚的把东西拿出来,摆了满满一桌,有胶泥花盆、胶泥小炉子,有彩绘泥人、用模子脱出来的胶泥小楼、小亭子,还有五彩风筝,江米人、染色细高粱杆垛成的六角亭等等,都十分小巧别致。
宝玉探春等人素来便爱这些,一见之
下喜欢的跟什么似的,宝玉率先为黛玉挑了一套竹根抠的小盒子,笑道:“妹妹你瞧,这盒子真真精致有趣。”
黛玉也知他心意,按下心中愁绪,淡淡一笑接过小竹盒子,只见这小盒子共有十二只,最小的制钱大、最大的小碗大,盒身镂刻着花草虫鱼等图案,而且每个盒子都着带着小

红楼之晚韶华 - 分卷阅读74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红楼之晚韶华免费无删章节

正文卷

红楼之晚韶华免费无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