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去关外开荒种地 - 分卷阅读21

自家男人打土坯,这样家里的灶台也能早点搭上。
两个人一起协作打土坯的速度更快,一个人负责铲土,一个人负责用石杵砸土。
负责铲土的人将坯模子固定在石板上,往里面先均匀的撒一些干土,可以防止土坯模子和石板粘连。
然后再往模子里铲土,一般先铲个三四铁锨土,负责石杵的人开始用石杵,上下捶打铲进模子里的土。
一般是先要捶打个三四下,用脚稍微平一下模子里的土,再捶打三四下,再平整一下土,再捶打三四下,土坯就打好了。
老话说“打坯三遍不能少”,这就是三遍打坯,基本上要捶打十二三下,这样打出的土坯才平整、结实。
放模子、撒干土、铲土、砸土、拆模、搬坯、摞坯、晾干,以上工序一样都不能少,但凡少了一个步骤,就做不出好土坯,土坯打不好,搭建出来的灶台也不扛用。
“打坯不用催,一天五百坯”,黄豆腐和金氏从下午才开始打土坯,一下午能打出二百块土坯,这么多的土坯用来砌灶台是足够了。
不过黄豆腐还想给家里的两头驴搭个驴棚,就还得再多打几天土坯了。
黄豆芽见哥嫂在忙,就带着两个孩子打算去莲花山那边捡干柴,顺便再摘点野菜。
早上出门时碰见了村长媳妇孙大娘,孙大娘说莲花山上起了地瓜皮,正适合熬汤。
家里这几顿吃的都是干粮,也没有菜。趁着捡干柴的机会,正好去山上挖点菜。
孙大娘说莲花山上没有狼,黄豆芽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把铁锹和柳筐放在了驴车上,带着两个孩子就往莲花山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10章 .野韭菜
黄豆芽姑侄三人来到山脚下,就发现了一大片的地瓜皮。
地瓜皮在黄家老家又被叫做地木耳,常生长在山丘和平原的岩石、草地、田埂以及近水堤岸旁。
地皮菜一年四季都有,春秋季雨后的地皮菜最为新鲜,尤以春季的三月到五月、秋季的九月和十月为最佳采收期。
地皮菜多生长于阴暗潮湿的地方,虽说地瓜皮常见,一般在雨后的山坡或者草地会大量生长繁殖。
大热的天,地瓜皮被晒得干干的,跟土地一个颜色,不仔细查找,很难发现其踪影。
虽然最近没下雨,但好在山坡上的土地还算湿润,再加上有树木遮挡太阳,地瓜皮还没有被晒得干干的,稍微好找一些。
黄念文和黄念花兄妹二人很少上山,黄念文在老家时倒是跟爹娘一起去山上捡过柴火,黄念花那时年纪小,第一次上山还是在来关外的路上。
但是搬家途中,大家上的山也就是个小山坡,山坡上也就有片小林子,能帮大家遮阳罢了,跟莲花山这种连绵起伏的青山是没法比的。
虽然孙大娘说山上没有狼,但黄豆芽还是不敢带着孩子冒险。
这么大的山,虽说海拔不高,但是这么大的一片林子,谁知林子里面会不会突然出现什么野物呢。
所以黄豆芽就只带着两个孩子在山边晃悠,坚决不往树林里面走。
山边应该是常有村民行走,因为有野草被割断和踩踏的痕迹,黄豆芽让两个孩子捡地瓜皮,自己则拿着砍柴刀,去山上弄柴火。
上午跟嫂子在荒地弯腰割野草后,黄豆芽就腰酸得难受,是一点都不想弯腰了,就带着砍柴刀,挑高点的枯木下刀,木柴直接扔到地上,等砍完了再一起收拾。
枯木上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已经被晒得半干的木耳,也全都被黄豆芽摘了下来,放进了腰间的布兜里。
凡是下力气的活,黄豆芽是通通干不了太久,才砍了两捆柴不到,身体就又开始冒虚汗。没法子了,只能找了个木桩子,坐下休息。
坐在木桩上,听着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唤,倒是让心情好了不少,黄豆芽环顾着四周,看看有没有啥其他好吃的,就正好发现了两丛野韭菜。
真的是运气到了,挡都挡不住,随便找个地方休息都能碰见好吃的。黄豆芽缓了一会儿,等身体不再出虚汗后,就跑去挖野韭菜。
早知道能碰到野韭菜,就把家里的铁锹带出来了,正好家里还闲着一把铁锹呢,黄豆芽懊恼自己思虑不周。
不过后悔也没用了,野韭菜现在特别嫩,用手直接薅肯定是不行的,不仅薅不出韭菜根,很可能把韭菜叶都薅坏了。
为了把韭菜连根带走,黄豆芽只能蹲在野韭菜旁,用砍柴刀一点一点地挖,好在野韭菜的根扎得不深,挖通了一边后,就可以从根处慢慢地往出薅了。
两丛野韭菜挖出来后,黄豆芽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野韭菜放进了柳筐里,生怕伤了韭菜叶。
现在家里的菜园子还是空的呢,弄些韭菜根回去栽上,时不时还能给家里添道菜。
两丛野韭菜就把黄豆芽带来的柳筐底装满了,黄豆芽也没继续挖附近的其他野韭菜,反正山上有都是,村民们好像都不咋把这野

逃去关外开荒种地 - 分卷阅读21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逃去关外开荒种地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逃去关外开荒种地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