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去关外开荒种地 - 分卷阅读37

干一件大事,要用芦苇编一张大席子,能编多大就编多大,等秋天收粮食时,直接把席子铺在院子里。
这样既能避免粮食落地沾灰,又能方便收粮食,等粮食晒干后,只要把席子的四个角一起抬起来,分散到各处的粮食自然就都汇到席子中间去了。
这样就能省下用笤帚把粮食扫成一堆的时间了,而且粮食量大,扫起来特别费笤帚。
现在并不是收割芦苇的季节,收上来的芦苇不如秋冬时结实。黄豆芽想要用这些“嫩”芦苇编席子,大概率是会失败的。
对于自家小妹这“异想天开”的主意,黄豆腐心里虽然觉得这事不靠谱,但嘴上却啥也不敢说,家里的三个女人都不是好惹的。
黄豆芽想做什么事,基本上都是立马就做,一刻都不想耽搁。家里的两个“男人”全都被发配割芦苇去了,一天就割了整整三大车的芦苇,铺在院子里晾晒,占了大半个院子。
这些芦苇要都编成席子,都能铺满整个院子了。
黄豆芽自然知道此时并不是芦苇收获的好时节,所以她打算用双芦苇编席子,以弥补结实度不够的缺点。
“嫩”芦苇虽然不如长成的芦苇结实,但柔韧度还是很好的,编起来也不那么废手,黄豆芽这双嫩手不至于编出老茧。
芦苇晒好了,黄豆芽就在院子里找个凉快的地方,搬个凳子开始编,编累了就站起来活动活动胳膊和腿,一天天过得还是挺快的。
黄家炸油条的买卖,经过几个大集后,基本上算是稳定了。
卖得好时,五斤面炸出的油条都能卖光了。卖得不好时,也只剩个一斤半斤的面。
油条没卖出去,黄家人也不闹心,油条炸好带回家当晌午饭,全当给家人改善伙食了。
黄家炸油条的买卖虽然稳定了,但豆腐和豆皮的买卖却不如春天好了。
主要是因为各家各户都不缺菜吃了,能靠菜园子填饱肚子,丰富饭桌子,自然也就不花“冤枉钱”买豆腐吃了。
这夏天一到,各家各户的菜园子里都长满了各色瓜果蔬菜,尤其是像黄瓜和豆角这种爬架的菜,吃都吃不完,一个不注意,菜就老了。
黄豆芽算是明白“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并不是一句吹嘘的话。这片肥沃的黑土地,真的不容小觑。
在老家时,黄家菜园子里种的菜可都是经过精心伺候的。又是施肥又是浇水,跟长工伺候地主奶奶似的。
毕竟菜园子的面积小,再怎么精细地伺候,菜园子里长的菜也才勉强够一家五口吃。
只有到夏天瓜菜大丰收时,黄家人才能吃菜吃到饱,但还是要克制,毕竟还要留些菜晒干了,等着秋冬吃。
今年因为家里忙,再加上菜园子的面积也足够大,黄家的菜园子一直处于“放养”的状态。
顶多是菜园子的草多时,拔拔草。至于施肥浇水,那肯定是没有的,家里那点豆腐水全都浇给了前院的小麦和糯米。
没成想,就这么粗糙地伺候菜园子,菜园子依旧丰收了,竟然还能长出这么好的瓜菜。
西瓜和甜瓜的长势尤其喜人,一个秧子上至少结三个大西瓜,香瓜结得更多。
这些西瓜和甜瓜,不仅结得多,个头也很大,还没到成熟的时候,就早早被家里的孩子盯上了。
饴糖吃光了,现在就只能靠菜园子里这点好吃的吊着两个孩子了。黄豆芽时不时就跑到瓜田里挨个敲西瓜,盼着瓜们赶紧熟。
移民村的好处,除了没有宗族的各种繁文缛节约束之外,还有就是能品尝到各地的美味瓜果。
像黄家这种比较有先见之明,搬家之前直接把家里的菜种、粮种带过来的人家毕竟是少数,但也不妨碍移民们把老家的菜果传过来。
像张三和赵四这种奔波于各地的兵士还有很多,这些兵士们就是最好的邮差。
大家若是怀念故乡了,可以托兵士们送信,自然也可以托他们带过来一些家乡的种子。
当然,这种邮差的活计当然不是免费的,跑腿费还是要给一些的。
帮移民们往老家送信或是帮他们买东西这样的活计,是张三赵四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他们十分乐意干这些事情。
当初护送移民时,张赵二人就告诉过大家去哪里找他俩,黄家在老家也没什么亲人了,除了跟杜家还有点情谊之外,也没有可寄信的人了。
新移民们没有钱,张三赵四他们捞不到油水,但是老移民们在关外劳作几年,一般都能攒下些家底,这帮人才是张赵二人赚外快的主要对象。
故土难离,旧人难舍!没钱时,为了活命,去哪都行,有了钱,生活有了盼头,就又怀念起故乡了。
远离故乡后,除了怀念故乡的人,更怀念的是故乡的美食。
黄家种的西瓜和香瓜就是从老家带过来的,村里一些跟金氏交好的女人们,生怕自家赶不上趟儿,早早就跟金氏预定了瓜籽,打算明年也种点西瓜和香瓜,给家人解解馋。

逃去关外开荒种地 - 分卷阅读37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逃去关外开荒种地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逃去关外开荒种地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