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的朕 - 分卷阅读117

口时,声调略哑。
方延岁融入不了那些士子之中,他的家世比起昆山玉等人来说,相差甚远。更重要的是——他被划入了阉党之中。
方凌崖有个做宦官的叔父,当年若不是靠着这个叔父的提携,他纵然是有惊世之才,也无法跻身京城。
那个叔父的名字叫方涵宁,曾经是司礼监的秉笔,嘉禾父亲最信任的宦官。
“你的叔祖父……他近来可好?”嘉禾低声问道。
先帝死后,方涵宁自请守陵,远远的离开了权力场。没过多久,听说他疯了,后来又听说他痴傻了。可嘉禾知道,不是这样的。


第72章 、
“皇上想要见臣的叔祖父。”方延岁几乎是立刻就猜到了嘉禾的想法。
“方公公服侍先帝多年,到老却如此凄凉,朕心有不忍。朕年幼时多蒙公公照顾,所以想去探望他。”嘉禾答得含糊。
八角亭内侍奉着的宫人多是她信得过的心腹,微风流淌,珠帘偶尔会穿出几声清脆的响动,这些宫人们则屏息低首的站在帘旁,宛如是不会说话的摆设。
“这三年的时间里,朕也不是没有见过方公公。”嘉禾端着青花瓷盏,声音低低的:“方公公他老人家似乎真的糊涂了,连朕都认不得了。朕想要与他说几句话都做不到。辞远,你的叔祖病情已经严重到如此地步了么?”
进宫前才行过冠礼起了表字“辞远”的少年用稚嫩却沉稳的嗓音对嘉禾说:“皇上下回见方公公时不妨带上臣吧。臣是他老人家最钟爱晚辈,说不定他见到臣便清醒了。”
方涵宁的病是装的,所谓的疯病,不过是这只老狐狸晚年时为了自保而使出的手段罢了。
嘉禾每月会按时派去御医给方涵宁看病,慈宁宫中的杜太后也时不时会遣人去瞧瞧这老家伙到底死没死,回来的人都说方涵宁真的已经疯癫到神志不清,治不好了。但嘉禾就是不信。她始终记得自己登基之后的第一年,前去祭奠父亲时,方涵宁异样的举止。
当时她走近这个老太监,试图问他几句话,而他只瑟缩在角落中,如同三岁的孩子一般含糊不清的抽泣。
董杏枝守在殿门外,杜太后的眼线随时会发现嘉禾偷偷的来找了这个先帝旧人。嘉禾当时也是急了,几次问话都得不到回答后,她干脆揪起了方涵宁沾满了油垢与泥土的衣襟,“父亲亲征时你跟随在侧,究竟是谁杀了他?亦或者,你就是杀死他的人?”
老人浑浊的双眼忽然动了动,他看向了嘉禾,这一刻嘉禾确信自己从对方的眸中找到了名为“悲痛”的情绪。
但很快,他又垂下了眼睛,装作什么都没听懂。
继续逼问显然不会有任何结果,嘉禾只好松开了他匆匆离去。但之后这几年,她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在帝陵中的老人。
天书之上并没有方延岁的名字,如此看来他未来要么是泯然众人,要么是命短早夭。但挑选御前翰林之时,她毫不犹豫的就选中了方延岁。因为他是方涵宁的侄孙。
方延岁是个聪明的孩子,轻而易举的就猜出了嘉禾心中所想所求,并且他不需要嘉禾费心劝说什么,毫不迟疑的便站在了嘉禾这一边。
方凌崖与方延岁父子俩,都是沉默而又忠心的人,他们不仅饱读圣贤书,还将圣贤书读进了心里,书上说君君臣臣,他们便在皇帝前面俯首献上忠诚。
端午之后,朝堂之上又发生了一起不小的风波。
荣靖长公主春时归京,以女子之身披铠甲入城,带着一身的荣光与赫赫战功,不知震惊了多少臣子,又惹来了多少忌惮。
有大臣将三年前先帝的赐婚搬了出来,让荣靖嫁给了杜雍之子——曾经京中出了名的纨绔杜榛。
入夏之后,北方战事陷入焦灼,郑牧几次上书,说边关缺将,言下之意是希望荣靖可以回归战场。
郑牧与荣靖乃是师徒,当年战乱之时,荣靖曾跟随他学过兵法——虽然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这样的师徒关系做不得数,可说到底荣靖与郑牧交情匪浅,他请求荣靖领兵回归北境,简直是将“武将结党”这几个字写在了脑门上,这自然是朝臣们无法容忍的。
于是臣子们纷纷上书说,长公主与驸马新婚燕尔,正是情浓之时,让长公主披挂上阵,未免有违人伦。
接着又有不少传言说,长公主已怀有身孕,正安心养胎。又说皇帝忌惮长姊,打算让她死在出征途中。
总之各种各样的流言满天飞,荣靖倒是没有解释什么,这些全都在她意料之中。就算她站出来说:她与杜榛并无夫妻感情、更无夫妻之实,她没有怀孕很乐意上马杀贼,至于她的妹妹想不想杀她她完全不在意——这些辩驳之词恐怕不久后又会被新的流言淹没,对方人多,她有什么办法。
但这一场风波并不因荣靖的缄默而宣告终结,很快杜雍的妻子,身为一品诰命的韩国公夫人站出来指责公主不守妇道,嫁入杜家几个月,不侍奉翁姑也就罢了,还屡次三番会见外男,置丈夫的颜面于不顾。

教科书中的朕 - 分卷阅读117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教科书中的朕完整版章节

正文卷

教科书中的朕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