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的朕 - 分卷阅读139

自己为什么是“文宗”,“文”做谥号之时,乃是褒美之谥,然而在成为庙号之后,实则是明褒暗贬,被称作“文宗”的,多半是些懦弱无为的君王。
将她称为“文宗”,就仿佛可以抹杀掉她当政时军事上的功绩。
端和一朝对塞外的战争最终以夏大获全胜而宣告终结,这一场战乱发生的根本上的原因就在于她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边患未清,那时候朝中武将多为开国勋贵,他们害怕自己会沦落到兔死狗烹的结局,故而刻意纵容胡人,养寇自重。她父亲觉察到了这批臣子的歹毒用心,为此不惜御驾亲征,只可惜出师未捷,被刺杀于半道之中。
之后杜银钗为了让自己的女儿能够登基,不惜与勋贵联合,使本被先帝打压的勋贵再度崛起。北方胡人见中原皇帝驾崩,浑水摸鱼趁乱南下,朝廷自然又得将兵权交还给那群历经了开国之战的老将们,于是这些人的势力更进一步的水涨船高。
……当然,这些都是天书上没有说的,书上的内容其实十分的简要,只能给嘉禾提供一个事件的概述,许多东西都需要嘉禾自己去分析研究。
总之书上说,长业二十年至端和三年,是战事最激烈的阶段——这点嘉禾能够感受得到,每日送上御案的奏疏,六七成都是与边境有关的,如果不是因为战况紧急,嘉禾也不至于下令削减宫中开支。
而到了端和三年,天书上说,这是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夏朝名将李世安将与郑牧配合,由郑牧牵制胡人主力,李世安率领轻骑深入敌后奇袭对方本营——最初看到这一部分时,嘉禾都忍不住要拍手叫好。她虽然忌惮这群开国的武将们,却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是有勇有谋的大将,这样的战术简直绝妙。
可是当时她还没来得及收好脸上的笑容,便看见天书上紧接着又说,这场作战因为粮草不够的缘故,未能奏效。
因粮草不足,李世安不得不削减了奇袭所带的队伍,但即便如此,在穿越草原的时候这支为数不多的队伍之中还是饿死了两成的将士,最后这群人强撑着赶到胡人后方的时候,个个都是疲惫不堪,奇袭未能如预料那样大获全胜,只是逼得前方作战的胡人可汗不得不班师回援,从而给了郑牧喘息之机。
在这之后,双方的征战就进入了天书上说的“僵持期”。这段时间且战且和,胡人本就没有什么富饶的土地和稳定的生产,是一群逐水草而居的牧人,长时间的作战于他们不利。
这时朝廷却又分裂成了主战派与主和派,彼此争执不休,最后针对战和问题而分化的双方居然演变成了两个不同的党派,互相攻讦。
天书上没有说嘉禾身为皇帝在这场党争之中的立场是怎样的,但看到这部分时,嘉禾自觉丢人。一个皇帝,无力整合自己的朝臣,只能眼看着他们乱成一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宗”这个庙号给她倒也不冤,她和唐朝时那个面对着牛李之争只能掩面叹气的唐文宗有什么区别。
嘉禾由此下定了决定要更改这段命运。这不单单是她丢人不丢人的问题,战争本就不是什么好事,多少人会因此流离失所,多少人又会在战乱中丧命。
书上既然说转折点是端和三年,那么,姑且试试。
首先要解决的,是粮草问题。
李骐的事情,天书上只轻描淡写的记载了一句,他会在端和三年死去。
天书的叙事分为不同的章节,每一章节过去之后,偶尔会列出一些名人轶事。在说完端和年间的战事之后,在末尾“画”了一幅图,图上是惟妙惟肖的一座凉亭,旁边说,这是李世安晚年悼念儿子李骐所建造的。李骐死在端和三年,这座凉亭就是他丧命的地点。
将门子弟年轻早逝虽然值得叹惋,却也不是什么让人大惊小怪的事情,然而嘉禾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座亭子是建在京城。
这么说,李骐是在端和三年的时候死在了北京?
他一个本该在前线作战的将军却在北京丧命,这其中必定有一段故事。可惜天书上大概觉得这段故事并不重要,所以并没有详写。
嘉禾是前阵子从一封密信的内容揣测出了李骐入京的目的,应当是为了粮草。
她不知道李骐最后会怎么死,索性直接在白鹭观闹了一场,借机收服了黄三审,然后直接派锦衣卫将李骐半路拦住再带到她面前来。
算算时间,黄三审应该在回来的路上了。
因为半夜钻研天书的缘故,次日醒来的时候嘉禾精神状况显得不是很好。
“陛下又熬夜了?”苏徽前来服侍的时候忍不住问道。
别的宫女就算看出皇帝有黑眼圈也不敢讲,只有苏徽能这样直接的问出这个问题。
嘉禾冷冷的扫了他一眼,懒得搭理。
“陛下这样可不大好。”苏徽得寸进尺,“陛下虽然年轻,但长时间睡眠不足会损伤身体健康,精神不济、头疼眼花都是有可能的,还有可能会长不高——陛下别瞪臣,臣是认真的,陛下再不作息规律些,真的会影响身高——而且陛下你眼眶底下那一圈的

教科书中的朕 - 分卷阅读139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教科书中的朕完整版章节

正文卷

教科书中的朕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