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的朕 - 分卷阅读213

掌控了杜家大步势力的荣靖长公主究竟是不是诚心臣服于天子,这位历经三朝的老妇人在这个时节死去,会不会引发什么不必要的揣测。
新帝插不进话,有些烦躁的挠了挠头发,碰歪了头上戴着的善翼冠。
没有人理会他,他就当真就像个稚嫩孩童一般,人们会给孩童好衣好食,悉心爱护,却不会在意孩童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新帝此时想起的是自己才进宫时见到的杜银钗。
他只见过那个老妇人一次。从前在民间时他听过杜银钗的故事。乡下的说书先生、落第秀才将开国帝后的事迹改编成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传唱,那些故事是真是假也没人知道,总之他们这些农人、商贾都听得津津有味。
新帝年幼时,对本朝的太.祖自然是怀揣着憧憬与敬仰的,对太.祖皇帝那个同样了不得的妻子,更是抱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复杂心情。故事里的杜氏永远总是侠骨柔肠的巾帼豪杰形象,他们这些听了故事的乡下小子,偶尔做梦也会想,自己若干年后要做太.祖那样的伟丈夫,要有杜氏这般英丽的妻子。
后来忽然有一天,有官吏找到了他,告诉他,他就是太.祖皇帝的侄孙,他的人生便如同鲤鱼跃龙门一般有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被接入京城,换上龙袍,曾经被他仰望跪拜的官吏都跪在他的脚下,他有种身在梦中的错觉,脑子里轻飘飘的——直到他被簇拥着走动慈宁宫前。
慈宁宫的宫门紧闭,给了这个得意的年轻人一记当头棒喝。
宫人们告诉他,太皇太后病重,不能见他,可他还是从紧闭的宫门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冷漠,就好像是在提醒他,他虽然姓周却也仍旧是个外人,那个英雄一世皇帝,与他没有半点关系。他只是个无能且卑微的乡下小子而已。
后来直到他登基之后的许多日,慈宁宫的宫门才忽然打开,宦官传出懿旨,说太皇太后要见他。
当他整理好衣冠,郑重的前去慈宁宫之后,才发现慈宁宫的宫门依旧没有打开,杜银钗病中时常感到胸闷气短,医者叮嘱她出门透气,恰好那日天气晴朗,她便去了慈宁宫外的凉亭。
那座不大的六角亭内悬挂着珠帘与纱帐,亭内坐着夏朝最尊贵的女人,身边有数不清的侍者簇拥着她。新帝在凉亭之外朝她跪拜行礼,连上亭的资格都没有。杜银钗与他隔着数十步的距离遥遥相望,什么话也没说,等到新帝在忐忑中回过神来,这一行人正浩浩荡荡的离开凉亭,望慈宁宫方向而去。
新帝没有读过书,不懂贵胄的矜傲与骨气,但他却也意识到了自己受到了侮.辱,从那之后他深深的厌恶上了杜银钗,甚至一度梦里都想着要如何将这个老妇人踩在脚下出气。现在杜银钗要死了,他其实很开心,只不过当他收到一封从万寿宫递上来的上表之后,他忽然又开心不起来了。
当臣子们因为杜银钗将死而争来辩去的时候,新帝低头看着那封上表——纸上的文字他认不得,然而片刻前曾有识字的宦官将上头的内容读给他听过。这封奏表是万寿宫中,他的姑母周嘉禾所写,恳请离开万寿宫,前去探望自己病重的母亲。
万寿宫和慈宁宫隔得不远,同在紫禁城内。然而他身边的宦官都劝他,万万不能让周嘉禾离开湖心岛。
新帝原是巴不得杜银钗赶紧去死,周嘉禾会不会因母亲之丧而悲痛他也并不在意,可是嘉禾这封奏表言辞恳切,为了劝新帝放她去慈宁宫,甚至还提到了新帝的母亲。
新帝自幼失怙,由寡母抚养成人。他自小就不是个让人省心的孩子,母亲没少为他操心。前年一场疾病,他的母亲去世,当时他一贫如洗,买不起能够治病的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病亡,那份痛苦,他至今都还记得。
奏表中提到了他的母亲,说希望他将心比心,于是新帝不可避免的想起了自己含泪葬母时的悲伤,心中一软。
但他仍然没有同意周嘉禾探母的请求,他又不傻,不至于这样轻易就被说服。何况就算他同意了,他身边的臣子和宦官们也未必会同意——现在新帝意识到了,自己虽然是皇帝,可这个皇帝压根就不如戏文中说的那么风光。
恰此时有一名阁臣说起了荣靖长公主送上来的一份奏疏,说是请求修葺陵园,为太皇太后的葬礼早做准备。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算荣靖不说,礼部也早该去操持。
新帝心头正好被愧疚压着,又因为自己手中无权而苦闷,不等阁臣们说什么,便陡然站起拍板,“便依荣靖长主的要求,拨她几千工匠修陵。”
湖心岛,万寿宫。
苏徽被送走之后,这里便更加的冷清了。嘉禾坐在窗边吹着笛子,断断续续的曲调,说不上好听。
董杏枝走了过来,为她端上了今日的晚膳。正要离开,嘉禾却叫住了她,“你去哪了?”
董杏枝微笑,“奴还能去哪?”
“你以我的名义,给乾清宫写了一封奏表对不对?”嘉禾轻易的猜出了董杏枝瞒着她做了什么。
董杏枝也不否认,“奴也是为了您的大计…

教科书中的朕 - 分卷阅读213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教科书中的朕完整版章节

正文卷

教科书中的朕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