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 - 分卷阅读102

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王树和打定主意后,就开始付诸行动,为此县政府召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会议。
会议由县委书记主持,因为他们这个省份是农业大省,所以郑县也就是一个农业大县,发展工业先天性不足,基本上所有的领导都认为,能无功无过的度过任期比什么都强,从建水电站开始,到现在都是王树和在折腾,提起王树和,他们真是头疼。
幸好,还有一人至始至终在支持他,那就是县委书记,县委书记年过四十,他在动乱里受过迫害,身体不是很好,除了上次抗洪时发过脾气,其他时间都很平易近人。
会议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其他人表现的都很消极。
副县长提出质疑:“是,沿海地区发展都不错,但是我们不能看着别人发展的好,就去照搬,我们要看到深层的原因,它们有很多得天独的先天条件,比如港口,比如相对完善的工业生产线,而我们呢,什么都没有,唯一有的就是发电站了!”
县委副书记说的则相对温和,“我们能理解树和同志焦虑的心情,可是大力发展工业,困难确实很大,一来我们这没有工业基础,二来郑县历来就是贫困县,没有庞大的资金来折腾。不同的地区在社会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民以食为天,对于郑县这个农业大县来说,确保粮食的正常生产才是重中之重。”
……
所有人说的都很明白,坚决反对王树和折腾,县委书记看的也很明白并没有打断某些人的发言。
王树和镇定的看着他们,没办法,他们说的是事实,也是官场上百分之九十人的心声。
听他们说完,王树和并没有退让,这些话还不具有让他知难而退的份量,他放下手中的笔,一条一条的反驳他们:
“以上大家说的都对,和沿海地区相比,郑县的工业基础是很薄弱,这是可观事实,但是,它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势就是背靠郑城这个全国铁路枢纽,交通便利,产品可以迅速发往全国各地,另外,郑县盛产小麦,生产食品的话可以就地取材,再则,和沿海相比,人工更便宜,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剖析完优势,接下来就是找定位,“沿海地区做的是大生意,外贸为主,同样,我们也要找准我们的定位,外贸做不了,那就转内销,肉眼可见,我们的国家在快速发展,全国十亿人口,对各个方面的需求量都很大,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准一个点,一个基点,然后利用这个基点来撬动整个郑县的发展。”
王树和停顿的一瞬间,齐聚郑县政府所有大佬的办公室却异常安静,静的能听到人的呼吸声,因为关乎郑县接下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在坐的所有人都在认真听。
“根据我们自己的特点,再加上铁路枢纽一个天然优势,扬长避短,最好的基点就是发展食品行业,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小目标,五年一个大目标,终极目标就是坐上全国食品行业的龙头老大,充当各个地区的总厨房,攻占全国一家又一家的餐桌……”
王树和话说完,没有一个人发声!
在坐的都是郑县政府的大佬,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不希望郑县越来越好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如果像普通县市一样去发展农业,老老实实的安守本分,会省很多力气,也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风险,但是,郑县的发展前景也几乎一眼就看到了头儿,就像个碌碌无为的人一样,几十年如一日,一层不变!
相反,如果按王树和说的那样去折腾,要付出很多心血和金钱,未来也充满很多不确定性,也许真的会一跃而起,也许会让本就积贫积弱的郑县雪上加霜!
但是,高额回报总是让人蠢蠢欲动,不得不说,每个人心里都埋藏着一个疯狂的赌徒,堵面越大,赢面越大!
时间仿佛停滞了几分钟,最终还是由县委书记打破了沉寂,他先是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接着是杯子放在桌子上的声音在整个会议室里回荡。
县委书记:“各位同志,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希望郑县越来越好的,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郑县呢,是我的家乡,我人生的40年,除了外出求学的那4年,其他时间我几乎没有离开过此地,我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也要埋于此,所以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这个地方,郑县它就是一个小县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县城,这么多年了,人们还是刚刚过了温饱线,每次想到这,我这个县委书记就会觉得愧对全县人民,为了全县人民,我们也应该去试一试,试过之后才能不后悔!”
县委书记一锤定音。
路线已经决定好,接下来讨论的就是招商引资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最让人头痛的问题,一个内地的小县城,没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又有谁会愿意来呢?
这个路线是哪个人提出的,自然由哪个人去解决。
果不其然,县委书记看着下首的王树和,语重心长的说,“树和,关于资金问题这块,你和大家详细的谈一谈。”
关于这个问题,王树和在脑海里反反复复想过不下一

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 - 分卷阅读102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