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 - 分卷阅读44


他一锨一锨的掘着地, 这一锨一锨挖下去的都是他的梦想, 即使手上磨出血泡, 他也不在乎。
这天晚上,刚吃过饭,月亮很大很亮, 王树和扛着铁锨又要出发了, 古长青也立马跟了出来。
王树和看着这条小尾巴,“回去写作业去!”
古长青回答, “我作业在学校就已经写完了!”
王树和板着脸:“告诉你个新成语:骄兵必败!”
古长青看着他那故作严肃的样子,有点想笑, “你还常说人要胸有成竹呢!正说也是你, 反说也是你!”
古长青真是越来越灵动了, 他竟然有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感慨, “真是越来越厉害了, 懂得辩驳了!”
古长青跟着他往前走, 秋天的夜晚有点凉,草地上的露水粘湿了他们的布鞋,古长青一点都不在意, 听着旁边的虫鸣声,她想起了一个词:时光静好。
经过几天的深耕后,王树和开始播种小麦,队里小麦的种植方式是一块地全部种小麦,一行一行之间留有大约五公分的空隙,就这样绵延十几亩。王树和这次的主要目标是套种,像队里一样,行与行之间也留了5公分,不过每隔三行就留一个比较大的空隙,差不多有10公分,这个空隙是为了春天时种红薯或者棉花,这样春天的时候,就有两种农作物同事成长在一块土地上,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不像现在,如果要种春红薯或者是棉花,从秋天开始就把地空起来,白白浪费了几个月。
王树和的这个实验,从1971年的秋天开始,到1972秋天结束,历时整整一年,这一年里,他是事事亲为,详细的记录了每项数据。他那这三分自留地的农作物产量和队里的大数据做了对比,事实证明,只要管理得当,套种完全可行。
他把实验结果整理成一本册子,拿给赵连海看,赵连海只是翻了翻就把册子丢到一边,王树和非常不理解,人已经穷成这个样子了,有好的方法为什么不用。
“树和,你的这种勇于求证的精神值得表扬,但是还有你不知道的,如果套种,就会增加大家的工作量,社员们未必乐意。”
听到这,王树和的有点火大,“赵叔,他们为了自己家的那几分自留地可以不分昼夜的干活,怎么到了队里,就不愿意了?”
“那能一样吗,自留地是自己的,队里的是大家的。”
“那干脆就把任务分了,责任具体到每家每户!”王树和脱口而出。
赵连海表情很严肃,“你说的是什么话,小心被有心人听了去!”
王树和自己也吓了一身冷汗,重新解释,“那赵叔,我们就换个思路,具体到每家每户不行,那就5家或者10家,把整个队,分割成若干个小团体,以小麦为例,比如现在队里每亩小麦的产量是200斤,队里把任务分下去,那就每亩地收200斤或者是250斤,如果有多的,是他们自己的,队里不要。这样以来,就调动了社员们的积极性,粮食的产量也和之前一样,社员们也能额外分到粮食,这样以来,咱们村的光景就会越来越好,到时候,这还是您的功劳。”
赵连海想了想,这样把任务分下去,社员们肯定会拼了命的干,产的粮食还是交到队里统一分配,自己的权利还在,姑且试一试,“好,那就试试。”
所以,在1972年的秋天,赵村发生了最大的事件,具有划时代意义。
村里决定按全村的劳力总人口来均摊耕地面积,然后若干个劳力一组,最多不能超过10个,可以自由组合,组里自己选组长,但是必须要完成队里规定的任务量,如果完不成,缺多少队里统一分粮食的时候就扣多少,完成任务以外的组里自己分。
简直是平地一声雷,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
这个决定的效果很明显,秋种的时候每个小组都采取了王树和的套种模式,到了73年秋天的时候,馒头在家庭饮食中出现的频率变高了。
这段时间,王树和折腾了很多事,他引导村民搞副业,比如让大家养长毛兔来卖兔毛,试着改良农村织布染色技术,染成的布料拿到城市去卖,教大家种植烟叶,烤好之后卖给烟草公司.....
他每一次号召,大家也都跟着折腾,渐渐的,赵村在方圆十里都有了名气,他这个知青更是出了名,连镇长都夸奖他年少可为。
古长青这样问过王树和:“这些事情,你完全可以自己做,为什么要费时又费力的号召大家一起,结果呢,别人都赚到了钱,而你呢,忙着帮他们解决问题,自己什么都没有得到。这样值不值得。”
王树和一愣,“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每次有个新想法冒出来时,我就渴望想实现它,但是要实现它,光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看着这样贫穷的一个村子,这样一群贫穷的人,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怎样才能让它富起来。就像我爸,他的责任是怎么让一个城市富起来一样。”
古长青沉默了,

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 - 分卷阅读44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