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 - 分卷阅读95

油发电机发电。由于柴油机功率有限,只能通过专线供应县政府机关及周边部分地区。
ying河为淮河最大的支流,全长620公里,北抵黄河南堤,在安徽境内注入淮河,水资源丰富,适合修水库,建水电站。
经过一些列勘察、测量,郑县县委决定建立二级水电站,从勘察、设计、施工、设备安装,王树和都在场。
没有吊车,也没有挖掘机等机械设备,开一条公路,架一条线路全部由人工完成,为了开通二级站至一级站公路,以及一级站厂房到电厂大坝的公路、输电线路。县政府在全县15个乡镇及县里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了一个由20个连队约1000多人的民工团进行开公路,挖渠道。大家吃住都在河堤上,天冷的时候就用玉米杆搭个简易的草棚,夏天的时候就直接躺在河堤上,干活都用绳子拽,用肩扛,因为交通不发达,还因为舍不得路费,更害怕少挣工钱,工人几乎一两个月都不回一次家。
看着这幅景象,王树和很感动,这工地上所有的人都在为家乡建设而奋斗,感动的同时,他也很心酸,不需要多,哪怕有一台吊车、一辆挖掘机也好啊,这样大家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希望若干年后,这种工地上全部靠人工的情形再也不要出现。
王树和和其他人一样,吃住都在工地,爱干净的他也能一星期不洗一次澡,几天不换一次衣服,就连胡子长出来,都没有时间剃。
从县城到二级站有20公里左右,全是黄泥沙土路,路中间被碾压出两道车印,车印中间正好是拖拉机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工地上有几台拖拉机用于运送两个电站的生活物资和接送轮班的工作人员,还有一辆三轮摩托车用于技术人员前往各水电站机道检修和应急抢修工作。
车印很深,有十几公分,有拖拉机半个轮子那么深,晴天还好,拖拉机拉着物资和工作人员还能在这条泥沙路上通过,要是碰到下雨天,几乎完蛋,整个拖拉机都被陷在里面,尽管加大油门,冒着黑烟,也休想爬出来,最后车上的人只能下来推,只到推出去为止。
这个水电站建成需要两年,从84年的春天开始要一直建到86年的春天。
让人高兴的是,在84年的夏天,水电学校分配来了几个学生,这真是解了王树和的燃眉之急。
二级水电站建成之后,基本上能解决全县人民的用电问题,一方面修建水电站,另外一方面也要开始全县范围内的电网建设,从县城到镇,从镇到村,无数的干线和支线,每条线都需要一个接一个的电线杆子来组建,两个电线杆子之间的距离通常是50-60米,全县那么多线路,那么多村庄需要栽多少个电线杆子,这是多么大一项工程。
当然,王树和要做的不仅仅只是修水电站、给全县人民都通上电,他还有更深层次的目标,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除了种地没有任何出路,但是种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贫穷,内陆省份,不靠山不靠海,没有任何发家致富的先天条件,要想让所有人都富裕起来,怎么办?
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发展工业,把自己本地产的东西,进一步加工变成商品销售到全国,交通方面,郑县隶属于郑城,到郑城开车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而郑城是全国铁路的枢纽,这一条,就给郑县发展工业提供了方便。
郑县不像沿海地区,不具备完善的工业体系,也搭不上沿海的顺风车,要发展只能靠自己。
但是问题来了,发展什么呢?
农产品加工出来的只能是食品,小麦可以加工成面包、方便面、干面条,玉米可以做成饲料,饲料接下来可以养殖,还有大蒜和红辣椒可以生产成调味品.....
给他足够多的时间,他就可以把整个郑县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第一食品基地,成为全国的总厨房。
但是要发展这些的前提,首先要有最基本的建设,供电就是基本中的基本,根据他的调查,现在郑县在供电这方面已经走在全省各县市的前列,到1986年二级水电站建成就能实现全县供电,而这个目标很多县市都达不到,如果要实现全省所有农村都能供电,最快也要10年以后。
在王树和为郑县的发展做长久的部署时,古长青也在为她的化工厂担忧,她参观走访研究了省内的各个大型化工厂,这些化工厂都是国企,背后有国家财政的强大支持,比如省内最大的化工厂年产量是长青树的100倍,和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比,长青树小的可怜,化肥行业从现在的不成熟到将来的成熟,中间这个过程肯定会有很多小型的化工厂倒闭、破产、消亡,最后整个市场被几大巨头所瓜分,这是所有行业都适用的规律,每个企业都逃脱不了。
长青树的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变的更强,成为几大巨头之一。
所以她需要融资,让更多的资本注入进来。
作者有话要说:
村里老年人讲,我们那供电基本上是90年以后了!感谢在2020-07-12 10:35:56~2020-07-13 22:24:17期间为

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 - 分卷阅读95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小丫鬟在七零[古穿今]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