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路见不平 ...16

  此后,林家嫡女继位,获封淑惠皇后,因无所出,便将太子养在膝下。

  直到淑惠皇后诞下四皇子李璠,二人虽非一母所出,但却同在皇后院中长大,在诸皇子中最为亲厚。

  而李璠此人向来温厚孝悌,只要太子言语稍加劝诫宽慰,当不会将此事与外人道。

  今日为何会不慎向温晁道礼道出其中实情,倒教有些戚同甫摸不着头脑。

  他不是不怕,只是即便不为了自己这个户部尚书的位子,这事他亦是退无可退。

  幸而今日得知此事的是温晁礼,若是旁人……

  戚同甫思忖再三,不得不早作谋划。

  *****

  当戚同甫回到戚府卧房准备更衣上朝时,天边已隐隐泛起了鱼肚白。

  “老爷又是一夜未眠?”卧榻之上,隔着一道雕花漆艺曲屏,温恭良睡眼惺忪地撑起身子。

  屏风外侧,戚同甫轻轻带上房门,客气道:“年后事忙,搅扰夫人休息了。”

  “无妨,天既已明,妾身也该起了。”温恭良起身下榻,趿上床边一双云头履,步出屏风,对着戚同甫福了福身,“妾身这就侍候老爷更衣。”

  “这些小事就叫下人操心罢。”戚同甫双手扶起温恭良,“夫人歇着便是。”

  温恭良转身走向房中挂着戚同甫朝服的木架,回头颔首道:“无妨。”

  “如此——”戚同甫亦颔首回礼,“便有劳夫人了。”

  温恭良伸手取下朝服,一面替戚同甫褪去外衣,一面答道:“老爷言重。”

  她细致地为戚同甫理着前襟,微微抬眸道:“老爷的脸色瞧着不好,可是……”

  “朝中事忙,夫人过虑了。”戚同甫高抬着双手,直背挺立由温恭良侍候着更衣,“前两日上朝,为夫听见岳父大人轻咳两声,便叫人备下了上好的川贝,夫人可要亲自送去?”

  “老爷有心。”温恭良躬身为戚同甫系上银鱼符袋,“妾身送走老爷上朝便去。”

  “有劳。”戚同甫转身对着铜镜正了正发冠,转身向门外走去。

  廊下老管家已经捧着氅衣等在一旁。

  温恭良对着戚同甫的背影再一福身,“恭送老爷。”

  她系出名门,诗书世家之女,至幼体弱,养在深闺,甚至不敢多想半分——

  世间至亲至疏的夫妻,是否都如她与戚同甫这般客气疏离。

  *****

  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讨不及,朱黄敢怠。

  医愚轩内书声琅琅,惊散了窗外老槐树上的几只早莺,也惊醒了戚景思趴在桌边的一场小憩。

  费柏翰那只心心念念的鎏金南笼总算是得了手,借着这个由头,才把戚景思与常浩轩二人撮合一处,算是摆了一局和气酒。

  戚景思一贯的懒散,常浩轩也只能作罢。

  毕竟世家门阀间的关系千丝万缕,虽说内里谁与谁都不一定齐心,但面子上的功夫却丁点也慢怠不得。

  这道理戚景思或许不懂,也不在乎,但世家贵族的院墙之内长大的常浩轩却不能不明白。

  常家与戚同甫和他身后的温晁礼同为太子一党,他和戚景思再怎么不对付,也不能真的撕破了脸。

  那一日油纸包里的萝卜糕戚景思虽是没有尝着味儿,但之后的每一日,却还是养成了午休再不与费柏翰几人混酒楼的习惯。

  仿佛只要怀里揣着那张宣纸靠在医愚轩的桌椅上假寐,就还能看见那一场早春的朦胧细雨里,青衫少年的眉眼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画,信步朝他走来。

  言斐照旧会每日带回一包小厨房吃不完的点心,戚景思受了,却至今天眼瞅着入夏,也没尝出究竟吃了些什么。

  心思到底不在上面。

  这日下学,费柏翰又兴致冲冲地拉上所有人,说是瞧新鲜。

  南府伶人新排了折《墙头马上》,春分宴上连晟明帝都看得赞不绝口,顿时便在晟京火了起来,费柏翰也不知费了多大的功夫,才定到了最好的厢房,非得要人人到场不可。

  戚景思只要不回戚府,去哪都是无妨,众人也一并应了;只有常浩轩对“瞧新鲜”三个字有阴影了,嚷嚷着一定要去会好些天没见着的柳娴儿。

  *****

  言斐带着言毅,刚走进豫麟书院后巷便被几个常府的下人拦住去路。

  “言少爷好手腕,你家中无人当朝为官,却能瞅准户部侍郎擢升户部尚书的档口往人家儿子身边凑。”

  “都说鹤颐楼的小公子是个闻书的瞎子,但我瞧着,你这眼神儿——”

  “倒是好得很!”

  哪里是去会什么妓子,常浩轩中午在酒楼看见个碗碟缺了口,生生发了好一顿火,饭也没用便跑回了医愚轩,正巧撞见戚景思接过言斐手中的油纸包,便更是认准戚景思那日定是要护着言斐,才会与自己为难。

  虽说那些道理他都明白,可豪门贵公子自幼锦衣玉食,娇生惯养,怎受得了半点委屈;旁的倒也罢了,但教他在常浩轸面前除了丑,却是如何也忍不了的。

  戚景思既动不得,这口气总还是要找处发泄的地儿。

  言斐把言毅往身后拽了拽,“言斐连学友的名讳都未识得,更不知学友在说什么。”

  “不明白?”常浩轩冷哼一声,满目不削,“下贱人家行下作之事,这么说——”

  “够明白了吗?”

  言斐这会终于眯着眼睛瞧清一群下人衣着上的常氏家徽,正色道:“陆游僵卧孤村尚不敢自哀,言家虽不及常氏驷马高门,但亦不敢以下贱自轻。”

  他微抬眸对上常浩轩眼中不屑,语调虽平缓,缩在青衫敞袖里的双拳却已攥紧。

  “言斐行事俯仰间无愧于天地,八百孤寒犹在,常小公子若得闲,还是当以长兄为榜样,勤读诗书才好;言家闲事,不劳挂心。”

  常浩轩咽不下的那口气,与其说是戚景思的为难,倒不如说是自己的狼狈样要靠常浩轸收场。

  言斐的最后一句话,怎么看都是尖刀故意戳在他的心窝子上。

  但就凭他肚子里那点墨水和一副笨口舌,想在言语上再讨到便宜怕是不能了,此刻被这一激,他只能只咬着牙愤愤地抬手做了个手势,一圈家丁莽汉便朝言斐兄弟二人围了上去。

  言斐无可退,面对眼前的棍棒只得回身护住身后的言毅。

  紧阖双眸之前,他迷蒙间瞧见西沉的乌金里托出一道颀长的人影。

  戚景思长臂一抬,伸手架住了常府下人的手腕子,木头棒子生生地悬在空中,上下不得。

  高门列驺驾,广路从骊驹。

  世家公子骈马驾车,自是不该出现在这逼仄的后巷里。

  只不巧戚景思的马车轮毂裂了大口,戚家的下人可不敢怠慢,急急赶去更换;戚景思左右闲着,便信步溜达到了此处,却不曾想……

  这豫麟书院的后巷,自有它的故事。

  常府下人的手腕子还握在戚景思手中,腕处生疼,似骨欲碎,木棍“当啷”落地;他动弹不得,亦是不敢,只得回头用眼神朝常浩轩求救。

  且不说同为太子一党的常氏与戚同甫、温晁礼二人的关系,单说见识过戚景思跋扈狠戾的劲儿,常浩轩就不敢造次。

  他瞧着下人的眼神,压低声音道:“常、戚两家同为太子效力,世代交好,你为何要为了这么个小瞎子,三番四次与我过不去?”

  “朝廷的事我不懂,你自去找戚同甫说去,跟我这说不着。”

  戚景思甩开常府下人的手腕,一股劲儿带着将人摔了出去,在下人哎哎哟哟的呻/吟声中,他瞧都没瞧常浩轩一眼,拉上言斐就旁若无人地往前走。

  常府下人面面相觑,不自觉地让开一条道来。

  言斐就这么一手被戚景思拽着,还不忘一手拽着言毅,直到走回戚景思的马车边,手腕子上隐隐传来的痛感才让他回过神来。

  他低头看了眼自己被人握着的手腕,透过戚景思的指缝,一截白皙的皮肤隐隐泛着点红。

  戚府的下人修好车轮回身,便不见了自家少爷,正是急得围着马车团团转,这会看见戚景思回来,也是不敢多问;一群人便看着戚景思一路拽着言家兄弟俩上了车,驾着车往戚景思吩咐的鹤颐楼走。

  直到上了马车,戚景思才松开手,言斐刚要开口道谢,倒是戚景思先出了声。

  “你弟弟进书堂的事在旁人眼中名不正言不顺,自然有微词。”戚景思拎起马车内备好的茶壶,就这么对着茶壶嘴儿仰头灌了两大口,“你以后别拿常浩轸的事刺激他,不是每次都……”

  他顿了顿,接着道:“不是每次都刚好有人经过。”

  常浩轸上次突然出现,与常浩轩兄弟二人关系微妙,且言辞闪烁,于是戚景思便多了个心眼,七七八八地听说了些常家兄弟的传闻。

  乡野出身的常浩轸本只是常家远房表亲的孩子,谈不上金贵。

  奈何常浩轩的父亲在常家几房人的夺位中,因为无子嗣落了下风,只得从乡下远亲过继来一个孩子,取名浩轸。

  好在常浩轸争气,拜入昔日帝师门下,与京中风头无两的光霁公子做了同门,又一同高中,并称晟京双贤,着实给常父挣足了面子。

  之后常老爷子仙去,常父终于如愿坐上家主之位,也陆陆续续添了几个庶出的男丁,却无一人能与常浩轸的盛名与才学比肩。

  直到有了嫡子常浩轩,从一出生便被常家寄予厚望。

  而常浩轩自幼资质平平,却总要被拿来与常浩轸比较,时日渐长,长兄已经成了立在他身前,永远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山。

  于是乖巧平凡的孩童便也成了不学无术的京中纨绔,教常父与常浩轸头疼。

  言斐是想要为言毅拜师入学之事做一番解释,可毕竟他受了戚景思的恩惠在前,虽对方只用一句“刚好路过”,将此事轻描淡写地翻篇,但无论如何,先道谢才是礼数。

  他颔首作揖,刚要开口,马车却一个颠簸,将他整个人颠进了戚景思怀里。

  “少爷!有……”

  不等车里的人有所反应,车外戚家下人惊恐地喊道——

  “山匪!”

  作者有话要说:  抓住了吗?谁干的?哈哈哈~我赌五毛没人猜得中!!!

  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讨不及,朱黄敢怠。出自《东溪集·朱黄双砚》【作者】高登 ·宋

  高门列驺(zōu)驾,广路从骊驹。出自《少年新婚为之咏诗》【作者】沈约 ·南北朝

第9章 路见不平 ...16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被亲爹的死对头粘上了全文最新+番外章节

正文卷

被亲爹的死对头粘上了全文最新+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