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番外一:前传的前传

  --------------

  元祐八年。

  五月,先有监察御史董敦逸、黄庆基二人上书弹劾门下侍郎苏辙和礼部尚书苏轼;九月,后有太皇太后高氏病卒, 年轻的哲宗皇帝赵煦开始亲政,重用新党章惇、曾布等人。

  新旧党争趋于白热化。

  这一年的秋天, 分外肃杀。

  于汴京内外的官员和百姓来说,朝中事或令人目不暇接, 或事不关己,或惶惶不安。

  在这样纷杂且动荡不安的一年中, 自然不会有人在意: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进士失足落水之事。

  这次落水似乎给这位薛姓的进士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遗症, 譬如失忆、呓语、妄言等等。在得到吏部的允许后, 他在家中休憩了半年, 病好以后不再有这些症状, 这才重新入朝。

  原本这士子十七岁考中进士, 是光耀家族门楣的大喜之事。但耽搁了半年,他的官途自然没有当时一起科考的同年们那般顺畅亨通。他进了兵部, 只作了兵部的一位绿袍小官。

  与这位薛进士亲近的友朋无不惋惜, 只叹怨人总有时运不济的点背时候。

  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本应该是无人知晓的,而后,却因为此人今后廿余年的耀眼政绩与位极人臣的身份而被人们拎出来反复传颂, 津津乐道。

  “然后呢?快说快说!”

  小宫女们眼眸明亮,看着被围住在正中、闲说先帝时事的内侍, 兴奋又好奇, “薛相公是怎么被先帝发现然后重用的?”

  这夜,当今的官家赵祧在贾美人阁中就寝。贾美人丧子,心情十分低落, 赵祧赶来,说是就寝,其实只是为了安慰她。

  官家一来,自然有随身的镣子服侍,美人阁中的内侍宫人们也便悄悄退于廊下了。

  说是在廊下待命,其实无甚么事。长夜无聊,大家不免闲话几句。

  这里有好几个小宫女是从西京旧都宫中调过来的。

  西京不比东京,宫城破旧、人也冷清懒散,什么朝闻轶事要传到紫微城里去,都迟上个一年半载的。

  故这些新来的小宫女们乍入东京禁中,虽然小心,却又忍不住好奇的天性,闲来无事,便会围坐在角落里,听稍有些年纪资历的内侍黄门侃侃而谈。

  这些讲故事的内侍们到底也算是半个男人,被一堆年轻貌美的小宫女围在身边,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缠着,很是受用。

  说得不地道些,简直像是众星捧月。

  因此为了吸引这些小宫女的注意,内侍们从宫中禁忌,扯到嫔御八卦,再讲到朝臣旧闻。

  在能谈的范围内,无所不谈。

  今日这主讲的内侍心中窃喜,想来说薛崇越薛相公的旧事算是说对了,周围的观众反应甚是热烈嘛。

  这内侍看眼前的貌美小宫女感兴趣,便了一眼天上的月亮,故意卖了个关子,悠悠笑道:“然后嘛,薛相公少年时在平夏城一战成名,天下还有谁人不知道的?”

  西夏屡犯大宋边界,西夏梁太后挟着小皇帝李乾顺率五十万大军亲征宋朝。

  就算安安分分地做个小官,薛崇越的运气也是够差的。

  当时他当时是兵部司员外郎,七品小官,还被指派着随大军远征西夏。在文恬武嬉的本朝,这算是一项彻彻底底的苦差事。

  这场战事本该是从仁宗皇帝以来,国朝与西夏之间的频繁战事中的一场。所有人,从亲政后主战的哲宗皇帝,到当时领兵的激进新党章惇,都没有想到,这个默默无闻的绿袍小吏,竟然是位深藏不露的神人,有终结宋夏之战的本事。

  故事总要从薛崇越斗胆向章惇献策,预判了西夏出兵的时间与地点这件事说起。

  章惇当时的反应是半疑半信。

  半疑,自然是因为他不相信薛氏这样的小小官吏,能对战局有如此深刻透彻的领会;半信,却是因为薛氏的计策和他初期对西夏的判断几乎重合。不同的是,他只看到了这几日的战场,薛氏笔锋中的锐气,却直指梁太后与李乾顺的项上人头。

  章惇也是个胆子大的,他决定一试。毕竟这第一步和自己想的一样,如有不对,他可以叫停。

  于是,在接下来的半年中,西夏军队发现自己面对的宋军忽然奇异地强大了起来。

  不,不是强大,宋军还是那样的孱弱,但他们却诡异地变聪明了。

  宋军的小股部队永远能埋伏在西夏人的前面,然后给出致命一击——这感觉像是在和一个高手下棋,自己才走了一招,对方已经看穿了自己接下来的十步,并且永远在对的时间对的位置埋下了适量的棋子。

  宋军太狡猾,太阴险了。

  梁太后带着小皇帝御驾亲征,本来是为了鼓舞士气。几个月下来,连自己也险些被宋军捉去。

  西夏军队开始兵分几路撤退。

  国朝征战从未有过如此激越的时刻,宋军竟把党项人追着要逃跑。赵煦年轻气盛,当即令枢密使划拨了五万援军,誓要一鼓作气,永除党项后患。

  “这些个党项人,到底要退攻哪里!泾原路也去,河东路也去,熙河路也去,五十万大军全散开了!”

  营帐中,章惇紧盯着堪舆图,他身边还有枢密院派来的援军将领等人。

  随后营帐中诸人的目光开始不觉看向身侧的年轻人薛崇越。

  半年来,接连的胜利,已经使薛崇越在军中获得了足够的尊重和崇敬。虽然他还是个七品绿袍小官,说话的声音还是那么斯文,但是已没有人敢在他说话的时候插嘴了。

  “平夏城,没烟峡。”

  薛崇越在众人紧张的目光中淡淡说出这两处地名。

  已经没有人会去问为什么了。

  半年来的算无遗策,已经让宋军将领习惯性地认同薛氏的说法。

  他们更愿意把薛崇越的说法当做是标准答案,然后努力向这答案上靠拢。

  “不错!那两处新修了宋军堡寨,正在横山山嵌处,易守难攻,看样子党项人是想要强攻这两处!”

  得到结论以后,章惇准备集结部队,大军挺近平夏城,守株,待党项人。

  岂料薛崇越却摇摇头,说出了一句让在场人极为吃惊的话。

  “章相公,此战可不血刃而胜。”

  饶是当时的这些高官们认为薛崇越是不出世的战略天才,便如同从前的李广霍去病狄青那样的,他们也不敢想这么美的事。

  不血刃而胜,怎么着,西夏人难道会中邪自己投降?

  讲故事的内侍话音一顿,悬念吊得高高的。

  “哎呀,曹内侍,你快接着说呀,别卖关子了!”几个小宫女纷纷轻笑着搡了那主讲的内侍一把,着急地催促道:“薛相公有什么办法兵不血刃呀?!”

  这内侍气势摆足,讲演到了激昂处,声音也不觉尖锐了几分。 他明明也是听别人说的二手旧闻,此刻倒仿佛自己亲临那营帐一般,努力压低声线,模仿着想象中的薛崇越的声音,“薛相公当时说——”

  只需焚烧平夏城和没烟峡两处方圆七百里以内的农舍和仓库即可。

  薛崇越以手指代笔,在虚空中圈出了堪舆图的两处,淡淡道。

  这话说完,章惇等人顿了半晌。

  可不是烧了粮草就好了么!

  西夏人一路后退,第一想要的便是想沿路攻下几座城池整修参军。从这个目的看,宋军新修的两处堡寨便首当其冲。

  而今先烧了粮草,在西夏人攻城之前宋军悄悄撤退,那些党项蛮子攻下座空城,待仅剩的那么点口粮吃完了、想要出城之时,便会发现:饥劳疲惫的他们被好整以暇、摩拳擦掌的二十万宋军包围在横山中间。

  可以说是请君入瓮、关门打狗。

  这不是兵不血刃是什么?

  然后,有人笑起来,高声而畅快地笑,“薛贤弟,日后位列三公之时,切莫忘了我们今日的情谊啊!”

  金鳞岂是池中物,就凭薛崇越这本事,二十年之内,哦,不,他们这些人打心里认为,十年之内,他也许会成为国朝最年轻的宰执。

  然而,此事到此还没完。

  几个月后,西夏人进了空城,口粮消耗殆尽,军队果然陷于恐慌和无秩序的状态。梁太后痛哭不已,令全军在子夜时份撤退,鱼死网破。

  果真一切按照预料的那般发展,宋军于是士气大振,摩拳擦掌地要冲进平夏城,痛揍那些在西北边境烦了十几年的党项人。

  还是薛崇越。

  是夜,他看了一眼头上的夜空与星星,拦住欲出兵的枢密副使,只道:“相公,不必出兵,今夜有风。”

  闻言,这几位相公看着眼前的年轻人,最先反应过来的人最先愣住,次第间,所有人都反应过来了。

  今夜有风,宜火攻。

  是夜,果然有强风。

  火势顺风吹向平夏城内。

  火攻之下,宋兵不费一兵一卒,在平夏城门口·活捉梁太后派出乞和的使臣。

  说兵不血刃,就兵不血刃,一点折扣都不能打。

  山下的火势那样大,摧枯拉朽般,就连远处的宋军营帐中也映出了熊熊烈火的耀目红光。而营帐内,提出了这个建议的年轻人,面上还是那么平静,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他叹了口气。

  众人当时看薛崇越的眼神,已经不是赞许和尊重,而是有点害怕。甚至于有人后来回忆起这一幕,感叹道,“恍如亲见孔明再世”。

  大宋与西夏鏖战十数年,谁也没有想到,最后是以梁太后许诺求和称臣,愿用五十万岁币和每年十万斛青白盐向年轻的宋朝皇帝赵煦求和为结束的。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平夏城一役胜,薛崇越名动天下。

  这一年,他刚满十九岁。

  作者有话要说:·低调穿越者一号:小薛爷爷;低调穿越者二号:苏蘅。其实前面已经有小伙伴猜到了。

  ·求生欲很强的作者本人:从小薛爷爷穿越来的那一刻,时间节点已经改变,所以是半架空半架空的或然历史啦,考据党勿喷!谢谢!

  ——————

  ·大家上一章的留言、喜欢、批评、建议我都看到了,拿小本本摘下来了!

  ——————

第64章 番外一:前传的前传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尝宋[美食]免费无删+番外章节

正文卷

尝宋[美食]免费无删+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