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宙明元年, 新的一年开始,姜秾并没为除夕夜宴上显露的子嗣问题所困扰。

  生育问题, 从来不是姜秾这样的人会焦虑的, 前世没有这个困扰, 这一世她才十八岁年轻着呢,还不必着急操心。

  况且, 他们有夫妻生活才不过半年, 并非是外人从成亲那天计算的四载出头,没有怀孕很正常。

  相比世袭的家天下, 能者居之的公天下,要更符合姜秾的观念,所以有无子嗣是否继承, 她并无强烈执念。

  不过姜秾也明白,不能以己度人,这时的人将子嗣延续看得极重,夏简戟也不例外,他也非常期望能有个孩子。

  他倒也没有明说, 只具体表现在打破了隔五休二的夜间‘活动’, 每晚都要肆意尽兴了才罢休……

  不过她觉得, 他不过是找了个名正言顺肆意的借口, 正好称意了。

  姜秾人生的中心,基本都在是研究和实践农学农业农事这三农问题。她不是心思纤细的恋爱脑,夏简戟的年纪在后世就是刚成年两三年,但他的心性成熟不能靠年纪能衡量, 他们两人或心性坚定、或思想成熟,并未因为子嗣问题而焦虑,或生出更多事情来,日子还是照常的过。

  过完年,姜秾立即又投入到她御花园的两三亩试验田里去了。

  验证了去年冬至称王封后那天的‘晋级’成果。找来没经神农之力影响的种子,不像以往一样用手触碰,而是离了一段距离,隔空用意念施加了神农之力。

  因为那力量无影无形,虽然直觉是成功了的,但她习惯了严谨,直到播种下去的一垄麦子发芽之后,看到它们壮实的麦秆和深绿麦叶,才确定她体内的神农之力是‘晋级’了,隔空也能发力。

  姜秾还记得穿越之初,从她那十八辈祖宗神农断断续续的临别叮嘱,合理推测出的结论:农人信仰农皇,或可增加农皇神力。

  那么,她体内神农之力的‘晋级’,合理推测,或许也是因为信仰她的村民和百姓增多,直到封后时得了百姓对‘国之母’的信仰,这才一举突破瓶颈晋级了……按照甜甜所说的套路,大约是这样的。

  临行时,神农祖宗说让她‘挣些功德’……她为民做好事、得了百姓信仰,在这之中就挣了功德,而她和神农祖宗之间有血缘牵绊,应该能回馈给他……

  如此一来,神农祖宗把她弄到这里来的动机,也就理清了,为了那些回馈。

  在(传统)农业消亡这事上,她出力不少,很大程度导致了她那祖宗得到的信仰骤减,神力减弱,那她被穿越到这里,也算是偿还因果了?

  神农祖宗为何要让姜秾穿越来此,这事想的明白与否,她都是一样的钻研‘三农’。如今有事实支撑外加合理推测,给想明白了,也并不影响什么。

  ……

  一处不知上下四方的虚空中。

  某个偶尔被念叨的十八辈儿祖宗,正将不久前陡然增加的一大团神力吸纳炼化……

  片刻,这位祖宗睁开醒来,眼中神光激转!

  感受一番凝实的神体,随手挥出一道金色光流,不远处一块飘荡的陨石,立时碎成尘埃!

  “姜浓那孩子穿梭三千异世,挣的功德如涓涓溪流,姜秾……这小丫头挣的功德,则如同一条小河,时不时还发一次大水。”

  “虽然气人,还嫌弃神农秾这个名字,不过尚算能干就是了。好吧,很能干。”

  神农祖宗念着姜秾挣了大功德,因血脉牵绊,大道回馈给了他不少神力,将他从随时可能陨落的边缘被救回,并且很快恢复了三成实力……姑且,就不生气了罢。

  “哼!本帝能有先前一番险境,还不是拜那丫头所赐,如今这回馈,也是理所应当!”

  末了,长久无聊的神农祖宗,傲娇道。

  哈哈哈,去黄帝老儿那里去串串门,看看他是什么样一副惨样儿了!虽然本帝后人觉得神农秾这名儿……嗲兮兮的,不如轩辕秾听着威风,但又能怎样呢,还不是他的血脉后人!

  姜秾:……

  ……

  姜秾照常根据既定计划,培育良种、推广耕种技巧和农具。不过,恰好粮种要重新施加神农之力了,上次‘晋级’后,就要省事很多。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时下的习俗,帝王会在春分这天祭祀太阳,秋分这天祭祀月亮,民间就祭社、酬谢社神,相比帝王冬至祭天大典祭天、祭地,重要性稍逊。却也是一年中很重要的祭祀典礼了,若无实在不可的原因——像是帝王征战在外又无子嗣代劳,都是要祭祀的。

  未来两三年里,若无意外大炎会一直休养生息,夏简戟自也不会外出征战,而是要坐镇朝堂,慢慢将眼下的大炎调理妥当,等大炎这头猛虎养得壮硕威猛后,再出山一举攻打后昭、后燕和后越。

  因此,夏简戟目前没有大事要做,一些礼仪性的大典都要办起来,为了让大炎像一个威仪赫赫的国度,而不是一个草台班子和一群乌合之众。有‘狂士葛蕤’在,且朝堂上也不缺精通礼学的朝臣,自然是不会出现这问题的。

  这祭日大典本与姜秾没有太大关系,只不过想要借一个方便的场合,让姜秾对粮种施加神农之力。倒是也可以去粮仓里施加,但葛蕤却说刚好趁此树立皇室威信……大概意思,就是要捏造出一个‘神迹’来,确立皇室的地位。

  “……王后的本领原就是神迹,王上起义时又遇久旱降甘霖,这也是神迹,怎么能说是捏造呢?神迹嘛,自然要多多益善,要让后来的大炎百姓也见识一番才好。”葛蕤义正言辞道。

  换句话说,要给后来攻打下的地盘上的百姓洗脑。

  “……”姜秾没话反驳。

  在姜秾他们一起长大的几个小伙伴中,论才学智谋,王五七远不如葛圭章——甚至他只将将识了几个字而已,论武力征战,王五七更是除葛圭章之外垫底的,更不能与天生大力的张武壮相比了。

  有那些个不服的新臣,在暗地里诋毁说:王五七就是个只会阿谀谄媚的,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本事!这话虽然刻薄,但也不失为一句实话。

  葛圭章因为夏简戟的那一点小心思,当然,主要是他祖父葛蕤,在朝堂上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了,因此他才被外放在凤翔府任知府。但王五七,却任了正二品的农部尚书!

  农部虽是新设,但官阶不作假,加上王后和王上都重视农部,王五七这农部尚书做得竟比老牌礼刑工三部尚书更威风!如何能不引人嫉妒?

  王五七与葛圭章和夏简戟同龄,二十一岁的年纪,年轻力壮,又位高权重,正是长安女子心仪的郎君模样。

  虽还没成家,红颜知己却没少过,不过因为王五七深知自己的立足之本,为夏简戟和姜秾办事时从来很尽心,并未因美色而误事,因此对他的个人作风,也都没多大意见。

  “去年夏秋新收的粮种,是现成的,都堆在长安三处粮仓里,调城外大营一万兵士搬运,一天时间尽够了,不费什么事的。”王五七身为农部尚书,粮食存储和调运的事都心中有数。

  “届时,王上与王后一同祈福了,分发给百姓的粮种播下,收割时就能有惊人产量,‘神迹’可不就成了?”

  春分祭日算是大事了,这会儿在乾

  清宫里议事的,就有夏简戟、姜秾、葛蕤和王五七。

  王五七任了农部尚书之后,就时常会从姜秾这里领一些事情,比如:推广古代播种机‘耧’,大幅提高了旱稻和小麦的播种速度;推广治病杀虫液、拌种剂、绿肥、火粪……与两人交集增多了。

  只葛圭章常年在凤翔府,只过年这次才回到长安来,然而很快就又要离开归任上去了。六个年少伙伴,聚齐的时候不多,年少时的时光是一去不复返了。

  夏简戟自然没有姜秾精通农事,不过四季农时还是知晓的,“年过后开春了,农人们就要春耕了,关内和陇西靠北地的部分地方,都是春天播种麦子,还有田亩中耕种占比已经不低的旱稻也是,若是春分祭日时才一起祈福……不、赐福,再分发下去恐怕就来不及了。”

  祈福,是祈求上天赐福,而赐福,则是秾妹自个儿来赐福。秾妹在其中起的作用,是很不一样的,他不打算遮掩了去。

  像是王五七等大臣们碍于身份和立场,以及怕他介怀,就会隐晦地隐去王后的功劳和重要性,但夏简戟本人并不打算如此。

  说得矫情一点,他想保留一丝良心,至少在她这里。说得势利了,那就是有诸多考量和权衡,他一直以来在她面前都是信任的、无畏的,这些都不必一再赘述。

  虽然高产良种已经几乎推广开去,但总有些边角地方还是耕种的老品种,且推广开去的良种也基本已种了三四茬,需要重新施加神农之力才能保证巅峰产量。

  能尽快地早上那么一茬,让农人尽早种上高产良种,姜秾是很想的。

  这时候,葛蕤的学识渊博就起到作用了,“其实也有办法,虽偏远地方和川蜀,可能依旧还是要等秋天才能领到良种,不过北地离得近的地方,若不耽搁应该将将能赶上春播。”

  “自古就有的,开春之后的立春这天或是寻一其他时日,帝后为给天下百姓做表率、以示重视,会亲自或鞭打春牛、或扶犁亲耕,或采桑喂蚕、或缫丝织布。

  既然时间紧,要尽量赶在春播前将良种分发下去,何不就在这正月里的立春那天,提前赐福?”

  “虽要多忙一次,不过也无妨。”夏简戟思索片刻,同意道。“便定在立春那天赐福良种,五七,要劳你尽快筹备妥当,届时我与王后将会亲至,出席朝臣的话,就只四品及以上官阶的罢,至于仪式……”

  随后,夏简戟与葛蕤一起,又将立春这天的仪式流程都商榷妥当了。

  姜秾的话,只需立春那天她的人到场,再‘赐福良种’就行,其他的自有人会筹备妥当。

  姜秾如今身份大不同了,再像以前在温宁村时那样,在田间地头去指导村民耕种,或亲自下地像普通农人一样耕种,都不太可能了。

  如今,也只有御花园那两三亩地,是她在亲手折腾。其实就这,也还有专门的太监宫女,来帮她做粗话打下手。

  至于城外皇庄里的田地,都是姜秾出言吩咐,王五七这个农部尚书吩咐下去,由农部主事盯着皇庄下人去耕作,她只用隔上三五十日的,乘车去皇庄上转个一两圈。

  像现在这样她发号施令,旁人去落实试验的情形,姜秾没有不习惯,事实上,这正是她前世习惯了的工作模式。

第101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以农为本(农)最新完结+番外章节

正文卷

以农为本(农)最新完结+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