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郑经命第一大帅刘国轩以金厦为基地发动反攻,一度占领闽南不少州县,旋即又被清军收复,但他始志不渝,顽强战斗不退缩。十月至明年(1679)五月,康亲王与新任总督姚启圣又先后四次遣使招抚郑经,劝其接受前议“照依朝鲜事例”,回台湾算了,但郑经仍然坚持保留厦门附近的海澄,为双方往来公所,和谈再度失败。

  期间,清廷也采取和战“两手抓”,康熙十六年(1677)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十八年(1679),命骁勇善战又熟悉海疆的岳州水师总兵万正色(还不是施琅呢)为福建水师提督,年底便初步训练出一支拥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的精锐海上之师。同时,辅以惨烈的“沿海迁界”(以后细表),严封死锁郑军,再对其官兵开展大规模招降活动,瓦解其军心,减弱其实力,为下一步攻坚战做好了准备。

  和谈失败后,康熙十九年(1680)正月,清廷终于不再依赖荷兰人了,完全靠自己的海军,携手陆军齐头并进,大败郑军,再次尽收东南沿海诸岛,郑经无奈率残部1000余人渡海东退台湾去了。

  三藩之乱可以说是郑经一生事业的转折点,也是清郑三十余年相争的转折点。之前,明郑虽然实力不如对手,败多胜少,但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与活力,清廷占优却也奈何不得,可大乱后,整个形势彻底改变也。

  乘乱而进,沿海争锋,数载奋斗,几番拼搏,为实现老爸遗志,郑经不可谓不尽心竭力,到头来寸土未得,却损兵折将,败退回来时,全台兵力不过万人,又因连年征战,拖跨经济,过去积累的财富也一扫而空,困难重重,几陷绝境。

  遭此重击,郑经一蹶不振,雄姿英发不复有,理想破灭志消沉,完全象换了一个人,整日“怠于政事,溺于酒色”,次年(1681)正月暴卒,年仅39岁,只比老爸长命一岁。虽然史书未有记载,想必回台后的短暂岁月,应是他人生最痛苦的一段时光了。

  确实,作为一个曾经雄心万仗的政治人物,打击还有比此更沉重的吗?但他忘了一点,有句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己还不到四十,只要捱过这一关,谁说不会迎接一片更广阔的蓝天呢?这一点,他到真不如施琅了,人家可是能在京城里,冷板凳一坐十三年呀。

  且说郑经死后,明郑又是一番激烈权争。他的亲信冯锡范竟联手他的弟弟们,阴谋杀害了自己时年17岁的长子、年轻有为的监国郑克臧,拥立年仅11岁的己次子冯女婿的郑克塽(1670~1707)即位,自此,郑氏内政听命于冯锡范,军事取决于刘国轩。虽然二人也颇有才具,但新败之后、领袖刚亡之际,又来个内部权斗杀戮,民众之心岂能安定?

  真是屋漏偏逢连降雨,天灾人祸往往都是孪生兄弟,无法分开呀,从郑经亡故那一年(1681)起,台湾气候反常,旱灾水灾一起来,竟造成连续3年的大饥荒,民众苦不堪言,不满日益加巨,明郑败象已显啦。

  反观大清,平定三藩之乱后,政权更加巩固,社会再趋安定,又开始向着和谐发展之路阔步迈进,雄壮帝国更为雄壮喽。就是以前薄弱的海军,如今也是兵强船壮了,不靠友邦,自力更生,把郑经再次赶回老家去,足以证明实际战斗力,已超过郑家那支昔日东亚海上的无敌舰队了。此消彼长,郑清差距已在千里,如今摆在康大帝面前的,不是能不能打下台湾,而是愿不愿意去打的问题了。

  最后一战定乾坤(上)

  施琅三攻台湾无功而返后,康熙和他的清廷已不打算再用武力解决问题了,甚至采用相当极端的做法,裁撤福建水师,焚毁全部战舰,改以招抚,只是一直未见成效,后见三藩之乱中郑经的表现,及随后郑经速亡与明郑局势的恶变,特别是施琅、姚启圣、李光地等一批汉大臣的力谏,才逐渐下定武力灭郑的决心,特别要重点提及的是,施琅居功至伟呀。

  不过施琅能被康熙看中赋予重任,可是一个比较慢长艰辛的过程呀。康熙七年(1668),清廷裁撤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被调入京师担任内大臣后,整整十三年不受康大帝待见。想想也是,一个翻来覆去的降将,连长子在内(两次被郑经俘虏,授予官职),又有几十号亲属尚处敌方阵营,仅此一条就够打入冷宫了,何况其人脾气还相当不好呢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重建福建水师,康熙先后调京口将军王之鼎、湖广岳州水师总兵万正色为提督,就是不用施琅,福建总督姚启圣十几次保荐他,也都石沉大海,一个优秀的海军将领,遭受如此待遇,足见康大帝对他成见何等之深了。

  康熙二十年(1681),得知明郑大变故后,康熙终有动武之念,初仍未想到起用施琅。这时担任福建水师提督的万正色,一个勇不可挡的骁将,思想却没跟上主子的意思,坚决反对攻台,这咋行呢?打明郑靠得就是这支水师呀,换人吧,但换谁呢?

  康熙亲信福建人李光地(1642~1718)站出来了,向皇上大力举荐施琅,姚启圣呢,也乘势拿出其在敌阵营子侄七十余口已被郑氏杀害的证据,终于,康大帝首肯了,新的福建水师提督就是你,施琅了,并加太子少保衔,万正色呢?改任陆路提督。

  有意思的是,走马上任没多久的施琅便和大恩人姚启圣弄僵了,主要是他想撇开作为福建总督的姚启圣与巡抚吴兴祚,专征台湾,独揽不世之功,性格为人可见也。姚、吴岂能让他得逞,遂转而支持与明郑和谈,而后者眼见力量悬殊,难以对抗,对此也是非常主动。

  这样一来,前方清军内部都难达成一致,出兵也只能一拖再拖了,清廷人数众多的主和派,乘机上疏,反对出兵台湾。对征台本就意志不坚的康熙,开始动摇了,并下诏暂停出征。

  这边厢,和谈也在积极进行,但结果不理想,明郑仍然抓住不剃发易服这一环节不放,终告破裂。而整个大清朝,攻台意志最坚者施琅其间也坐不住了,焦急万分,康熙二十一年(1682),两次上疏康大帝,力陈出兵的可行性,条理明晰,言词恳切,加之和谈破裂,终于打动了一代圣主,不仅坚定予以支持,还委其独任专征的大权。施琅得偿所愿,下一步就要看他能否对得起英明的皇上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十一日,施琅终于率领海军21000余人,各型战舰236艘,誓师铜山,东向台湾出发了。十六日,大军在澎湖与明郑刘国轩军进行了第一次大战。

  双方兵力、战舰都旗鼓相当(郑军刚惨败,有那么多吗?疑),一时间打得难解难分,枪炮齐鸣,杀声震天。清军稍有不利,先锋官蓝理腹破肠流,施琅自己也挂了彩,急忙撤退,停泊于八罩岛(今望安岛)。刘国轩因军中缺粮,担心部属溃散,也未敢穷追猛打,给了施琅喘息之机。

  通常六月时节,澎湖难有五日和风,当时海潮骤涨,几与岛平,一场狂飙飓风看起来即将来袭,清军停泊之处又属险地(好的都在郑军手上呢),真有点危在旦夕了,施琅也是心惊胆战,不知如何是好。可突然间老天愤怒还未爆发出来,又心平气和了,施琅连呼“天佑我师也”!遂整军再战。

  最后一战定乾坤(下)

  这上天吗,有时也是公平的,当年施琅三攻台湾时,皆因海上恶劣气候无功而返,而今,仿佛补偿似的,从施琅出征至八罩岛整军,前后十日有余,天公却一直作美,并无暴风海啸,否则清军后果不堪设想啊。

  二十一日傍晚,休整五日清军再一次向澎湖主岛挺进。郑军统帅刘国轩,也是不输于施琅的顶尖级海军将领,又占主场之利,对澎湖海上的事儿,自然更为了如知掌

  他见清军泊于八罩岛时,便冷笑道,这还需要咱们动手吗?狂涛就将他们碾碎了,结果天未遂人愿(只能遂一家呀),而今看到清军再来时,乌云蔽日,不禁又是一阵大笑,这还要排什么兵,但摆酒设宴,边喝边看他们葬身海底吧。突然间,一声闷雷从天边传来,刘国轩又复大惊失色,仰天长叹“此天也,非人也”,何哉?原来这澎湖的天气通常是乌云合飓风起,雷声响风云散啊。

  从来有人哭就有人笑,这边厢,施琅也是转瞬间由惊转喜,既然上天如此垂青于咱,弟兄们,还不努力往前冲!有上天保佑,清军将士们更加精神百倍、斗志昂扬了。二十二日清晨,清军兵分三路,向郑军发起了总攻,一场更为惨烈的海战打响了。

  当机遇不再,就凭实力时,清郑短兵相接,结局可想而知了,战斗持续了八、九个小时,最后以郑军完败告终。其主力被歼,官兵阵亡12300余人,投降5000余人,战舰损失194艘,澎湖外围36岛兵民全部投降,刘国轩只带着31艘小船逃回台湾。而清军官兵总共只亡329人,伤1800余人,真有点不可思议,胜利者的记录不知有多少真实性啊。

  澎湖大决战的失败,其实已为明郑敲响了丧钟。获胜的施琅并未直捣“龙庭”,而是整军于澎湖,以强大武力为后盾,展开和平攻势,台岛人心惶惶,大势已去矣。冯锡范准备带郑克塽南下吕宋,开拓新天地,想想也不失为良策,但被决意降清的刘国轩劝阻,明郑最后一次拓展南洋的计划,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结果明郑决定投降,八月十三日,施琅抵台受降,十八日明郑上下全部剃发归顺,从此台湾正式纳入大清版图,大明也算是彻彻底底结束了。九月初十,康熙晋升施琅为靖海将军,官秩京外武职最高军阶从一品,并封之为靖海侯,准许世袭罔替,还破格赐其享戴花翎殊荣,位极人臣了。施琅,屡遭顿挫,终功成名就也。

  大清的眼中盯明郑灭亡了,但还有一个台湾怎么办?康熙一直认为,台湾不过是个“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如此,消灭明郑后,还守不守台湾,就无关大局了。朝堂之上,官员大都持这种观点,台湾?放弃又如何?顶多守守澎湖就行啦。

  此时,一些眼光深远的汉臣们站出来(大清定天下的每一步皆如此),上疏力陈守台的重要性,为大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是要特别说说施琅,不仅是最坚定攻台者,也是最坚定守台者。他于本年底,进呈《陈台湾弃留利害疏》(全文附后),详述台湾与东南海防的关系,对放弃台湾的观点逐一进行驳斥,深入阐明了守台的重大意义。

  康熙看到施琅等人的奏折后,幡然醒悟,改变初衷,决定守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清廷设置台湾一府(原明郑时承天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归福建省台湾厦门道管辖;同时,设台湾镇总兵一员,驻兵8000,隶属福建水师提督,并设澎湖副将一员,驻兵3000。有两个人的名字需要列一下,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和首任台湾总兵官杨文魁。

  清廷在台一府三县的行政机构,康熙一朝基本未再变动,仅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设置了巡视台湾观察御史,其后随着形势需要,又加以改进完善,至嘉庆十七年(1812),已增至一府四县三厅了,再至光绪十一年(1885),方在台湾建省,第一任巡抚就是那大名鼎鼎的刘铭传。

  康熙与施琅的收台,客观上维护了中华的统一,当然算得上一个功业,但是就象前面多次提起的,不意拔高,更不能上线上纲,为何?就是从现在角度讲,它也不过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一场互为争雄吗,谈不上谁正义,谁邪恶。

  仅举三国之例,你不能因为刘备所谓的正统,就说曹操、孙权是分裂分子吧,也不能因为曹操最有实力最有可能一统天下,反过来又说孙刘是阻碍国家统一的罪魁吧。

  何况清郑之争,当时还有民族的因素在里面呢,而这两个民族现在皆是大中华的一员,走哪一个极端,都会影响到民族的感情,不利于和谐盛世的建立,还是不多说的为好。真要说,就说郑成功那一次不行吗?人家赶走的可是荷兰人啊,哪方面来讲,大书特书都不为过也。

  至于康熙在收台中的表现,前面已说得够多了,不再重复。简言之,就象平定三藩一样,没看出他有啥非凡的本事,就是最后一战而胜,大势所趋,水到渠成罢了,非要说谁功劳最大,施琅也。

  打台湾是人家具体干的,不需要多说了吧,而且要不是他的力荐,按着康熙原来的意思,台湾刚进入大清怀抱,就又可能成为化外之邦喽,虽然他的目的并不见得高尚,但结果已经足够了,完全是一件泽被后世的大功业。康熙也值得表扬,毕竟他听从了劝告,没有干糊涂事,不少帝王连听都不听呢。

  还有呢,施琅攻下台湾后,做了不少对台湾稳定的事儿,比如以他和郑家的深仇大恨,人们都以为公报私仇的事要发生了,但他没有,反而往祭郑成功之庙,不管真心与否,客观上安定了台湾人心,但他让人诟病的地方也不少啊。

  台南已开垦土地的一半之多,从此成了“施侯租田园”,所收租子叫“施侯大租”,具体情况啥样呢?乾隆二年(1737),清廷自己发布上谕说:“闽省澎湖地方,系海中孤岛,并无田地可耕。附岛居民,咸置小艇捕鱼,以糊其口。昔年提臣施琅倚势霸占,立为独行,每年得规礼一千二百两;及许良彬到任后,遂将此项奏请归公,以为提督衙门公事之用,每年交纳,率以为常。行家任意苛求,鱼人多受剥削,颇为沿海穷民之苦累。著总督郝玉麟,宣朕谕旨,永行禁革。”

  尤甚者,施琅,不,清廷收台前期,是严格禁止大陆民众移往台湾的,只有给施琅这样在台有土地的“地主阶段”打工的,才可以随着农作物耕种的周期,像候鸟一样往来于两岸之间。

  当然民众为了生存,自发地移民想挡也是挡不了的,福建、广东沿海人民主要采用偷渡的方式来台,人数还不少呢。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台湾人口由近30万猛增至200万,这里面大陆移民居功至伟啊,他们为台湾的进一步开发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沿海迁界罪难赦(上)

  康熙收复台湾,明郑30余年抗清终告结束,随之而来,清廷一些专门针对沿海抗清分子的举措也寿终正寝了,最有名最惨无人道也是亘古未有极尽乖张之能事的那一项,自然也不例外,它就是前文多次提到的沿海迁界。

  其源头始于顺治,但正式启动至结束二十余年间,皆在康熙时代。虽说康大帝即位之初,尚有四辅臣主政,但也短短几年,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康熙亲政时,因此这沿海迁界好也罢,坏也罢,最大的奖赏人或责任人都是咱们的千年一帝呀。

  不过这迁界的事究竟咋回事呢?原来大清入主中原后,东南沿海郑成功领衔的抗清斗争,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尤长江之役,攻南京虽败,却犹如一个晴空霹雳!清廷被震得惊惊然惶惶然,竟拿出空前绝后之大手段,在不准片帆下海的基础上,于顺治十八年(1661)再来质的跨跃,搞起大规模的沿海迁界了,在中国万里海岸线上立马开创一条巨大的真空带,妄图割断立足于海岛的抗清义军们和大陆民众的一切联系,把前者困死,也防后者响应“附逆”。

  当时顺治已逝,康熙正月就接了班,只是年号未改罢了,不过还是要客观说一句,即位时才7岁的小皇帝,哪懂得什么迁界不迁界的,至于当政的四辅臣,决策肯定是他们主导的了,但也不能全怪,因为此恶行能够实施,乃清人入关后,面对广大被征服者一贯凶狠残暴的必然结果也。

  且说沿海迁界,正式启动于当年九月,朝廷的钦差大臣分赴沿海各省巡视督查,地方官们哪敢懈怠,搞不好可是要掉脑袋的,自然全力以赴,雷厉风行地开展了这场堪称史上最具规模的“大移民运动”。上至现河北下至今广西,包括海南的中国沿海一带,濒海三十里地界上的民众,三天之内全部转移出去!由于福建是郑成功抗清的主要根据地,因此与邻近广东、浙江,是迁界中的重中之重,政策执行最为严格的三省也。

  清廷的大气魄,真让人叹服啊!此等繁巨之务,不要说三百多年前了,就是现如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者,恐怕想干都不见得能干起来吧,但人家就干了,且在极短时间内落实了,行政效率第一等啊,大清领袖绝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CEO。

  不过看官们可别以为,此移民如同咱今天的三峡移民一样,政府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最好的保障,竭尽所能把迁移安置工作开展得细致如微,妥善到位,力求让老百姓满意放心,而是彻头彻尾的残暴与毒辣,野蛮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也。

12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章节

正文卷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