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和一停,战跟着就来了。天启七年(1627)五月,皇太极发动了宁锦之战,确切原因只能问人家本人了,大致揣测其中可能有:对一个崇尚武力的民族,新立帝王需要立威于疆场;对袁崇焕修复城池向前推进的反应;野蛮之族掳掠的本性等等吧,反正没有占领宁锦的想法,以后的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

  皇太极先攻锦州,总兵赵率教与副将左辅、朱梅及监军太监纪用等率兵固守,不克;再攻宁远,袁崇焕、总兵满桂及副将祖大寿、尤世威等力保,又不克;复攻锦州,还是不行,历时24天无奈而退。大目标一个没捞着,算得上一次失败,但能在别人的地盘上纵横驰骋,摧毁了大小凌河、右屯、塔山等十余座城堡,收割了地中田禾,具体战斗也持战略进攻姿态,又不能算是真正的败仗,性质与老爸上次差不多。

  明军此战与宁远那会儿也一样,更多仍是精神上的胜利,不过在战斗力远逊敌人的情况下,能英勇顽强地把重镇守住已经很不简单了。满桂、尤世威等还能率兵在宁远城下,与看似不可战胜的敌军打野战,虽未取得什么骄人战绩,其勇其壮尽现也,保家卫国太需要这种精气神了。赵率教更应大书特书一笔,是他领衔守锦孤军奋战,却让皇太极两次攻城受挫,其功绝不逊于宁远的袁崇焕啊。

  宁锦城下让敌受挫,对当时明军来说用“大捷”二字绝不为过,因此捷报传至京城,又是一片弹冠相庆,不过紧跟着却是袁崇焕黯然辞职。原来上次议和之事,遭至廷臣非议,已为结局留下很大伏笔。这次宁锦之战再获大捷,可袁崇焕本人却又遭到攻讦,说他不援救锦州,暮气太深。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袁崇焕援锦确实没有尽力,赵率教完全孤军守城,可是全力去救又如何?以后的松锦之战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满洲人就怕你不来打野战呢,来了最有可能的结果便是全军覆没。那些廷臣们懂得什么?只会逞口舌之能。

  袁崇焕离开了辽东,回了老家,只能讲官场太过诡谲,看看他的前任,有谁做到了全身而退?位高权重如孙承宗者,还是帝师呢,不也攻讦之下请退而去?可以痛骂朝政腐败呀什么的,但不要又扯上阉党,好象非黑即白似的。袁崇焕获得大提拔,取得大功业,都是在魏忠贤全面压倒东林党人之后,干吗只看想看的,却把这些给忘了?他与被划为阉党行列的督师王之臣闹矛盾时,魏忠贤掌控的朝廷起初也是支持他的,还把王之臣调了回来,让负辽东全责呢。何况魏忠贤个人崇拜达至巅峰时,全国各地为他所建生祠中,也有他袁崇焕的一份功劳。

  即便是魏忠贤整了袁崇焕,和其他官场之事有不同吗,何必非要帖上一个标签,魏整人就一定是用心险恶,迫害忠良。照此论断,崇祯还杀了袁崇焕呢,应该怎么看呢?这样说,绝不要给魏忠贤翻案,更不会认为他没有做过坏事,只是觉得没必要另眼看待一个人,就因为他是太监却掌权了。

  天启七年(1627),是一个大事频发的一年。这不,辽事才告以段落,宫廷之中就发生了天大的事来。

  新帝闪亮来登场

  这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年仅22岁的天启帝驾崩了。两年前,一次乘龙舟游玩戏水时,不巧风起翻了船,跌入水中的天启虽被救起,却呛水受惊患了病,原来就虚弱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短短时间便撒手而去了,这是七年来大明逝去的第三个帝王。

  接下来,谁会继承大统呢?这可是帝国头等大事。国之君选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之命运啊,你看隋炀帝,一人就能毁灭一个超级大帝国呢。

  天启有三子,全部早夭,没办法,只好从弟弟们当中选了。老爸光宗生了七个儿,长大成人的除他自己,还剩四弟信王朱由检((1620-1644),年方17,唯一的合法继承人,没什么异议的,皇位只有他坐了。

  就这样,朱由检很幸运地荣登大宝,年号崇祯,谥号明思宗(1627-1664在位)。不过皇位可不是轻易坐的,旁边还有一个看起来权势熏天的九千九百岁呢。按照史家记载,我们的崇祯同志,少年老成,临危不乱,刚毅果敢,不动声色中两个月即把老魏撂倒了,开创了一个崭新局面(可惜短暂了些)。

  崇祯确实坚毅之人,即使他最后失败了也要承认,除老魏也显露了他的气魄,决非庸碌之辈,胆量勇气俱佳,但不能就此说他是何等英武。为啥?细看整个过程便知。崇祯是当时唯一合法够格的继承人,当皇帝也是老哥钦点,皇嫂张皇后坚定支持,名正言顺的。

  谁与他争,谁就是叛乱,这样的威慑力不小呀,所以史书也载,老魏找他的亲信锦衣卫都督田尔耕和兵部尚书崔呈秀,密谋造反(哪个说出去的),结果两人都不敢答应。这事是真是假,不好说,即使真的,也只能说明老魏的势力,远不象我们渲染夸张得那么强那么硬。

  本来就是吗。他老魏,前面已讲过,整个一被极端妖魔化的人,实际上权力再大,飞得再高,也在天底下,绝非东汉、唐时的太监,只是天启不理政(当然老魏为此也搞了点阴谋诡计),又有客氏(很关键)为强大后盾,才让他一步步专了权。要是天启这个天跨了,他还有几斤份量?还能往哪飞?

  其实说老魏想造反,真有点勉强,事实是如此关键时刻,他更多表现的是缴械投降,看看崇祯能否象天启一样被迷惑,能否去讨崇祯的好,就在形势一步步明朗化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了,他仍在被动等待,仍在侥幸崇祯能听天启的话(天启驾崩前曾要求过),善待他魏忠贤。

  政治斗争何等残酷,老魏也不想想,以你的情况,架到火上岂能不烤,妥协侥幸有屁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啊。看来老魏哪是什么狠毒老辣之人,大智大勇之辈,不要把他想得太复杂了,讲得太权诈了,他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更不是精神病患者,偏执狂什么的,当权时非要把王朝往火坑里推(这对他有啥好处吗),充其量个人崇拜玩过头了,真论对王朝的危害,也绝不比东林党们大,说到底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什么呀!

  崇祯除掉魏忠贤,如果说对王朝有益的话,更多是道德风气层面的。既然那个时代人们的标准,以太监当权为纲纪的败坏、道德的沦丧,那象老魏这样连生祠都建了让人拜的太监,打倒他岂不大快人心,为振奋民心改进政风开了个好头,为崇祯大展拳脚起了个好步吗?

  何况咱崇祯同志又是个理想远大、目标坚定之人,一心要做那重振大明的中兴之主,思想品质作风也更有一代明君之范。即位一十七年,事必躬亲,苦撑大局,戒奢求俭,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就连帝王最易犯的声色之病,也与他根本沾不上边。

  至于崇祯是否最勤政的帝王,不好说,起码有明一代,能与他比肩的也只有他的老祖宗朱元璋了,什么嘉靖、万历、天启们,天地之别也。有说他一天只睡两个小时,夸张了点,但年年天天鸡鸣而起,深夜不寐,全身心放在革命工作上,以至少年白发已鬓肩,史上有几个帝王能做到?

  还有人家的极端俭朴,穿破衣,用旧具,可不是天性吝啬啊;人家的不近声色,罢宴乐,离娇娘,可不是生理不正常啊,全都为了大明的社稷江山。唉,想那万历要有崇祯三分之一精神,大明岂会在他手上坠落?毫不夸张地讲,能把勤政、俭朴、禁色还有严谨集于一身,华夏史上历代帝王崇祯是唯一了,加之最后的结局,怎不让后人对他再多一份同情与好感呢。

  只是想干好与能干好两码事,干得努力与干得出色也不能混为一谈,岂能有追求有奋斗,就抵消没干好的责任?同情不能代替反思,好感不能放弃检讨。对崇祯这样的国之领袖,仅有态度、精神、拼搏等还远远不够,关键要看能力!特别是时势危艰中驾控复杂大局的能力!

  崇祯的开局还不错,那就让咱们接着往下看一看,瞧一瞧,他是否真有那个能力,实现大明的中兴吧。

  形势不愁战略忧

  其实说到时势危艰,以后才逐渐形成,崇祯刚继位时并非如此。前文说过,帝国败亡原因再多归纳于最终的表现形式,不外乎三种:外患、内乱或两者兼顾。当时帝国内部这样那样的问题确实不少,但从以后发展态势看,所形成的唯一导致败亡的事件,就是陕西于天启崇祯交替之年(1627)爆发的民众起义(以后细表)。起初规模并不大,又局促黄土高坡西北的一块穷乡僻壤,好象也翻不起啥大浪。

  帝国自创建尤其近百年来,民变兵变发生也不是一件两件了,高层们是有那个承受能力的,况其它地方还是较安定的吗。京畿心脏之地、江南最大财赋基地、中原兵家必争之地等等,都没什么大问题吗,怕它作什?崇祯就像群臣们一样,并没有太在意,他的目光更多放在另一个地方~辽东,那里有个最强劲最危险的敌人~后金。

  萨尔浒大战以来,大明迅速经历了三年的大溃败,强敌面前,不堪一击,辽东稀里哗拉便丢掉了,辽西本来也是拿不住的,隐然有崩盘的迹象。经过几年辽事的锤炼,明之防御能力有了一个大提升,山海关外也逐步构建了比较完备的宁锦防线,后金再欲砍瓜切菜般打过来已不可能了。宁远、宁锦两次大战就很好地证明,明军打野战硬碰硬仍有点菜,凭坚城用大炮没问题啦。穿过河西走廊,再破山海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啦!

  只要长城北边的蒙古人(以后细表)还能保持民族最后的独立与尊严,那后金也不可能撇开山海关这条防线,另辟蹊径入中原的。当时来看,蒙古人还能守得住底线,可以对他们有所期待(没想到变数会来得那么快)。如此,帝国还怕什么呢?两宋的悲剧应该不会重演了,何况强敌根本就没有这个打算呢?

  前文已经提过,后金哪想过亡明?不要说中原了,就是辽西直到山海关之地,努尔哈赤也没想过要呀?搞定都主动放弃了。广宁战后(1622)双方能进入一个战略相持阶段,明军也有机会弄条宁锦防线,关键就在于此。努尔哈赤已经很满足占领辽东,无意再继续下去,也想与大明议和,而皇太极更是如此(以后细表),还始终不渝呢。

  可咱大明“太不好说话”了,曾正告努儿哈赤:“当乞降,降则还我辽东土地、人民及诸叛臣,乃题请,不则惟有剿耳。揭达阁部不敢闻,乃奴中叛臣阻之事遂寝”(王在晋在《三朝辽事实录》)。这样的条件,后金自然不会答应了,叛降后金的明人乘机百般阻止,最后作罢。新任大汗皇太极与袁崇焕天启年间议和未成,也是明廷不同意,根子还在辽东上面。

  看看,大明要是能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正视辽东已被人家牢固占领、军事上更远逊对手的现实,不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后金不是愿意和吗?好啊!跟他们谈,即便暂时受点委屈,有什么关系?卧薪尝胆,以后再让人家加倍奉还就是了。先争取时间,集中精力办好自家的事,好多问题呢,想中兴大明,不解决可不行呀。

  陕西不是有民众造反吗?还不算很严重,但绝不能小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全力为之,要是与后金和议签了,帝国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调过来,他们还能像事实上那样走向山西,走向中原,乃至走向全国?当然平息之后,是要好好找一下问题症结之所在,老百姓是最听话的,不到走投无路时,谁会扯旗反?

  攘外必先安内,崇祯你还年轻得很,有的是时间,把国家整得上个台阶后,再来收拾东北局势也不迟啊。大明毕竟是一个规模宏大又具有历史底蕴的大帝国,虽然走了下坡路,比起原200年臣民刚叛离的建州女真(后金),疆域、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等综合考量,仍超重量级,东亚第一,世界一强,关键是军队战斗力不行。

  后金呢?实非蒙古那样纯游牧,也是建寨而居的,也有农业的,夺了辽东后,除经济文化落后点,前期武力保持冷兵器时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惯有的强劲外,国家模式还是向定居民族渐趋靠扰的。这样就好办了,国家建设久了,定居对定居相持久了,满洲战斗力自然减弱(定居民族通病也),综合国力上的劣势便会逐渐暴露,而明超级帝国优势,则会渐渐显现,此消彼长,反差就大了。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大明科技特别军事科技发展,比西欧慢了点,当时却也处在告别冷兵器时代的前夜,即位时仅仅17岁的崇祯如果坚持干个三、四十年(不为过吧),更美得话,把儿子培养得正常些,再干个二、三十年(也不为过吧),无论是走向定居但不可避免落后的女真,还是象蒙古这样纯游牧的民族,基本都不是对手了。

  1696年游牧枭雄噶尔丹面对先进火炮的溃败,接过华夏衣钵的大清18世纪东方的无敌,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尤要提及的是,晚明帝王对于西方先进科技,皆胸怀博大、热情欢迎的,万历如此,崇祯更是如此。

  怎么样?那时大明何曾危在旦夕?崇祯完全有力挽狂澜甚至中兴的可能。基于此,就算万历、魏忠贤们罪责再多,也非扒皮去骨型的,这大明兴亡的担子,还是由崇祯来主挑合适些。兴,伟大帝王;亡,首席罪人也。

  只是世上的事,特别是国家兴亡的大事,哪有这么简单哟,一阵眼花缭乱之后,短短几年局势便面目全非了。有诸多客观因素,但主观上产生的大问题也是极端影响全局的。原来崇祯哪里甘心故土丧失哟,又哪里会做到攘外先安内?结果怎么样?败亡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最后摧垮了这个宏大帝国!

  想想崇祯这辈子还真对不起一个人,至死都没想过要灭你,还一而再,再而三给你机会,可你就是不领情,让人家有啥子办法吗。不要去探究人家动机是否端正,关键是给了你机会呀?这就够了。其实这个人够“手软”得了,曾经有可能亡了你的,他都没有去做,否则带领满洲人定鼎中原的就是他了。这个人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后金天聪汗暨清太宗皇太极。

  强者一心想求和

  皇太极早崇祯一年即位,接手的摊子也好不到哪去。先声明一点,有专家高知们所谓当时明朝、蒙古、朝鲜三面环伺,后金外部环境至为恶劣什么的,就象以后皇太极征朝鲜,袁崇焕被责为何不乘虚直捣虏穴一样,纯粹瞎扯!以后金东亚巨无霸的军事实力,其他三方加在一起(不可能)又能打得过吗?与明一样,蒙古也不是以前的蒙古了,朝鲜则更不用提,三个臭皮匠抵不了一个诸葛亮,想当然的纸上谈兵式谋略,用不了实战的。

  不过除了军事,后金当时的情况真不咋的。皇太极的老爸,现如今已被称颂为伟大的中华民族英雄的努儿哈赤,对辽东地区曾占90%的汉人,采取了极端高压、残酷杀戮的种族灭绝政策,怎能不激化民族矛盾!汉人被逼连连暴动,纷纷逃亡,日积月累,后遗症尽现也。

  皇太极即位时,后金已是壮丁锐减,田园荒芜,国内大饥,粮食奇缺,物价飞涨,原富庶辽东,今却人相食!相伴而来,社会秩序大混乱,偷盗风盛行,凶杀抢劫不断。此情此景是否有点相仿于当时明之陕西?实则可能更胜吧,因为它里面还有被压迫的民族的仇恨。

  那结果怎么样呢?陕西的民众起义,崇祯时星火燎原,越来越旺,竟不自觉地与外部势力一道,把大明王朝烧掉了。可人家皇太极呢,治国就相当有一套,一系列有效举措出台,加强政权组织建设,限制满洲贵族特权,提高汉人地位,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农业生产,虽未根本扭转形势,民族压制也依然存在,但社会矛盾已得到很大缓和,局势基本稳定了下来。

  如果讲努尔哈赤时,后金还带有很大的部落联盟形式,那经过皇太极卓有成效的统治,特别是1636年改金为清,由汗国迈向帝国后,才真正成其为一个比较完备的国家。过去部落联盟首领彻底成为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组织也仿照明制,形成“三院六部”的架构,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三院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外再加个都察院和理藩院。

  用人上顶尖高手,胸襟极为宽广,眼光至为长远,真正做到了人才皆为所用,即使敌国叛逃投降者,也都能委以重任,各尽其才。最典型一例,祖大寿,辽东战场满洲人最强劲的对手,先诈降一次又施计逃回,继续与满人顽强搏斗,皇太极恼火得一塌糊涂,但是当祖大寿再次力尽无奈投降后,他仍然以礼待之,何等胸怀,何等气魄!

31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章节

正文卷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