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己巳之变磔崇焕(上)

  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率10万满蒙铁骑,避开宁锦防线,穿过喀喇沁人游牧区,从蓟镇辖境的长城边口:大安门、龙井关和马兰屿突破入塞,直逼距京城只有二、三百里的军事重镇~遵化。京师震动,为之戒严。这在明与后金(清)战史上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从此明靠宁锦防线已无法阻挡后者入塞了。这个口一开不打紧,终皇太极一世先后五次入塞蹂躏中原,除1634年宣府大同那一次,其余皆是穿过喀喇沁地界得逞的。

  喀喇沁人扮演的角色很关键呀,没有他们,哪会有后金大规模的入塞?反过来再看毛文龙,说他被杀导致皮岛牵制作用大减,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就有点过于夸大了,根子还在喀喇沁人身上。那袁崇焕在干啥呢?事先他意全然不知!防范侦察工作很不到位吗,蓟镇也算是他的辖区的。

  得知军情后,袁崇焕岂敢怠慢,先派赵率教领兵4000火速驰援,欲阻敌军南下。未成想赵率教遵化城下力战而亡,全军覆没,一代名将就这样凋零。十一月初五,遵化城陷落,京师形势越发危急了。

  这时袁崇焕偕祖大寿等率9000关宁铁骑,疾驰入屯蓟州,欲在此阻截皇太极,可人家却先你一着,越过蓟州向京师东效通州而去了。

  有意思的是,袁崇焕是在奉旨侦察后才发现真实敌情,但不管怎样,事不宜迟,赶紧阻击吗!可他没有,而是跟着敌军屁股后面跑,眼睁睁看着人家连陷京东屏障三河、香河、顺义等城,直达京帅东效40里的通州。重新上任的兵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孙承宗驻防于此。

  袁崇焕很失策,敌军野战确实太强,只是都快到天子脚下了,不豁出去干一场,你还想干吗?以身殉国是英烈,耽误时机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

  十五日,袁崇焕在河西务召开军事会议,主张前往京师。副总兵周文郁站出来反对,认为应该立刻接战,阻敌于通州之地,而且外镇之兵未奉旨入京,可不是闹着玩的。袁崇焕不听,率军直奔而去,等于引火烧身,把敌军带到了京城下。这下可好,京城民众皆不满,纷责袁崇焕召敌,其结局已然初现了。

  后来上至崇祯下至民间,太多人认为袁崇焕通敌,肯定是搞错了,但他自己所作所为,也确实有让人误解的地方。不过,那件皇太极巧诱崇祯杀崇焕之事,就像间崇焕杀毛文龙一样,能有多少真实性就很难说了。大体是这样的,皇太极重演《三国演义》中周瑜让蒋干中计的套路,巧妙利用了两个被俘太监杨春、王成德,派人故意在他们住处隔壁,说些袁崇焕已经投顺的话,让他们听见,还给逃跑之机,以至两太监中计,回去后马上向皇上奏报了此事,结果导致袁崇焕被杀。

  猛一看,那么回事;细一观,疑问多多。为什么当时及之后一段时间,没有人讲这样的事呢?清之皇太极一朝没有?明之崇祯一朝没有?那后人又是从哪里知道的呢?崇祯后来治崇焕罪中就有通敌这一项,为啥不把这一最有说服力的证据道出来?岂不比“资盗”更有说服力?构降袁崇焕的人也无一人提起过此事呀?明人怀疑袁崇焕通敌,不代表就是皇太极施的计呀?皇太极一生叱诧风云,哪需要后人画蛇添足,凭此伎俩来增光呢?

  再说北京城下,二十日两场血战。大同总兵满桂与宣府总兵侯世禄率兵在德胜门与敌军激烈搏杀,满桂被自家人误伤,后兵败避入该门之瓮城。袁崇焕偕祖大寿在广渠门与敌军浴血奋战,史书所载取得了一场大胜,迫使皇太极退兵南海子。问题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9000关宁铁骑如何能打败数万满蒙铁骑?既然这样,明军干吗老是被动挨打呢?皇太极见抵抗激烈,攻城受挫,主动撤离可能更合理些。

  二十三日,崇祯在平台召见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将领。此时的袁崇焕肯定心中很忐忑,也是,复辽未见啥成效,人家反到进兵京城下了。不知出于何种心理,他又干了一件突兀事,极力向皇上与朝臣们宣扬局势如何危急,敌军如何不可挡,简直有点耸人听闻的干活,难道想让朝廷签城下之盟以退敌军?看他的个性,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崇祯呢?看起来对袁崇焕依然关心,但也断然拒绝了他准许部队入城休整的请求。

  二十七日,袁崇焕又与皇太极在左安门干了一仗,后金攻城再次受挫,但他没有想到,皇上对他的态度实际已经改变,摊牌日子即将到来,大难就要临头了。

  己巳之变磔崇焕(下)

  十二月初一,崇祯再次召见时,直问杀毛文龙、致敌军犯阙及射伤满桂三事,袁崇焕一时语塞,崇祯当他默认,着令锦衣卫迅速拿下。

  射伤一事要简单说两句。二十日的作战,满桂与袁崇焕各带部队在不同地方,怎会发生这样的事?可满桂所受之箭也确实有袁部队的标志,很难讲得清了,谁让他们以前就有过节呢。初二,满桂被提升为总理,节制各路勤王之师。

  “新仇旧恨”累积爆发很正常,袁崇焕重新上任后所作所为,用那个时代标准看,也够皇上严刑侍侯的了。可现在什么时候?大敌当前!袁崇焕又是节制各路勤王部队的统帅,纵有太多错也不该这时拿下呀?岂不自乱阵脚?害怕他通敌?老百姓不知道,你崇祯应该清楚的,人家袁崇焕已在广渠门、左安门与敌殊死博斗了呀?否则乘势联敌攻城,说不定现在城头已换大王旗了。

  袁崇焕确实有过错,这次勤王的表现,也证明他离开了坚城大炮,并无啥决战沙场的高略,但他从不失忠贞之心,不减廉洁之色,也很有驭兵之道,辽军中深孚众望,骁勇如赵率教(已战死)、祖大寿等皆听其遣,甘为其用。他被抓时,祖大寿在旁惊骇以至战栗失措,惧并诛,与新统帅满桂也搞不到一起,辽军又受歧视,索性一不作二不休,悍然带众踏往回归驻防锦州之路。

  强敌危胁仍在,京城尚未安宁,第一劲旅竟自行开溜了(崇祯自己惹得祸),这如何是好?最后还是下狱的袁崇焕,一封书信言辞恳切,距锦州还有一日行程的祖大寿,下马捧读,泣不成声,全军也痛苦不已。寿之80多岁的随军老母果断说道:“所以致此,为失督师耳。今未死,尔何不立功为赎,后从主上乞督师命耶?”祖大寿遂率军回师入关,后参与了收复遵化等关内四城的战役。

  至于北京城下,只有靠满桂带着一帮人守御了,英勇程度没话说,力量自然小很多。崇祯一着不慎,京城更大危机,没成想,他又来了第二个不慎,命令满桂出战。满桂认为敌军现在气势很盛,自家援军又未到,哪能轻易出战?但又架不住皇上派来太监的连番催促,只好相携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三位总兵,率领4万人马在永定门外布置栅栏,防备敌军。

  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极率满蒙铁骑往攻,明军顽强抵抗,不支而败,满桂、孙祖寿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俘,但敌军也未能攻破城门。崇祯的不慎威力十足啊。

  皇太极接着留下少量人马防守关内滦州(今河北滦县)、永平(今卢龙)、迁安、遵化四城,自率大军返回辽东去也。后来孙承宗统筹,山西总兵马世龙、锦州总兵祖大寿、山东总兵杨绍基等带兵收复了四城,史称遵永大捷。虽然敌军人马不多,获胜了还是很令人震奋的,毕竟这是明军极其难得的进攻战。

  某种程度讲,这次逮袁算是崇祯一个转折点,过去看到的更多是他励精图治的有为形象,从此以后所见的则是他一系列决策错误。是雄还是熊,关键时刻方能见本色,当第一场暴风雨扑面而来后,崇祯终于露出了马脚,原来和平年代做个盛世英主还行,风云大时代力挽狂澜差之远矣。

  再说袁崇焕的事儿。他的一封书信让祖大寿回归,并参与收复了关内四城,崇祯闻之大喜,觉得“守辽非蛮子不可”,事情好象也出现了转机。崇祯甚至动用了重新起用袁崇焕守辽的念头,但世道就是这样无常,刹那间形势又急转直下了。

  袁案牵扯到了围绕内阁首辅钱龙锡展开的官场权斗中。政敌们想以袁斩毛文龙、私下议和经过钱的同意为由,借机打钱,那袁之所为怎么定性就极端重要了,描得越黑越有利也,加之袁很多事情也确实做得欠思量,结果崇祯历经8个多月最后拍板:杀!磔之!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流放二千里以外!尸首九边(又一个熊廷弼)!当然,之前还假模假样征询百官的意见,看看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吧,大家都有份的,有责任也要一起担呀,以后他老是干这事。

  就这样,袁崇焕,一个赤胆忠心、功勋卓著的明军统帅,悲惨谢幕,令人扼腕的竟还是以京城民众争相啖其肉的方式,告别了历史舞台。本来以他与后来关外顶梁柱祖大寿的融洽上下级关系,一起再干个10年,对辽东、对大明会没有用吗?衰落之世人才本来就不多,好一点的统帅将领更不多,杀一个损失大了,对人心向背、各方之力能否凝聚,影响更是至为深远。

  袁崇焕历史上确实被高估了,军事韬略也算不上高明,不具备大明危难中一柱擎天的本领(又有谁是呢),只是当时又有几人比他强,比他更具胆略气魄,比他战绩更为卓著,比他更让对手敬畏呢?袁崇焕有罪有责,但实不当诛也,而且是这样的结局!

  不过要说杀掉袁崇焕是自毁长城什么的,就有点过了,祖大寿以后不是坚守锦州十余年吗?明败亡在即,吴三桂不还能御敌于宁远门外吗?崇祯杀袁崇焕是错误有损失,但也绝非导致明之败亡的大错大失也。

  到是崇祯之性格为人,自此逐渐清晰展露出来,比如这杀戒一开,便再也收不住了。他在位17年,竟换了50个宰相(大学士)、11个刑部尚书、14个兵部尚书,诛总督7人,杀巡抚11人、还逼死1人,如此惊人数字,帝王中也是极端稀少的。究其原因,客观情况肯定有,象杀袁崇焕,还有党争什么的,根本还是崇祯他自己的个性使然,如果是一个轻信善变、偏执多疑、暴躁残酷、专断固执又爱沽名诿过的人,上面的数字就不足为奇了。

  迭遭惨败催人醒

  如果说崇祯刚上位时,以复辽为志、和谈为辱尚能理解的话,己巳之变后没有一点改变,就不应该了。满洲人不仅第一次入塞,还一路风卷残云打到了京城脚下,这可是土木堡之变后180年来的第一次,而明军已经集中了最精锐部队,也只能勉强守住北京城,眼睁睁看着人家潇来洒去,自家却损失至为惨痛也,仅帝国为数不多的优秀将领,一下就失去了仨:袁崇焕、赵率教与满桂。而且这些都是在崇祯眼皮底下发生的,不应该看不出差距来的,否则,真没话好说了。

  崇祯可能心理会有一点影响外,战略上竟没丝毫变化,还是过去的那一套,就有一点让人吃惊与不解了。与其寒风中身无片瓦却梦想着搭建华美的空中楼阁,还不如先盖间草房住倒,等钱攒够再讲。辽东就是这个事儿,不可能的事老是纠缠干吗?

  一再讲了,人家皇太极对议和够有诚意了,就像这次己巳之变的发生,有惯常的抢掠等因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袁崇焕和议没有谈成,而且大变前后,都曾投书明廷希望议和。没办法,来了个固执的人,崇祯按照老套路继续出牌,结果招来的是一场又一场的重击。

  己巳之变中被重新起用的孙承宗,之后再度出任“辽东大帅”。他又搞起了过去那一套积极防御的战略,收复关内遵永四城后,想再接再厉,进一步恢复广宁、义州、右屯卫等城,并于崇祯四年(1631)七月,先令祖大寿等重筑宁锦大战后被满洲人摧毁的大凌河城。后金向来对明廷往前推进筑城很敏感,认为是其不甘心辽东丢失的反映,应对也非常激烈,过去发动宁远、宁锦之战都有这个因素在内,这一次同样如此。皇太极就这样说过:“沈阳辽东之地,原非我有,乃天所赐也,今不事征讨,坐视汉人开拓疆土,修筑城廓,缮治甲兵,使得完备,我等岂能安处耶?”(《清太宗实录》卷9)

  皇太极很快行动,八月初六兵临城下,祖大寿坚守三月,弹尽粮绝,援军又无法赶来,无奈开门迎降。满洲人仍无驻守的打算,再次摧毁城池而去,可见他们目的是什么。明军又遭到惨重打击,守城将士伤亡不算,4万援军途中也丧于敌手,败逃而回的团练总兵吴襄就是吴三桂的父亲。至于被抢去的财物、人口及先进火器更是一个“多”字了,仅大小火炮就达3500门!看看,这叫干的什么?打不过人家,就不要惹事,老老实实保持现状,把城守好,把兵练好,待势而发不行吗?没办法,真是没办法!

  还有呢!常言道祸不单行,一点不假。就在大凌河战役中,远在山东的吴桥(今河北德州吴桥县)发生了一场兵变,对大明的打击更为深远矣。

  前面讲述宁远大战时,提过发展火器的极端重要性,而明廷对此也十分重视。崇祯初,徐光启和他的学生孙元化等成了倡导发展运用火器的带头人,这与他们“科技军工专家”与政府高官的双重身份,及崇祯帝的大力支持有关,否则也搞不起来呀。徐光启,大名人,不用多说了,且来谈谈孙元化。

  孙元化(1582-1632),字初阳,号火东,江苏嘉定人,万历四十年举人,曾师从徐光启学习火器和数学,师徒俩都为晚明火器发展作出了大贡献。崇祯三年(1630)五月,孙元化升任登莱巡抚后,聘用葡萄人作教习,着力组建了当时东亚最先进的火炮部队。然孙此人纯粹技术官僚,领导无方,用人不淑,他所信任的原毛文龙部属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马上就为大明也为他自己带来了巨大灾难。

  大凌河之战爆发后,孙元化命孔有德领兵火速驰援,行至吴桥时,给养不足,雨雪交加,与当地人又摩擦不断乃至因士后抢劫激化等,导致部队哗变。孔有德遂率众叛乱,与耿仲明等在山东半岛横冲直撞,先有自立企图,后被官军所败,历时近一年多,最后走投无路,于崇祯六年(1632)四月,降后金而去了。

  孔耿不仅带去了1万多军队和100余艘战船,给山东造成了巨大灾难,更是摧毁了孙元化苦心经营的明之最先进最具规模的火器部队。仅他们带到敌方阵营的就有20余门红夷大炮、300门西洋炮,其余火器和甲仗不可胜数,尤其还有一批优秀的火器操作与技术人员。从此,后金(清)火器事业一下上了个大台阶,迅猛发展起来,乃到最后与大明不分伯仲也。

  反观明方火器建设,却遭重大挫折,此后基本停滞不前了。孙元化所聘葡萄牙人,12人死难,15人重伤,而他自己也因统驭无方部下造反,又力主招抚举措失当,被朝廷处斩。这下非同小可,死的不仅是一个帝国高级行政官员,更是帝国最优秀的军事科技人才及军队“革命化、现代化”建设的最有力推动者。此时,徐光启已是风烛残年,他这一去,再加内忧外患趋紧之下,朝廷也无多少精力关注于此,帝国军队发展的新路线走向破产了。本来凭力气就干不过人家,这下火器优势也逐渐丧失了,那就更不行了。

  两次重创还没完,大明苦难在后头。崇祯七年(1634)、九年(1636)、十一年(1638),与己巳之变原因基本相仿,皇太极又亲统或派将三次入塞,大肆掳掠中原,所向无不披靡,明军几无还手之力,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纵横驰骋于自家疆土上,攻城拔寨,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国之辱、民之痛至深至远矣。

  七年,皇太极亲率大军讨伐正处于宣云塞外的林丹汗,追击中乘机南掠宣府大同。九年,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大哥)领兵,蹂躏京畿4个月,凡56战皆捷,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扬长而去。十一年,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贝勒岳托率军,兵锋直达山东首府济南,历时5个月,转战2000里,败明57战,克济南及3州、55县、2关,俘获人畜46万,还有大量金银等财物,潇洒而走。

  清军耀武扬威到什么程度?打了你,抢了你后,还敢公然藐视你。谈迁《国榷》记载:“建虏出冷口。掠我子女,俱艳饰乘骑,奏乐凯归。斫塞上木白而书曰:‘各官免送’,凡四日,乃尽。”就那明军连屁也不敢一个,只能跟在人家后面,“礼”送出境。

  国是到了这等程度,军力相差又如此悬殊,再谈什么收复,荒唐之极!还要什么天朝面子,可笑之至!何况陕西民众起义,也越演越烈,早不在陕西那一亩三分地上了,中原大地如今已任他纵横驰骋也。

33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章节

正文卷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