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绝无丝毫夸张,事实就是这个样子。多尔衮刚占领北京时,哪有什么夺取天下之志,下一步敢问路在何方?茫茫然也。就像他刚从沈阳出征那会儿,也就混水摸个鱼,乘火打个劫,“得寸则寸,得尺则尺耳”(张怡《谀闻续笔》卷一)。

  当时神州大地四大政权并立。清人以辽东为大后方,占据北京及附近地区,关内地盘最小,但有东亚无敌之师,“鹤立鸡群”也。李自成大顺军退保山陕,还有豫西、荆襄等地,前段虽迭遭打击,实力仍在,无可争议抗清中坚。张献忠大西军这年正月入川,六月下重庆,八月克成都,逐渐掌控了四川大部,抗清斗争坚定性不逊大顺,只是僻处西南,尚未汇入反清洪流中。五月十五日,南明弘光政权于南京建立,拥有江淮及南方广大之地,中原最为富饶广阔、最具正统地位的抗清力量。而在清人与南明之间还有一些待定地区,如山东、河北南部、河南等,原属大顺,李自成从北京败退后,纷纷揭竿而起,很混乱,但倾向大明是主调,毕竟其他两方,一是外寇,二是“盗贼”嘛。

  终定囊括天下志(下)

  中原民族三方之力如能合而为一,清人还能靠什么夺天下?可惜就算太阳从西边出来,也不会见到有这样奇迹发生。不过即便三方各自为战,搞到最后全面崩盘的结局,仍让人感觉不可想象的。

  此时,张献忠还未与清人遭遇,暂不讲。就说大顺与南明,都是有立足于西北与江南可能的,特别是后者建立之后如能及时把握,纵打不过清军,但能表现出勃兴之生机、昂扬之斗志,完全能起到一种震慑作用,让多尔衮摸不清底细,不敢轻易改变战略南下。况且即便他做了,凭江淮之险,南明守住南方有何不能呢?昔日南朝与南宋不都是凭此成功抵御强悍北军的攻击吗?

  看看多尔衮六月时发布文告中还说:“非有富天下之心,实为救中国之计,咨尔河北、河南、江淮诸勋旧大臣、节钺将吏及布衣豪杰之怀忠慕义者,或世受国恩,或新膺主眷,或自矢从王,皆怀故国之悲,孰无雪耻之愿?予皆不吝封爵,特予旌扬,其有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当通和讲好,不负本朝,彼怀继绝之恩,此惇睦邻之义。”怎么样?最高目标不过是拿下江淮,至于江南之地仍归你大明所有的。

  但是多尔衮又提到:“若国无成主,人怀二心,或假立愚弱,实肆跋扈之邪谋;或阳附本朝,阴行草窃之奸宄。斯皆民之蟊贼,国之寇仇。俟予克定三秦,即移师南讨,殪彼鲸鲵,必无遗种。于戏,顺逆易判,勉忠臣义士之心;南北何殊,同皇天后土之养。布告天下,咸使闻知。”噢,原来还是要靠自己!如同前面所讲,你争气了,一派欣欣向荣之景,清军自然不会轻举妄动,否则,那就反之了。

  令人恨其不争的是,南明拥有一手还不坏的牌,最起码能够守住南方半壁江山的,可它硬是不要,非要往人家怀里送,你说谁会拒绝这样的好事呢?随着形势不断向前发展,多尔衮的雄心自然也越来越大了。

  他本来很短视,也缺乏战略眼光,纯粹靠着强大的八旗战无不胜、功无不克。就说追击李自成那会儿,清军将其撵到山西便主动撤了,原因是太劳累需要休整,且一休就是个把月。这不等于放虎归山吗?要是对手水平高,也许胜机就不在啦。

  劳累?岂是理由!想当年面对匈奴十几万风暴铁骑在故乡土地上以逸待劳,大汉之军都能穿越黄沙北至万里极寒地带击而胜之,何等豪迈又何等艰险!相比之,清军关外南下,也只山海关一战有点模样,其他一路过来轻松得很呢。多尔衮啊!亏你运气好,对手都不行,否则你凭什么呀!

  南明这个方向更是。那时华夏命运为何如此多桀?刚成立的南京弘光政权君臣上下,不论现在被颂扬的史可法、东林党人,还是被鞭挞的弘光帝朱由崧、马士英之流,全是不争气的主儿,干下的蠢事一箩筐,不仅未对当时的抗清斗争做出过一点贡献,反而因为自身的一再不思进取、妥协退让,给了人家进一步拓展的可乘之机,并渐有征服你碾碎你的信心与决心。

  自五月上旬追击李自成至山西返回北京后,清军一个月内休息整顿未再出兵。当时清廷仅据有北京及附近一带,今河北南部、山东及河南大部混乱不堪,权力真空也。当时南明弘光政权已经建立,作为近三百年大明之继承人,号召力影响力自然非同凡响,清人与大顺皆不能望其项背也,但他们好几十万大军龟缩江淮,割据自雄本事挺大,却不见有啥挺进收复之举,坐等旁观着清军优哉游哉调养一番后,六月份开始出征。初十固山额真觉罗巴哈纳、石廷柱率兵南征收山东,十四日固山额真叶臣领兵西讨取山西。

  奇怪的是,多尔衮明知李自成实力尚在,南明是否北上争锋还不可测,两边却都未派主力,那些大规模出兵必定要领衔的宗室王爷们仍在北京休整。更令人感叹的是,结果同样OK,对手的水平也可想而知了。

  西讨暂且不表,且看南征这一块,七月初清军又被调往山西会剿大顺军去啦,之后两三个月内,留在山东的只有清人地方政府,却没有什么正规部队。这等形势下,南明仍不敢有任何行动,不要说什么北上了,就是暗助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的反抗力量也不敢,如此窝囊,任谁也会小看你,萌生打你的念头啊。

  何况那些投靠清廷的汉人们,向来都是以四海一统为己任的,大气魄大战略一向走在大清的最前沿,皇太极时便已多次展露过了,可惜那时的主子没有采纳。现在好了,同道者越聚越多,力量不断壮大,说话的分量自然也比往昔增强了。更难得的是又面临新主子需要大决策的时候,而那些满洲上层贵族们,闷头打仗行,搞啥文韬武略哪比得上这帮从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精英哟。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多尔衮进言南下,什么江南民风脆弱好征服啦,财赋基地不拿过来北方的日子咋过啦,等等。诸多因素一相交集,多尔衮终于下定了夺取天下的决心。

  NO1一路溃亡了(上)

  多次讲过,清人入关时唯一能够骄傲的资本,就是那支东亚无敌之师,其它没啥可以称道的地方,包括领袖水平,但在弱肉强食的时代,这也就行啦,何况他们还有天降的大运无时不刻伴在身旁呢。政治上平常的多尔衮,凭此就算目光短浅点,谋略平庸点,又怕什么呢,制高点都是他掌控着,不管跟谁斗,反正不会输,一旦你出错,一旦有机会,不要立马,二马三马都能干了你。就说李自成,清人入主中

  原的最强对手,虽说退入山西那会儿,清军没有穷追猛打,又给了他一个月重整旗鼓的机会,但那又有什么用呢?强者犯个错,也许没啥关系,可弱者要是犯了,而且不是一个两个,那问题就大喽。

  他并未珍惜多尔衮战略进攻上的迟缓拖沓带来的机会,乘机征调陕豫等地援军,在目前的最前沿山西全力部署防务,严阵以待清军,相反带着主力部队又往陕西撤了,六月初渡过黄河返回西安。即便原明降将大同总兵姜瓖早于五月初十就已叛乱,并占领了雁北重镇大同,先复明后降清,他也未采取任何措施,义无反顾地走了。

  之前也安排了一些部队各地驻防,力量远不足以抵御清军。当时清与大顺的战斗力,如果清军派10万来攻,后者起码要有二、三倍的人数也许才能守得住,所以主力不留下来,根本谈不上保卫山西,更别提七月份还有啥反攻,那不是一卵击石吗?

  还有两大缺失也非常严重。李自成没有安排一个有威望的高级将领统领整个山西的军队,结果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战斗力更加降低。更严重的是,他对明降将还失之于宽,经常委之于重任,又缺乏必要的监督,事实证明大错特错也。先李自成所向无敌时叛明降顺者,后来大都以再降了事。很正常,时间太短,人家还没跟你形成合力,感情未建立起来呢,你就不行了,意志本就不坚定,危难时刻谁还愿意跟着你?相反忠心耿耿的基本都是过去一块摸爬滚打的老部下。因此生死存亡之际,李自成应该重用自家人才对,但他却一再不吸取教训,只有不断吃苦头了,姜瓖还仅仅是个开始。

  随后位处晋陕交界的原明降将唐通也反了,不仅让山西北部全入清手,还西渡黄河在陕西府谷等地建立了据点,打了一个楔子,直接危胁到李自成的大本营了。加之京城里一个叫吴惟华的降清明臣,自告奋勇赴晋(好了不起哟)又招降了一些地方,清军还未亲自动手呢,山西太原以北之地尽入清人之手。这再一次证明民族内部的不团结窝里斗,是多么地损己利人,而民族的背叛者往往比征服者还要可怕。

  就这样,战略上同样不行的多尔衮,虽然未派主力仅是固山额真叶臣等部六月份开始攻晋,过程也慢了一点,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十月初三(1644)拿下了省会太原,基本搞定了山西。

  唉,李自成不顾一切往陕西老家退缩,硬把自己往绝路里送,难道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山西丢了,陕西不就敞开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好惊人啊!一败再败之状一旦形成,不仅军队士气极大受挫影响战斗力且难以恢复,同时内部投降的(主要是明降者)也会越来越多。

  另外,搞不懂的是,既然下定决心守陕,时间又很充足(四个月呢),为何不把其他地方如荆襄一带的七万精兵一同召回,集合全力保卫呢?错错错啊,本来军队战斗力就差些,战略防御上再不行,你还打什么打?

  多尔衮真是幸到家了,有这样的对手,笑得合不扰嘴了。虽然俺夺天下的决心下得晚了点,打你李自成也拖沓了些,时机上更是浪费了不少,但是俺有优势呀,“梦之队”在手嘛,哼哼,到俺决定全力打你时,自成啊,看你望哪跑?

  这不,入关五个月,大清形势一片大好啦。帝国迁都大事顺利完成,顺治小皇帝九月十九日入京,十月初一举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辉煌之极了。征服大业已见胜利曙光,华北基本掌控,山西即将全克,大顺再次失败,南明又怯懦无为,确实到了最后全面一击的时候了。

  NO1一路溃亡了(中)

  十月(1644),多尔衮几乎集结所有兵力,分两路同时出征。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领着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西征李自成;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带着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南伐弘光。此时的多尔衮真是满腔问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了,又咋会想到,他的这次最大规模出兵,竟差一点铸成大错!

  前已提过,大顺军打不过清军,可战斗力也不是差之千里呀,将士们很英勇,上下也较齐心(北京时的刘宗敏算是小插曲吧),特别是老部下们一败再败后,士气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心还是紧跟领袖的。截止此时,降清的基本上都是原明朝降将,如果李自成指挥有方的话,绝对不可小觑也。

  何况陕西又是“龙脉”所在,李自成绝不会像对北京、山西那样,说丢就丢毫不心疼,他是抱定了坚守决心的,更想凭此风云再起。当他得知阿济格取道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进攻陕北,欲得手后再南进西安后,便决定亲率援军赴陕北与敌决战。

  你还别说,现在胜负真有点难料呢,背水一战的大顺军,打它一半清军,谁说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可能?要是李自成赢了,雄心大一些,乘胜追击一下,华北局势说不定都会为之一变,因为此地已没有多少清军了,多铎南下又不会很快回来,特别是当地民众的抗清之火跟着燃起来,那可了不得呀。只是美好的假设岂能当真,一个突发事件便迅速埋葬了这一切可能,多尔衮真是好命之人呀。

  原来山西平阳(今临汾)与河南西部的两万余大顺军,恰于此时在河南怀庆发动了反击战,当地清军被打得大败,多尔衮得知后,极度震惊,意识到自己用兵的错误,畿辅山西、河南等占领地太过空虚,兵力严重不足,一旦有事,后果不堪设想,说不定人家就乘虚直捣北京了,届时两路大军根本赶不回来支援,他多尔衮能咋办?身边没啥兵,只能带着小皇帝卷起铺盖回东北老家去也。

  于是他赶紧下令多铎军由南下改为西进,先败怀庆大顺军,然后进攻潼关,与阿济格一道南北合攻陕西,形势又瞬间改变。李自成此时正在往援陕北的路上, 一时进退失据,不知如何是好。

  清军表现也极为拙劣,如此重要的大战,最高领袖多尔衮差点犯下大错在前,两路大军统帅又延误战机在后。多铎按原计划十月二十五日出征,多尔衮命他先与阿济格会剿大顺军,以后再相机南征。可他倒好,十一月中旬到山东济宁,十二月上旬至河南怀庆,当月二十二日才抵达潼关,前后整整花了两个月时间。粗勇寡谋的阿济格更是搞笑,根本未把战事放在心上,征途中竟擅自绕道蒙古土默特部、鄂尔多斯部索马去了,多尔衮闻报一再派人严厉催促,才于十二月末进入山西,征集了姜瓖的部队后,终于向陕北进攻了。

  这就是清人入关时领袖与军事统帅的做派,怎么看也很难与优秀、出色划等号呀。无奈一个刚从野蛮落后中走来的民族,先天的剽悍骁勇加上一股勃兴之气,掩盖了其他所有的不足,正好又赶上文明先进的中原民族就要告别冷兵器时代的末班车,而且还在它最为衰落颓废时,结果成就了一段惊天奇迹,但却是人类历史的悲剧。

  且说李自成,看到北边的清军还未打过来,遂决定先回头增援潼关,那里只有马世耀率领的七千兵马,根本抵挡不了清军的进攻。大约与多铎同时,李自成带领他最勇猛的两员大将汝侯刘宗敏、磁侯刘芳亮到达潼关,看穿了清军等待红夷大炮到来后再发动攻势的意图,十二月二十九日主动进攻。大顺军表现得非常英勇,也多次夜袭以求出奇制胜,只叹对手过于强大,连战数阵都以失败告终,随后清军红夷大炮运达,形势更加不利。

  就在此时,阿济格也开始向陕北进攻。他令姜瓖围攻高一功(李自成内侄)把守的榆林(后主动撤出),自己则带着主力迅速南下,连克数城,包括毫侯李过(后改名李锦)防御的陕北重镇延安,向西安挺进。李自成得报后,第二年(1645)正月十一日,被迫率主力赶紧返回西安。

  第二天马世耀假降,引多铎入潼关,欲秘密联络西退的李自成,搞个内外夹击一举歼灭之,可惜老天站在清人那一边,很不错的计谋竟被多铎无意间识破了,结果他与他的七千兵马全被擒杀。整个潼关之战历时十三天,它的失守也预示着整个陕西的最后命运。

  NO1一路溃亡了(下)

  李自成赶回西安后,深处清军两面夹击之中,想守肯定不行了,不得不撤离他本打算作为最后依靠的故乡,再次踏上逃亡路。多铎于正月十八占领西安,二月初即离开经河南往讨南明。阿济格可能二月中旬方抵达西安,旋即追赶大顺军去了。

  应该说,李自成守卫陕西是尽心尽力了,绝不像在北京那会儿,失败的根由也是因为打不过人家,但在战略上还是有失误的。他可能没有意识到大顺军与清军的差距有多大,否则就不会想到反攻,也不会仍然不调集荆襄、豫西等地至少十万兵马回来共保陕西了。真要是那样的话,他与刘宗敏各率一支大部队分别抵御两路清军不好吗?

  当然,假设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从寄予厚望的老家败走,不论对李自成还是大顺军的众将士,打击都是极其巨大的,人心如此,战斗力同样如此。但就是到了这个时候,李自成也不是没有一点希望了,无一处可以安身了,他还有最后一块好地盘呢。

  前面多次提过的荆襄,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此时仍在大顺的手上。当年李自成入陕前,专门留下七万精兵强将,在荆襄四府(襄阳、荆州、承天、德安)悉心经营了一年多,就算不足以抗强敌于大门之外,起码也能顽强抵抗一番,稍作喘息待时机呀。

  李自成从西安撤退后,经蓝田、商洛向河南转移,三月下旬又进入湖广荆襄根据地。这时他带来的兵马有十三万,加上当地的七万,合计二十万呢,地盘根基打得又不错,如能全力守之,抵抗半支清军不是没有可能。如此既能刹刹清军的威风,稳定一下军心,也能等待李过、高一功带领陕北、甘肃、青海等地大顺军前来汇合。他们从陕西汉中入四川,正顺长江东下向这边赶来呢,真能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拳头,李自成开拓大顺的一片新天地,谁说不可能呢?

40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章节

正文卷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