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刚入关的满洲铁骑虽然所向无敌,毕竟兵员不多,进入中原后又迅速腐化(那么多恶政护着,自然了),短短几年战斗力便远不如昔,再想横扫中原难矣。应该说仅凭这支力量,清人想完全掌控天下根本不可能,但有人帮他呀,作用还不小呢,最后甚至都成关键性、主导性的了。他们就是前前后后降清的汉人们。

  入关前清军中的汉人部队已经很可观,之后投诚的更如过江之鲫,远多于毅然抗清者。被明廷斥为匪寇的大顺、大西等农民军反倒降者了了,所谓正统的明军却一降一大片,弘光时一下就有数十万之众,并在镇压抗清武装中骁勇异常,功勋卓著。像后来又反正的原左良玉部下金声桓、高杰部下李成栋,连满洲八旗都相当忌惮。那个时代的中原民族让人痛心又需要总结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多尔衮们后来就是采取“以汉制汉”政策,靠着大批的汉人部队打头阵作先锋,乃至成为诸多血战的主要力量,满洲八旗则越来越成为后方的坐镇者及前方的殿后者了,但必须承认满洲人的战斗力那时依然最强。

  别说,这一招还真灵,有了这些汉人的鼎力相助,清人又渐渐站稳了脚根。多尔衮的愚蠢让他七年摄政始终未能平定天下,但也没有大难临头,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贡献大大的,当然还有对手的更加不济相助了。

  过去抗清的NO1大顺军,李自成不幸遇难后群龙无首,一直难成合力,待李锦、高一功率军赶来汇合,整体力量增强,但领导权问题依然未能解决,战斗力和决策力自然大受影响。他们一度有投靠清人的意思,就像前面所讲剃发问题及民族大义使然,最终还是决定联明抗清,先后接受了隆武、永历政权的领导。虽然并不受明廷待见,屡遭歧视排挤,他们依然奋勇杀敌,成为当时南明抗清的主力军。

  农民军并世双雄,李自成亡了,余部尚在继续战斗。张献忠呢?一声叹息啊!清军没打来时,他与南明斗也与大顺争,居于四川始终未消停过,等肃亲王豪格带着吴三桂(征服中原岂能没有他)前来征讨时,刚在西充凤凰山接上火(1647),他又率先中箭身亡了。大西军面对强敌,实力本就稍逊,再群龙无首,焉能不败?一战大溃也。后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的带领下进入云南,一番拼搏奋斗,竟涅槃重生,开创了比在四川更宏大的事业。不过因为位置的关系,大西军当时还远离抗清的主战场。

  南明呢?弘光政权败亡不是结束仅仅开始,随之先后有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权(鲁王朱以海浙东监国与之相争)、桂王朱有榔在广东肇庆建立的永历政权(初有隆武帝之弟朱聿鐭建立的绍武政权短暂抗衡)。作为最具正统性、最有号召力的抗清政权,江南诸省又在手上,地盘、人口都不小哦,财富比起北方也是没话说,如能抛开歧视,与农民军紧密合作,北上驱逐“鞑虏”不现实,保住南方谁说不可能呢?

  但他们哪是成气的主!内从未拧成一股绳,团结一致形成合力,皇帝和朝廷都是个空架子,缺乏牢固的领导核心,党争激烈,军阀自雄,纷乱不已;外又不能与农民军真心诚意携手并进,形成强有力的抗清统一战线,面对强敌岂能不败?

  且说南明最后一个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永历政权,经过刚开始湖南、广东等地连续丢失的系列惨败后,更多因为金声桓、李成栋分别于江西、广东反正,一度有过复兴的大好景象,无奈不成气就是不成气,很快又落花流水春去也。顺治七年(1650),孔有德占领了广西,尚可喜和耿仲明(部下收留逃人畏罪自杀)之子耿继茂拿下了广东。永历政权从此丢掉了根基,很快成为完全依附于大西军的一个空壳,仅仅起到象征性的抗清旗帜作用。

  身前天下何曾定(下)

  就在清军拿下两广不久,确切说是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病逝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享年三十八岁。他自己肯定没有料到,入关第二年便以为天下已定,怎么到现在五年过去了,仍看不出可以马放南山呢?也不知他逝前有否认真总结一下,对自己当初的判断失误来点后悔与自责,反正那些恶政他绝不会认为是错的。

  七年的摄政生涯,多尔衮侥幸入主了中原,建立了不世之功业,但接下来第二步他并未走好,想让大清成为四海一统的大王朝,对以后亲政的顺治来讲,依然是个极端艰巨的苦差事。

  看看多尔衮病亡后的天下大势吧。南明变成了空壳,华夏抗清之火却依然在熊熊燃烧。第二年(1651)大顺军终汇聚于夔东,与其他一些抗清武装共同组建了著名的“夔东十三家”,与清人进行着英勇的战斗,直到康熙三年(1664)才彻底败亡。东南沿海郑成功(见大帝卷台湾篇)抗清武装也迅速发展壮大,日后同西南李定国堪称南明抗清之两大擎天柱。

  孙可望等领导大西军更是光芒四射,仅仅两年多时间,便把云南治理得井井有条,毫无争议成为日后华夏抗清最为稳固、最具实力的大后方,南明丢失两广后还能再坚持个十年,主要依赖于此也。作为大西军的第一领袖,孙可望文武兼备,才智非凡,安居一隅,却放眼全国,主动提出联明抗清(关键时刻农民军比明廷士大夫们更有大局观),并付之于实践。

  多尔衮病逝的那一年(1650),大西军已拿下贵州,继而四川南部,收编了打着南明旗号却割据称雄的大小军阀,之后万马奔腾,所向无敌,顺治九年(1652)便已攻克四川、湖南大部及广西全境,其间李定国居功至伟,收湘与冯双礼合力,复桂则独领风骚,桂林大捷更迫使清定西王孔有德自杀。

  还远不止此呢!第二年(1653),李定国又在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大败增援而来的满洲八旗精锐,并击毙清军统帅敬谨亲王尼堪,取得了明清交战以来从未有过之大胜,一举打破了满兵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对明清双方精神上都会产生极大的震憾,明之昂扬与清之顿挫同时显现矣。

  此时以大西军为基本班底的明军,可谓兵精将勇,斗志高昂,还有牢固根据地在手,抗清形势一片大好,纵不能实现恢复大业,稳固西南统治,与清长期相持待时机何成问题?但让人再次感叹的是,十七世纪的上天太过垂青于大清了,就在他们的西南前线总指挥洪承畴一筹莫展之际,大西军内部竟闹家窝子了。

  主要是孙可望与李定国的不和,导致内部分裂,矛盾激化,以致最后竟兵戎相见,孙可望失败无处投身,只好归降清人,当了“义王”,反过来帮着人家打自己人了。李定国掌权后又猜忌那个攻打四川的刘文秀,面对清军的全面进攻也有举措失当,等等,不一而足。反正堡垒最易被内部攻破,实在颠扑不破的道理呀。

  这下好了,本来以南明为旗帜的抗清统一战线,就从来没有真正统过,而今最为重要的力量又自乱阵脚,这整个抗清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后清军乘机三路大军铺天盖地而来,大西军全面崩溃,至顺治十六年(1659),连经营十二年的云南也丢掉了。

  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被吴三桂从缅甸擒获绞杀,仍在中缅边境坚持抗清的李定国随后忧愤而死,再过两年(1664),大顺军余部夔东十三家也彻底败亡,燃烧了二十年的大陆抗清之火终于熄火。郑成功父子(见大帝卷台湾篇)后来在台湾又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抗清斗争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才宣告终结。如果以大顺军败亡为止,清人定鼎中原也是在多尔衮逝后十四年才算大功告成的。

  凭啥本事上了位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到多尔衮摄政后一路走来,大清平定天下的一波三折,其雄才大略到底有多少成色,也该略知一二了吧。太好的机遇、太强的实力及太弱的对手(相比较),换一个人,说不定比他干得更出色。

  当然作为一个大将,乃至二级统帅,他还是不错的,皇太极时代证明了这一点,但凭此便说他杰出伟大,肯定讲不过去,单单大清初期几十年,此等人物就不少呢。

  满州作为当时一个野蛮剽悍又处勃兴时期的民族,兵强强一片,将勇勇一批,很正常的事。看看历史记载的那时将领,包括王室贵族,基本上都是能征惯战的主儿,就说多尔衮一母所生弟兄仨,哪一个不厉害,弟弟多铎好像比他还强呢。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对手,朝鲜不必讲了,无论大明还是蒙古都处于衰落期,军力相差很大,一般讲,大清将领哪一个带队,都能取胜,甚至横扫,先后五次入关的辉煌战绩便是明证。何况他们还有一个出色的总舵手皇太极,疆场纵驰骋,何战不取胜,关键如松锦大决战,更是在他的亲自指挥下摧毁明军的。

  多尔衮呢?大英勇当然了,大谋略却没见着。如让他成名的清除察哈儿残部之战,双方实力太悬殊,胜是必然的。至于赶上了林丹汗老婆与儿子的投降(见亡国卷),尤其遗失两百余年元朝传国玉玺的获得,让他奇功一件,更多还是机遇使然吧。

  再说松锦大战,他作为围锦主将时(与济尔哈朗轮换),因包围不严,让洪承畴轻松把粮食运进城内,及私自允许士兵轮流回家休整,为此还受过皇太极的严惩呢。期间,与洪几次作战,都没取得便宜,反而有失败的危险,很是担心害怕,多次向皇太极求援。最后,还是皇太极抱病火速赶来,针对洪布阵的缺陷,凭借骁勇八旗,一举大溃明军,从此明无力再与清抗衡也。

  声明一点,讲了这些,不是为了把多尔衮说得一无是处,而是想说清军的所向无敌,根本在于整体实力的巨无霸,他只是其中一分子罢了。至于他能成为皇太极突然病逝后、争皇位前实际上的最高掌权者,军功固然重要,关键还在于皇太极长期以来的充分信任。

  现在围绕多尔衮的这段历史,有太多的传言夸张渲染。什么努尔哈赤留下的汗位本是多尔衮的,皇太极却阴谋夺了去,起初还排挤甚至对他一直心存芥蒂;什么英武卓绝的满州第一俊男多尔衮与满蒙第一美女大玉儿(庄妃),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因皇太极横刀夺爱,遂形成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等等。

  笑谈,笑谈也。多尔衮、阿济格与多铎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晚年极为宠爱的大福晋,爱屋及乌嘛,老努对这三兄弟会有点另眼相看也属正常。虽然年龄小些,到老努驾崩的那一年(1626),多尔衮14岁,多铎12岁,唯一成年的阿济格也才21岁,肯定不会有代善(老努次子)、莽古尔泰(老努五子)、皇太极(老努八子)这些年长哥哥们的赫赫战功了,但政治地位倒也不赖,阿济格与多铎更是旗主贝勒。有趣的是位于中间的多尔衮却不是,成年哥哥就不讲了,弟弟呢?起码能说明在老努心目中,他连多铎都不如吧。

  既然这样,就算老努身前有把汗位传给阿巴亥儿子的想法,常理上也应该给阿济格或多铎,而不是多尔衮呀。何况老努撒手而去前,哪里留下过遗嘱嘛,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的,真不知那个传位给多尔衮的说法从何而来。

  其实老努身后的汗位争夺战,他们兄弟仨都不够格,只不过以后多尔衮成了带领清人入关的摄政王,加上他自己也常有意念道如何受父王宠爱,后人们又喜欢鼓捣大人物的政治权斗,就像他们的情爱故事一样,于是明明很简单的事因为新猛料不断掺入,复杂得一塌糊涂起来。

  真实情况是,当时有可能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也就是代善、阿敏(努尔哈赤侄子,济尔哈朗二哥)、莽古尔泰和皇太极等四大贝勒中的一员,尤其皇太极与代善,其他人根本沾不上边。可见多尔衮未当上大汗,很正常,没啥遗憾委屈的,相反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一代雄主皇太极上位后,为强化权力,巩固地位,自然会把矛头指向那些位高权重的宗室贵族。起初与他并坐齐尊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首当其冲(原四大贝勒去其一,三大贝勒也),镶白旗主阿济格也在其次之列。多尔衮不仅未被冲击,反而因先帝诸子中排行十四,年龄小,地位相对偏低,危胁不大,成了被拉拢培养的对象,用以抗衡政治对手们。排行十五的多铎虽是正白旗主,年龄却更小,处境与之相似。

  多尔衮没有大政治家、大军事家的气魄,倒也骁勇善战,文在满州贵族一群武夫中也不错,对新汗更是恭顺之至,三者一结合,再加上述前因,自然深得皇太极的器重,终其一世信任无比。这里简要看看他的火速上升轨迹吧。

  后金天聪二年(1628)三月二十九日,阿济格被废黜(为人粗莽任性也是其因),多尔衮继为固山贝勒(即旗主贝勒或和硕贝勒),成为镶白旗主,上了一个政治大台阶。五年(1631)七月,后金仿明制建立六部衙门,他统摄吏部,握有组织人事大权,更不得了喽。

  皇太极改金为清后,崇德元年(1636)四月,论功大封兄弟子侄。其中六位和硕亲王如下: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硕豫亲王多铎、和硕肃亲王豪格与和硕成亲王岳托(代善长子)。其中多铎、豪格与岳托在爵位上都曾反复过,所以前文提及时会与此有所不同。至于阿济格,则被封为多罗武英郡王。

  由于原三大贝勒中的阿敏、莽古尔泰早就失势并已故去,本来就是老大的代善,地位更加崇高,亲王中自然居于榜首。他和长子岳托起先和皇太极关系很是不错,但政治斗争何等无情,如他这般位高权重者,遭受猜忌打压必然也,只是结局相对要好得多。在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的鼎力携助下,皇太极一番攻击波下来,代善名位尚在,气势却已难复,加之年岁已高,越发世故,榜首之位也就是名义上的了。

  而与多尔衮实为皇太极左膀右臂的济尔哈朗,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又乃谨慎隐忍之辈,所以亲王中多尔衮名义上排列第三,到皇太极猝然病逝时,已然群臣之首。这为他紧接着皇位争夺战中击败豪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果呢?皇太极地下有知何能瞑目哟!成年儿子皇位被人家夺了,老婆被人家占了,另一个儿子后来也改口喊人家皇父了。唉,谁叫你看走了眼,又没及时确定继承人呢!

  冷眼旁观奇恋花(上)

  皇太极一代雄主,一生何等威风,只有两件事可惜了。一是能入主中原却不入(起码松锦战后),否则从现今中华民族的角度,他肯定是汉武唐宗之类的伟帝王了。另一件就是继承人问题未搞好,够格的儿子豪格没干上,信赖的弟弟夺了权倒也罢了,还做了那等事,特别是后世再酱油醋一块和和,皇太极越发不能瞑目了。

  看看现在狂炒猛渲的!他的爱妃与他最信赖的弟弟,竟然成了天造地设的一对,是他横插一杠,分开了他们,也分开了人世间最相匹配的一对痴男怨女,让他们的爱情哀怨凄美,更能摄人心魄,更能传颂千古,也更能烘托出那个所谓最奇、最丽、最伟女子渲烂多姿的一生,同时也让咱们的主人公沾了光,添了彩,更能闪亮照人了。

  惨的就是皇太极了,莫名其妙背了运,从此再难翻上身,本是一代雄杰帝,却成奇恋矮脚丫,一只乌龟爬上来,还有绿帽顶上戴,冤冤冤,恨恨恨,多尔衮啊,你这白眼狼!

  别生气,莫恼火,阿皇其实无须痛骂,如今有些说史者与娱乐狗仔队没啥区别,添油加醋、热炒爆料的本事大得很呢,何况还是男女间的那点破事,就连好高好高的名家都来凑热闹,考证什么多尔衮与孝庄两三岁时如何第一次相见的,阿皇你又何必太较真。

  说实话,你老弟确实与你老婆有一腿,但那是在你走了后。之前,多尔衮有没有这个想法不知道,哪里够胆去实践哟,何况你怎么把老婆娶回家的,自己还不清楚吗?

  孝庄皇太后(1613—1688),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后世习惯称之为大玉儿,出身于最早归降大清的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继他姑姑哲哲之后,十二岁时(1625)也嫁给了时年三十三岁的皇太极,后来她的姐姐也嫁过去了,姑侄女三人共侍一夫,这在大清前期极为普遍,努尔哈赤父子还共娶过姐妹俩呢。

42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章节

正文卷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