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施琅究竟什么样一个人呢?猛一说,你可能还真有点不信。其实他这个人有点类似于郑芝龙,纯粹的实用主义者,作出人生重大选择时,从来不会被国家民族这些东西所左右的。一句话,纯粹一个单为自己奋斗不息的人。

  他最早是郑芝龙的部下,当过副总兵,与当总兵的叔叔施福,在郑部中举足轻重,后随郑芝龙第一次投降了大清,旋成为 李成栋 的部下,待李反清复明后,他又反正成了明军,因受歧视,转而投奔了当时热心关怀过他的郑成功,继而又与后者绝裂,再投清军。如果仅从投奔主子的多寡和反复来看,施琅还在吴三桂之上呢。

  至于施郑如何绝裂,郑成功当然有责任,他过于爆烈严苛,激化了与施的矛盾,但要论首责之人,还是施琅自己,他的性格比起郑成功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严重的他还相当恃才傲物,也爱摆老资格,平时根本不把郑成功放在眼里,你说这怎么能跟领导处好关系呢?怪不得施琅早年投奔的主子倒多,却没一个喜欢他,就是最后降清,起初也是不受重用的。

  所以施琅在郑军中,可想而知啥情况,被郑成功暂放一边了,自然心中忿忿不平,二人平时就磨擦不断,后因一个偶然事件彻底闹翻。

  郑家有一旧将名曾德,在施琅麾下任职,后因事得罪施,逃入郑成功处,施琅竟把他郑处那抓回来,还置郑成功一再要求放人于不顾,擅自斩了。你说换上哪一个领导能容许部下这样干?郑成功能不恼火吗?下令拘捕了施琅与他的父亲和弟弟。

  后施琅侥幸逃脱,再次投奔了清廷,时间为顺治九年(1652),郑成功闻之大怒,把他父亲和弟弟一并斩了,施郑从此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施琅也死心踏地(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报效朝廷,反过来与郑军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施琅是一个精通水战的大将,他的叛清,对郑成功确是一个损失,等于在郑清水军PK间来了个此消彼长,并在31年后给了郑家致命一击。不过这是后话了,咱们以后再接着说,仅就为人来看,施琅确实没有什么称道的,起码比起郑成功来,他还远远算不上一个大英雄。

  回头再看郑成功的抗清大业,北伐失败后,他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全局来看,他自南京败回的那一年(1659),西南就已步入残局,清军拿下了云南,永历帝逃入缅甸,李定国撤往滇缅交界处作最后的坚持。

  自家来看,局促于金厦几个沿海岛屿,终难有大的发展,军队的后勤供应也难以为继,加之清廷大规模迁海政策(1661始)的实行,沿海三十里又坚壁清野,局势变得更加严峻,另僻一块新的根据地,就越发迫切起来。

  最后,郑成功把目光放在了台湾,也由此翻开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页。恰于此时,原在台湾荷兰人手下干通事的何斌,从台而来晋谒郑成功时,也力劝他复台,并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更加坚定了郑成功的决心。

  再创更大非凡业

  明天启四年(1624)以前的台湾,只说一句话,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这一年,荷兰人占据了台湾,十七年后(1641),他们赶走了紧随而来的西班牙人,独霸全岛,并先后在台南建造了热兰遮(安平)与普罗文查(赤嵌)两个城堡。

  就在咱们的康大帝登上皇位的那一年,也就是清顺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1661.4.21),郑成功留世子郑纪守金夏,亲率大军25000人,分乘400余艘船只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次日抵达澎湖,四月初二从鹿耳门港正式踏上宝岛台湾的土地。

  当时,荷兰在台兵力1000余人,长官揆一率800人驻于沙洲上建立的热兰遮,以赫克托号为主的四艘战舰停于其附近海面,隔湾相对的是位于台湾本岛的普罗文查,有400人防守。此外,鸡笼(今基隆)、淡水还有一点兵力,后都集中于热兰遮。

  荷军兵力虽少,但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器与战舰,郑军武器装备远不能与之相比,这也是他们赖于进行抵抗的看家法宝,所以人数虽少,绝不能轻视也。日后,中俄雅克萨之战时,清军与此时郑军人数差不多,而俄军只有几百人,就那清军也攻不克他们守卫的雅克萨城呢。由此观之,对于装备明显落后的中国军队来说,郑军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强劲的对手。

  荷兰人起初对郑军登陆并未放在心上,狂妄地以为,中国人胆小如鼠,25个都抵不上1个荷兰兵,只要他们放一阵排枪,打中几人,便会吓得四处逃散。

  于是荷军海陆同时发动进攻,企图一举击败立脚未稳的郑军,但随之而来的战斗,在荷兰人脸上狠狠抽了一耳光,给他们上了一堂极其生动的经验教训课。装备落后的郑军,在郑成功领导下,凭借大无畏的精神和人数上的优势,很快取得了胜利。

  海战以荷兰人惨败告终,在郑军六十艘战舰的攻击下,其主舰赫克托号被大炮击中,连同舰上100余名士兵葬身海底,其余三艘仓皇逃离,郑军紧追其后,又重创斯格拉弗兰号,荷兰战舰从此再也不敢在海上露面了。陆战方面,荷军贝德尔上尉(拔鬼仔)所率240名精兵,连同他自己,被干掉了180人,剩下80狼狈逃窜而去。

  初战告捷,郑军立即包围了普罗文查,并切断了它与热兰遮城(安平)的联系,水师也很快控制了赤嵌与热兰遮之间的海面,把荷军孤立围困在两个相互隔离的据点里。

  完成对两座城堡的包围后,郑成功决定先攻普罗文查,四月初六,该城守将描难实叮率荷军竖起白旗投降。初七,郑军全力围攻热兰遮城。

  当时城内只有1700余人,其中900余名士兵,但荷兰人凭借先进的武器、坚固的城堡和充足的粮食,负隅顽抗,等待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援军到来。郑军强攻不下,决定长期围困,迫其投降,同时分派部队至岛内各地屯田和征税,迈出了经营台湾的第一步。

  七月中旬,雅科布•考乌率领12艘战舰和700余名增援部队从巴达维亚抵达台湾,即与热兰遮守军合击郑军,又遭惨败,2艘战舰被炸沉,3艘快艇被缴获,300余名士兵丧生。

  需要提及的是,其海军余部曾退至大陆,寻求清靖南王耿继茂支持,联合对付郑军,后因考乌没有配合,才导致计划流产。

  不过从中也能看到,台湾在清廷心中的地位究竟如何了。为对付郑成功,它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宁愿帮助荷军夺回台湾,也不愿看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建立抗清基地。

  当时康熙才7岁,估计还不懂台湾是个啥,确切说那是四辅臣时代的第一年,但清廷对台湾的态度是始终如一的,重视你,那是因为你与郑氏父子栓在一起,无他。

  再说热兰遮城的荷兰守军,面对强大郑军的包围,日益困顿,打也打不赢,跑也跑不掉,援军也不要再指望,无路可走,几尽绝望,在郑军最后一轮大炮的猛轰下,终于决定投降了。

  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荷兰殖民者在投降条约上签下字,揆一带着他的残余人马垂头丧气地离开了,被荷兰人占据了38年之久的台湾又重新回到了中国人的怀抱。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四千年华夏从此又书写了一段光辉的篇章。郑成功,仅此便足以进入我中华伟大民族英雄的行列。

  且说郑成功复台后,一心要把台湾及澎湖建成抗清的大后方,在荷兰人最后投降前,便已按照明朝的模式,着手建立政权,但他并未正式建立一个国家,而是仍奉明“永历”年号,以示对大明的忠贞。从这一点来说,郑氏台湾可以作为南明的延续。

  他改热兰遮城为安平称东都明京,以示不忘大明,改普罗文查(赤嵌)为承天府,另设万年(今台湾凤山)、天兴(今台湾嘉义)二县,分管台湾南北。随即设屯田,开荒地,定官制,布法律,建赋役,迁人口(从大陆),并注意处理好民族关系,让来台汉人与当地土著高山族同胞能够和睦相处,可以说为儿子郑经以后发展台湾开了个好头,起了个好步。

  但遗憾的是,收复台湾不到半年的郑成功,年仅38岁竟英年早逝了,个中原因复杂。就在他来台的那一年(1661),拘禁中的父亲郑芝龙及弟弟郑世恩、郑世荫等全家十一口,被清廷族诛。逃亡缅甸的永历帝又被吴三桂俘虏,西南抗清武装只有李定国等带着残部在中缅交界处勉强支持。

  两大噩耗纷至沓来,丧失亲人之悲、复国无望之痛,郑成功何堪承受!忧愤成疾,一病不起。突然间,家门又爆一丑闻,终给他以致命一击。

  原来留守厦门的郑经,竟与其弟弟的乳母私通生下一子,郑成功治军治家向来极严,又郁积国仇家恨于心,岂能容下这等有辱门风之事,竟下令将郑经及其母与子和乳母同斩,并派人前去执行。

  震怒之情可以理解,手段未免太过极端。结果,郑经被逼无奈之下,联合金厦诸将拒不从命,郑成功得知后,更加怒愤,病情加重,终于在来台后的第二年(1662)五月,撒手而去。

  一代英杰就这样走了,留下丰功伟业,还有一声叹息。对抗清大业、对台湾发展及对郑氏集团来说,所幸继承者,也是那个丑闻制造者(比起大清皇室小巫见大巫了)郑经,却十分了得,很是有为,得以让郑成功集大成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以后台湾发生的事儿,特别是咱们的康大帝如何又一次收复的,这里暂且不提,还是再来说说郑成功及一些需要进一步看清的问题吧。

  附1:吴三桂讨清檄文

  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虏大将军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

  本镇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贼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毅皇烈后之崩摧,惨矣!东宫定藩之颠踣,文武瓦解,六宫恣乱,宗庙瞬息丘墟,生灵流离涂炭,臣民侧目,莫可谁何。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伤哉!国运夫曷可言?

  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幸而贼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狡虏遂再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本镇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周、田二皇亲,密会太监王奉抱先皇三太子,年甫三岁,刺股为记,寄命托孤,宗社是赖。姑饮泣隐忍,未敢轻举,以故避居穷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漏,束马瞻星,磨砺竞惕者,盖三十年矣!

  兹彼夷君无道,奸邪高张;道义之儒,悉处下僚,斗筲之辈,咸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水惨山悲,妇号子泣,以至彗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官卖爵,仕怨于朝;苟政横征,民怨于乡;关税重征,商怨于涂;徭役频兴,工怨于肆。

  本镇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勷义举,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奉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宝,建元周启,檄示布闻,告庙兴师,刻期进发。移会总统兵马上将耿精忠、招讨大将军总统使世子郑经,调集水陆官兵三百六十万员,直捣燕山。长驱潞水,出铜驼于荆棘,奠玉灼于金汤,义旗一举,响应万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愤。振我神武,剪彼氛,宏启中兴之略;踊跃风雷,建划万全之策,啸歌雨露;倘能洞悉时宜,望风归顺,则草木不损,鸡犬无惊;敢有背顺从逆,恋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据险扼隘,抗我王师,即督铁骑,亲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诛;若有生儒,精谙兵法,奋拔谷,不妨献策军前,以佐股肱,自当星材优擢,无靳高爵厚封,其各省官员,果有洁己爱民、清廉素著者,仍单仕;所催征粮谷,封贮仓库,印信册籍,赉解军前。其有未尽事,宜另颁条约,各宜凛遵告诫,毋致血染刀头,本镇幸甚,天下幸甚!

  附2:康熙讨吴谕旨

  逆贼吴三桂,穷蹙来归,我世祖章皇帝(顺治)念其输款投诚,授之军旅,赐封王爵,盟勒山河,其所属将弁崇阶世职,恩赉有加,开阃云南,倾心倚任。迨及朕躬,特隆异数,晋爵亲王,重寄于城,实托心膂,殊恩优礼,振古所无。讵意吴三桂,性类穷奇,中怀狙诈,宪极生骄,阴图不轨,于本年七月内,自请搬移。朕以吴三桂出于诚心,且念其年齿衰迈,师徒远戍已久,遂允所请,令其休息,乃敕所司安插周至,务使得所。又特遣大臣前往,宣谕朕怀。朕之待吴三桂,可谓礼隆情至,蔑以加矣。

  近览川湖总督蔡毓荣等疏称,吴三桂径行反叛,背累朝豢养之恩,逞一旦鸱张之势,横行凶逆,涂炭生灵,理法难容,神人共愤。今削其爵,特遣宁南靖寇大将军统领劲旅,前往扑灭,兵威所至,刻期荡平。但念地方官民人等,身在贼境,或心存忠义,不能自拔;或被贼驱迫,怀疑畏罪,大兵一到,玉石莫分,朕心甚为不忍。爰颁敕旨,通行晓谕,尔等各宜安分自保,无听诱胁,即或误从贼党,但能悔罪归诚,悉赦已往,不复究治。至尔等父子兄弟亲族人等,见在直隶各省,出仕居住者,已有谕旨,俱令各安职业,并不株连。尔等毋怀疑虑,其有能擒斩吴三桂头,献军前者,即以其爵爵之;有能诛缚其下渠魁,及兵马城池,归命自效者,论功从优叙录。朕不食言,尔等皆朕之赤子,忠孝天性,人孰无之!从逆从顺,吉凶判然,各宜审度,勿贻后悔。地方官即广为宣布遵行。

  复台标杆应是他(上)

  郑成功的一生,传奇而又非凡的一生,抗清复台,哪一样端出来,都是了不起的大功业啊。

  他复台前的抗清,前已述及,不再重复,且说来台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应该看到,南明大势已去了,整个大陆除了点点正在熄灭的抗清星火,已被清人牢牢掌控在手。

  如此困顿危局之下,唯有郑成功开辟新天地,收复台湾,东南海上独擎抗清大旗了,而且这旗再经儿子手,孤悬海上又长达21年,比大陆整个南明抗清时间还长,华夏大地独此一家也。也许从今日角度看不算什么,当时绝对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了。

  发迹于白山黑水的满洲人,虽为大中华的一员,开国者努尔哈赤也曾是大明子民,但1644那场山河巨变中,他们毕竟是作为异族征服者入关而来的,夺取中原后,初期对汉民族采取的也是极端高压政策,仅野蛮推行剃发易服一项,就够摧残民族中最本质的特性了。

  一个拥有四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此时此刻如果没有一点血性,没有一丝骨气,全部低下头任你奴役宰割,倒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了,何况当时明清之间的战争,还是冷兵器时代最后一场文明抵抗野蛮的战争呢。

  面对异族的残暴入侵,汉民族卑躬屈膝者有之,助纣为虐者有之,逆来顺受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但更有一批热血男儿,弃小家顾大家,毅然拿起了枪,为民族的振兴,与入侵者进行着英勇无畏的战斗,这些人才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人,也是最值得后世景仰歌颂的人。

  郑成功就是其中的一员,虽然他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也许不如李定国、张煌言们那么高洁,但他从23岁(1667)正式起兵,作为东南抗清的擎天一柱,顽强奋斗15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其壮阔其豪迈,试问天下有几人能与之相比?

  而他的儿子郑经(以后细表),继承父亲遗志,孤悬海上矢志不渝,终身抗清大旗不倒,华夏衣冠不除,比他父亲来又逊色几分?就这份信仰、这份坚持,还不够成为如今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正面宣传榜样吗?

  不错,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清越来越融入华夏之中,渐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正统大王朝,现如今满民族更是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光荣的一员,但是不能因为后来的这些变化,便否定他们刚入关那会儿的残暴征服本性,更不能否定南明众多志士仁人奋起反抗的热血精神,否则历史上的特定阶段形成的特定价值观,全都要巅倒重写了,美与丑,正与恶,都要翻个个儿了,这样好吗?符合历史常态吗?有利于现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吗?答案恐怕一个字:不!

9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章节

正文卷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