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基建系统回八零 - 分卷阅读140

们把最近二十年红卫河洪水的所有数据,抄录下来给戴教授。”
“你是要从洪水源头查找?”
“是,看看能够带得起这么重矿石的大洪水,是从哪来,流经那里,从哪里汇入红卫河的。”
“最近二十年少说也有四五次洪水,流入红卫河的支流洪水很多,这么找要翻阅大量数据。”
“这么找是很麻烦,可是这也是最便捷的方法了。我们总不能溯源而上,把所有汇入红卫河的支流都沿途勘探,那恐怕没有十年八年走不完。”
“从数据上查找也许最快,但不确定性也很大。万一这四五次的洪水都能带动这样体积的岩石呢?万一每一支闯入红卫河的洪水都能带动这么重的岩石呢?”
苏音闭上眼睛,不要这么找,不要这么找,她的系统应该能帮上忙。
记忆里西北确实有座铀矿,而且储量还不低,西北铀矿的发现使国家的铀矿储量跨入世界前十,但是那个地点不在这里,在……
苏音忽然睁开眼睛问尚组长:
“在西北省的东北方,那里有没有发现过什么矿藏?”
“东北方……草原?没有听说过。”
不对,苏音记得,有。
她回忆在最早修红卫桥时,她在系统里查过洪水数据,记得在最后一次洪水数据中,提到过很大一部分水量,来自发源于草原的那条大河。
尚组长握住苏音微微抖动的手指,
苏音:“嘘,别说话,我查过洪水数据,我在回忆。”
帐篷里安静的能听见远处工地上人喊马嘶的声音。
一抹斜阳穿透玫瑰色的暮霭投射在乃木山的两座山峰背上,在山峰的边缘留下金色的锋线。
水电站工地的工人回家的背影,和山峰一样,笼着玫瑰色的光晕里。
“怎么来了三辆车。”
“有一辆是咱们苏总的,另外两辆好像是省城牌照。”
“都奔着帐篷去了。”
“哎,那帐篷里有啥玩意?”
“听说是几块石头。”
“啥玩意,石头,不会是藏着金子的石头吧。”
“管他金子银子还是石头,只要苏总在,有好事指定少不了咱们红卫农场的人。”
“对,”
“对,”
“走喽,回家吃饭喽。”
“瞧给你急的,啥好饭啊?”
“早上俺媳妇说,今儿去乡下把俺爸妈接来。”
“你媳妇同意跟老爷子一起过啦?”
“那是,昨儿回家俺把五十块钱工资往桌子上一摔,俺媳妇麻溜就把烫好的酒摆桌上了。”
“是啊,咱哥几个现在可都是娘们心里BBZL的爷了。”
“别忘本啊,别翘尾巴,该对媳妇好,还得对媳妇好。”
“那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家。”
尚组长随身带着的地图,被几个图钉钉在了帐篷上。
从草原到西北省再到红卫农场,连着一条红线,附近的河流用蓝色笔涂抹,看上去及其醒目。
“尚组长、苏总,车回来了。”
帐篷里出来的三人,正好看见从车上下来的戴晴教授,和他的勘探团队。
四十多岁的戴晴教授毕业于最有名的师范学府,毕业就转行做了地质勘探队员,二十年间足迹遍布大半个国土,找铀矿、稀土矿她马不停蹄。
她的家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首都,她也是在首都长大的,毕业后甘愿到西北省任职,就是为了找矿。
一阵寒暄、介绍,大家步入帐篷看到那几块巨岩,纷纷上手轻轻抚摸,好像那不是岩石是精心保存的瓷器。
三天之后,由宏伟公司资助的找矿队,在戴晴教授、尚组长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草原的征途。
伴随他们的是宏伟公司提供的三辆轻卡,一辆装着野地帐篷、单人睡帐、现赶制的防潮垫、鸭绒睡袋。
一辆上面是各种勘探仪器,和几辆改制后的自行车,适用于山地快速传递信息。
还有压缩饼干、几百盒各式罐头:水果、香酥鱼、午餐肉,甚至还有几包油纸包着的腊肉。
这三天,宏伟服务公司派出的购物小组,把附近百货商店的罐头给包干了,弄得省城肉联厂一度以为这边发生了饥荒。
最后一辆车上直接架起了帐篷,两个组的勘探队员加上,宏伟公司付工资和补助的后勤人员三名:厨师、医生和负责警戒及安全保护的退伍兵。
坐在越野吉普车里的戴晴教授,穿着苏音找人缝制的防风斗篷,伸出与性别不符的粗糙手掌和苏音握手告别。
她告诉苏音找到铀矿之后给她发电报报喜讯,两人谁也没说分别的话,因为戴晴教授还要回省城执教,还要回省城地质局主持工作。
只是两人都没想到,戴晴教授到草原发现铀矿之后再也没有离开那里,两个人的见面是在多年之后的首都大礼堂,国家荣誉奖章

带着基建系统回八零 - 分卷阅读140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带着基建系统回八零大结局章节

正文卷

带着基建系统回八零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