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中的朕 - 分卷阅读262

r />“阿兄是打算去武库方向么?”苏徽小声问了一句。
嘉禾冷冷的瞪了他一眼,后者连忙退了小半步,“是我多嘴了。”
凡上位者,心思大多复杂深沉,既希望下属能够猜出他们的想法,又不希望自己的内心被全然看透,既希望手下的个个是聪敏人,又害怕他们聪明太过。
她如今也成了这样的性子了……苏徽没来由的在内心感叹了一句,就好像过去他曾经认识她,见过她纯澈的模样。
“我为什么非要去武库,你倒是说说理由?”嘉禾轻哼。
转过一条街道的拐角之后,四周的行人少了些许,苏徽环顾一圈之后,也就放心大胆的说:“历朝历代——姑且不论久远的先秦,不管强盛如汉唐,还是如魏晋南北、五代十国那样分裂的政权,总有两大难题是君主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其一是贫富不均,其二是吏治不清。”
嘉禾嗤笑了一声,是嘲弄苏徽小小年纪,没有做过官僚,也没读过多少书,便想当然的臆测起来帝王治国之事。
但她也没喝令苏徽闭嘴,于是他便继续说道:“战国之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代一去不返,田土有公有私,可自由买卖,于是土地的兼并便成了一个王朝的隐疾。农田总会逐步的累积到富户手中,财富代代传承,越积越是可观,而贫者失其田,愈发潦倒落魄。潦倒者为求活命,最后只能以其身为奴为婢,从此之后不再傅籍,国家自然也就收不到他的租赋。而富者田累阡陌,或是为官入仕,或是勾结权贵,亦不在赋敛征收之列。长此以往,国之根基朽坏,便就此进入……唔,恶性循环,越是国库无财,越是广立名目征税,民众困苦不堪,便会索性舍弃田土,求富户荫蔽,富者渐为一方豪强,贫者再无立锥之地。再碰上什么天灾人祸,便是一番气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不对不对,是反贼作乱。”
嘉禾静静的听着,原本勾起的唇角不知不觉抹平。
“再者便是吏治问题。官吏为皇帝治理天下,需以何等待遇养之?他们手握皇帝给予的大权,又该有什么方法监管?大多数历经过战乱而建立的新王朝,初期多是欣欣向荣,官吏数目少,职分明确,然而到了王朝中后期,吏治便成了一项棘手的难题。做了官,手中握了权的人,会想着福泽子孙,没做官的,也想着跻身此列。由此致使官吏数目冗余、机构繁杂,效率低下,此外做官的几乎就没有不贪的,毕竟世人逐利。若将一个王朝比作活人,那么从中央至地方的大小官僚便是人的脏器与血脉,年纪大了脏器衰朽,血脉不畅,碰上点灾病,会死也是很正常的。”
嘉禾拧眉,一边若有所思,一边冷笑着轻声骂道:“让你解释一下我为什么非要去武库不可,你胡扯了一堆什么玩意?知道我平素处理公务时最厌烦的是什么人么?最厌烦的便是那等上书言事,洋洋洒洒三千字,仍未点名主旨之人。听说过明太.祖的故事么?”
“我知道、我知道,若是明太.祖碰上我这种喜欢废话的人,一定会把我直接拖下去廷杖伺候了。感谢不杀之恩——阿兄。”最后那两个字,他加重了语调。
嘉禾瞥了苏徽一眼,哭笑不得。
“但阿兄是能够纳谏的人,我也就壮着胆子将我心里的一些想法说出来。治军与治吏同理,吏治腐败,军队也不会好到哪去。我朝兵将分离,将领闲时在家养花喝茶,战时领命出征,士兵则由都督府管辖,屯戍于边关。时间久了,也会出问题。且先不管将才闲置时日长久,会不会刀锋生锈、甲胄蒙尘,只说士卒——”
嘉禾抬手,示意苏徽可以不必再说下去了。
她来到宣府两年,军中许多积弊都已经见识到了。
边关军屯被权贵瓜分侵占、士卒沦为官长之私奴、边镇谎报士兵数目,以老弱妇孺充作正卒……如此种种,多不胜数。这才开国多少年,军中就已经出现了这样多的弊病,时间久了,这个国家岂不是积重难返。而其中最让嘉禾心惊的便是“兵为将有”及“军商勾结”。
那批开国的元勋在军队之中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即便嘉禾心惊。那群她指挥不动的骄兵悍卒,却能因李、郑等人的振臂一呼而出生入死。今日他们之刀剑指向塞外蛮夷,明日焉知不会对准紫禁宫阙。
至于军商勾结,正又是一股难题,如同缠绕在一团的乱麻,一时难解。
然而外敌压境,首要的任务终究还是杀敌。她在边关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指挥军队打多少胜仗,而是震慑三军,将那些已然露头的隐患牢牢按住。
“我听说了一件事情。”苏徽抿了下干裂的唇,“近年在京师新造的一批火.器出了问题。”
“……是。”嘉禾冷冷开口:“工部、兵部、户部,如今互相推诿,而我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下一批敌人便会杀至宣府城下。”
“所以我猜你会去武库。”苏徽说道:“战场上武器可是很重要的,你不可能不在意。新造的火.器出了岔子,其中必然藏有诸多猫腻,牵涉各方利益。”
嘉禾的步子不知不觉缓了下来,无

教科书中的朕 - 分卷阅读262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教科书中的朕完整版章节

正文卷

教科书中的朕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