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反正一向以来康熙都被捧为最伟大的天才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儒家的西方的,你说吧是琴棋书画,还是科技文化,无一不晓,无一不精,偶寄情怀,写个小诗,更是小菜一碟,不足道哉。尤其这首放船歌,还被好多好多人,包括一些大家们认定为康熙表达抗俄决心之作,不妨全登出来,也好看个究竟。

  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声,浪花叠锦绣悫明。

  采帆画袅随风轻,萧韶小奏中流鸣,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咋样?文才且不说,好象没啥抗俄之类的东西吧,难道有隐喻?打击侵略者又不是丢人的事,堂堂一国之君有必要这么做吗?直抒胸意不是能更好地展露昂扬斗志,鼓舞人心吗?有些人啊,捧康捧得太过头了。至于康熙能到乌喇,这一宁古塔将军(后改吉林将军)府所在地,当时可以说东北边疆最前沿阵地来视察,说是跟抗俄有过,倒也能讲得过去。这一点,与性格同他有点类似的崇祯相比(三藩章略提及),还是高出一头的,后者从没有这样做过。

  杀鸡也要用牛刀(上)

  同年(1682)九月,康熙真正迈出了反击俄侵实质性的第一步。他命副都统郎坦、公彭春率人以捕鹿为名,深入雅克萨刺探敌情,并对沿路山川地形水陆交通做了细致调查,为下一步征战做准备。

  二十二年(1683)一月,侦察兵回来了,奏报说,那罗刹占据的雅克萨,就靠个木城防着,没啥大不了的,只要俺大清发兵3000,带着20门红衣大炮,春天冰解时,水陆齐发,拿下它不成问题。从日后雅克萨第一战来看(以后细表),还别说,侦察得倒还真不错呢。

  但康熙并不认同,千年一帝吗,考虑得自然与常人不同,你们忠勇可嘉,建议却急躁冒进呀,这兵贵在相机而动, 现在反击的时机很不成熟吗,哪能操之过急,还是要从长计议,朕以为,应该派兵永戍黑龙江,于瑷珲、呼马尔(后改为额苏里)建立两个木城,与敌对峙,相机攻取雅克萨才是上策。

  皇上的意见,当然是最圣明的了,谁还敢说半个不字?人家可是千年一帝呀。前面也说了,两军对垒,关键还是看实力,双方差距如此之大,只要不是极其乖张之策,清军打赢有任何问题吗?所以康大帝这样搞也行,稳键吗,顶多也就是把收复故土的时间放缓了而已。

  这里有一个人需要提及,宁古塔将军巴海,二十年前的抗俄英雄,如今不受康熙待见了,是老了吗?缺乏敢斗的精神吗?好象也不是。且看他的主张,到与侦察兵回来的意见大体一致,认为乘敌积储未备,速行征剿,待船建造完毕,七月上旬即亲率大军直抵雅克萨城下。

  这不是很好的建议吗?实为抗俄最佳之策也,如康熙恩准,本年即可拿下雅克萨,而不必等到两年后,人家呆得时间越长,准备的越充分,对黑龙江的侵扰也更多,你反击也就越困难吗。

  至于永戍的问题,不矛盾呀,赶走俄国人留兵据守还更快呢,还能把人家的城堡拿过来为己所用呢。顺治末年的抗俄斗争,取得了胜利,却未有啥实质效果,根本就在于打了就回,没有永戍,让人家钻了空子,跑了又来啦,这一次如此这般,也算是吸取教训,采取的确保黑龙江长治久安之策吧。

  康熙当然不会采纳了,他的主意已定。四月(1683),他以将军巴海与副都统官兵不合为由,令其留守乌喇,有点打入冷宫的味道,而改令萨布素、瓦礼祜以副都统领兵前往黑龙江,实行他的永戍政策去了。

  萨布素等率乌喇、宁古塔兵1500名到达目的地后,即刻在瑷珲(又名黑龙江城,今爱辉南)筑城,预设炮具船舰,并设瞭望所斥堠于呼马尔(今呼玛县湖通镇),自此瑷珲成为抗俄的桥头堡,与俄国人占据的雅克萨遥相对峙。另在额苏里(今俄国谢尔盖耶夫卡南)建木城,城村之间再设4个驿站,令赴索伦理藩院大臣董其事,后又增调500达斡尔兵赴援,瑷、额两城各驻1000人。

  十月二十六日,清廷正式设置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首任将军,礼部侍郎溢岱、工科给事中雅齐纳为副都统。这是一个大事件,不仅促进了抗俄斗争深入开展,更重要的巩固了大清对黑龙江流城的有效统治,也为以后边疆开发奠定了组织保证。黑龙江将军与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后改称吉林将军),便是以后东三省建制的源头。

  杀鸡也要用牛刀(下)

  这还远远不够呢,康熙抗俄准备工作是广泛而又充分的。欲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莫不如此。为把粮食、军火和其它军需物资运往黑龙江,同年(1683)三月起,清廷组建了一条纵贯东北的水陆联合运输交通线,把南部粮食生产基地辽河流域至黑龙江抗俄最前沿瑗珲城紧密相连起来,全长四、五千里,为此仅运输船就造了近300艘,投入繁巨啊。

  同时,又在瑷珲与乌喇(宁古塔将军府所在地)1340里之间,设置了19个驿站,由汉族流人充当站丁,基本都是原吴三桂的手下,确保军需供应的畅通。组织瑷珲、额苏里驻军屯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吗,光凭外援也不行呀,为此清廷先后派遣侍郎萨海和马喇前往督理农务。康熙的招数还真不少,又搞了个官民物物交换,即令理藩院官员支银4千两,购买各种物资,换取前线民众的牛羊粮食。再令内蒙科尔沁十旗将原进贡的牛、羊诸物直接送往黑龙江军前,仍照进贡例奖赏。反过来,还要求蒙古车臣汗断绝与俄人的贸易,派兵割掉侵略者在雅克萨附近种植的庄稼,以封锁因毙之,两相一升一降,这差距不就更大了吗?

  后勤工作上去了,关键还要有人打仗呀,于是调兵遣将肯定又是一番大运作。二十三年(1684)九月, 康熙考虑进攻雅克萨非同小可(当时敌军实际不到500人), 下令八旗都统瓦山等人前往黑龙江, 会同萨布素议定攻取大计,后又派八旗都统彭春担任前线清军统帅,副都统班达尔善、护军统领佟宝等参赞军务。

  同时,多方征调部队赴援,从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各调熟练火器兵250共1000人,连同火器送京师以备协攻雅克萨城;调杜尔伯特、扎赖特蒙古兵500人维护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至雅克萨之间的驿站交通;甚至还从福建抽调了善于水战的藤牌兵500人呢。

  如此大规模的战前准备,可见康熙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决斗,重视程度何其高了,简直就是摆开了和一个强国对垒倾力一搏的架式。俄罗斯那时算不算强国呢?应该算吧,虽然还没经历彼得大帝革命性改造,未上一个更高的层次,就在它老家这块地界上,也非一枝独秀,瑞典、波兰、土耳其皆不逊也,但从武力上来说,仍算是东欧一强国了,尤其与武器差距甚大的东方世界相比,军事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俄罗斯此时如倾力与大清一战,后者极端危险也,但这样的事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为啥?待以后说到尼布楚条约时再详议,这里暂且不提,单讲能够参加黑龙江侵夺战的俄军,前已多次提及,实力差得太远了,第一次雅克萨大战,他们参战的才450人。这样一看,就觉得康熙实有点太谨慎,过于兴师动众了,完全不必如此的,要浪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呀。

  退一步讲,既然已经全力出击了,那就索性干个大的,不仅收复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什么的,还把俄国人从东西伯利亚赶走,起码让雅库次克这些城堡成为大清的屏障,而不是人家以后窥探你谋划你侵占你的据点。

  大清完全能做到的,仅靠以后出动的实际兵力也OK。东西伯利亚荒寒之地,居大不易也,毛皮多对驻守有啥用,吃的难题就够解决的了,不要说大清,就是黑龙江一隅也胜之千里。那里的俄国人又远离故土,不象现在有铁路有飞机,想从大后方得到及时接济,比登天还难。

  军力更加不足,从日后雅克萨最后的决战看,俄军包括增援部队也不到900人,想想看东西伯利亚上根本没有多少对手的地方,他们又能驻扎多少兵?2000来人上天了。火器配备最多用于战场的,大炮才12门,其他总人数在那呢,能有多少?守守还行,想作为决胜清军的资本,小儿科,小儿科啊。吾湟湟大清也是有火器营的,大炮也是不错的,总体质量差了点,却也未有决定战场胜负的根本性差距,辅以超级规模的军队,还能怕了你们这些个鸟人?

  多好的机会呀,但康熙怎么做的呢?东西伯利亚就不说了,他根本不会想到,不过也能理解,好战如蒙古人毗邻几百年,都未染指过呢,现在地图把西伯利亚都划入当年蒙古大帝国的范围内,其实并不合适。可雅克萨这样连康大帝自己都曾提过的战略要地(参看前文),绝不让俄国人占了去,百分百正确,自己却准备弃守?就让人大吃一惊,难以理解了,大动员大出兵就有点不划算了。

  很奇怪,千年一帝的雄心气魄到哪去了?领导军民抗击沙俄入侵,功勋卓著,值得歌颂,大书特书都不为过,但其中的经验与教训还是要认真吸取的,尤其后来遗憾之处更多,更要好好总结,为了以后咱们能做得更好吗。

  大战前的小热身

  清廷做好各方战备的同时,也与俄国人打了几场热身仗,效果很不错。康熙二十二年(1683)七月,也就是清军永戍黑龙江之初,格里高里•梅尔尼克率领6艘船67名哥萨克的迷你型俄国水军,增援恒滚河(今俄罗斯阿姆贡河) 上的哥萨克匪帮。索伦总管博克率清军将其包围, 降俘31人, 击毙15人,船只尽收。

  清军再由精奇里江上溯, 平毁俄军城堡多隆斯克和塞林宾斯克(为我所用不更好吗),二十三年正月, 清将鄂罗舜又进军黑龙江下游, 降俄军21人, 获鸟枪20杆,收复了图古尔斯克和乌第斯克, 俄军残余狼狈逃回老巢雅库次克。

  与此同时,黑龙江各族民众也纷纷响应,积极配合清军行动,奋勇抗击沙俄侵略者。军民同心协力威力大啊,二十三年(1684)初,整个黑龙江中下游及其各支流上的沙俄侵略据点全被拔除,大好江土复为吾中华所有。下一步,清军得以倾力指向黑龙江上游的雅克萨与尼布楚了。

  万事俱备,只欠最后一击。有意思的是,全力准备开战时,康熙仍不忘和谈(其实这是他永恒的追求)。二十二年( 1683年) 九月, 康熙谕令理藩院行文俄国外交机构, 其中写道:“若改前过, 将根特木尔等逃人送来, 急回本地, 则两相无事, 于彼为益不浅。倘犹执迷不悟, 留我边疆彼时必致天讨, 难免诛罚”。早说了,搞这个等于对牛弹琴,俄国人不会甩你的,反而会警醒,噢,清人要打了,那就抓紧做好雅克萨增援防务工作吧。幸亏他们力量不足,想援也没多少人可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二十四年(1685)正月二十三日,康熙终于下达了武力收复雅克萨的命令。他指出“兵非善事, 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刹无故犯边, 收我逋逃, 后渐越界而来, 扰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诸地, 不遑宁边; 剽劫人口, 抢掳村庄, 攘夺貂皮, 肆恶多端。是以屡遣人宣谕, 复移文来使, 罗刹竟不报命, 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 扰害益甚。爰发兵黑龙江扼其往来之路, 罗刹又窃据如故, 不送还逋逃, 应即剪灭。”

  其后奉命前往雅克萨侦察敌情的达斡尔副头领倍勒尔,生擒了一个俄俘,讯问之下得知雅城防御详情,原来守城俄军不满千人。三月初,康熙得知后,更加坚定了武力收复雅克萨的决心。看来清军侦察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到现在才知人家大致有多少兵力,康熙如此兴师动众,做大规模的战争动员,也许不知敌情所故?可问题又来了,二十一年(1682)不也有过一次以猎鹿为名的侦察吗?事实证明情报还很准确呢,只是康熙没有采纳。

  康大帝一心追求国与国之间和平友爱的精神,真是令人倾佩,就在大军即将出发之即,三月十七日,康熙再次致书俄国沙皇,交俄俘带回,希望俄军撤出雅克萨, 以雅库地方为界, 放还逃人,和睦相处, 否则出兵征讨雅克萨。结局如何,还需要再说吗?

  中俄初战雅克萨(上)

  四月二十八日,3000清军终于向着雅克萨的方向进军了。继康熙四年(1865),俄国人重占被清廷弃置的雅克萨(瞧这仗打得),23年来这个黑龙江上游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就要第一次看到祖国的军队啦。

  兴奋,但也有疑问,这上前线的清军究竟有多少人呢?现在各种资料书籍中,基本都说二、三千人,可过去却讲一、二万人呀?20年前中学历史教课书中不就明确写着15000人吗?这总不会故意造假吧,那可是官方权威青少年教育读本呢。咋回事?前后反差为何如此之大,以至大得过于离谱,肯定有一个是完全不对的。

  如果从清廷战前动员看,也许能略知一二。康熙坚决否定速战速绝论、轻师出击论,小心翼翼,稳扎稳打,弄了那么长时间,搞了那么大动静,可以说从各个方面做足了来一场大决战的准备,到头来最后关键一击时,却只派3000人马而去?于情于理都有点讲不通吧。

  难道最后时刻改变主张,杀鸡不必用牛刀了?也难让人信服,康熙可是对俄军至始至终都高度重视的,又是千年一帝的水准,岂会干这种半吊子事?战前黑龙江将军萨布素没有遵照旨意,派军前往雅克萨尽割田禾以困俄军,康熙都担心他会贻误军机,立马临阵换将,改派彭春领兵出征呢。如此作派,咱们的康大帝象是只遣那么点部队的人吗?

  还有,宁古塔将军下属的部队呢?康熙十五年(1676)时已有58个佐领了,就按最低的换算标准,也有七、八千人吧,后来萨布素永戍黑龙江,前后只带去2000人马,也就是此次远征雅克萨的基干部队,那其余的呢?都在那看热闹?眼瞅着人家黑龙江小部队去打仗,还有从京城里甚至远至福建抽来的更小的迷你型军队,风雨兼程,万里跋涉后跟着去,自己却没啥事?能讲得通吗?至于后勤工作,康熙可没安排他们干呀。

  再说了,从各地征调的军队可远不止这两支小部队,比如直隶、山西、山东与河南四省的火器兵呢?到京城不走了?保卫京师吗?不至于吧?又折回去了?那你折腾人家干吗?劳神费心的。

  怎么样?粗略一看,3000人马的说法,漏洞很大吧?也许教课书上说得更准确些,当然也只是猜测,在未有更确切的证据出来前,姑且就说小些吧。人家俄军几百来人,把咱们自己说大了,搞个一、二万人出来,面子上也挂不住,胜也不武呀。

  好了,人数问题到此为止,有一个人到是应该专门书写两笔的,他就是远征军统帅彭春,与郎坦深入雅克萨侦察敌情的那位。彭春,一作朋春,满族正红旗人,东阿氏,为人忠勇,器识弘通,向为康熙倚重,称之为国家“干城之选”,雅克萨战前专门从京城调往前线统领全军。

  曾祖父何和礼随努尔哈赤创业有功,娶长公主东果格格,为后金五大臣之一,死后追封为一等公。顺治九年(1652),彭春袭封,成年后戎马倥偬,参加过平三藩、噶尔丹(以后细表)等大战,最辉煌的当然是正要说的雅克萨之战了,从此称之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不为过也。

  彭春重任在肩,全力而为,率领远征军水陆并进,五月二十二日抵达雅克萨城郊。战前,彭春又向俄方重复了之前清廷多次提起的和解方案,做最后一次和平努力,无用是自然的了,当然也不错,先礼后兵吗,充分体现出吾天朝大国的风范吗。

  沙俄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自恃城防坚固,欲顽抗到底,坚守不撤。打仗讲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一次可好,双方皆不知彼也。清军还好,战前总是有所了解,可俄国人呢?对清军几乎不知,也就凭着一股野蛮征服之气了。瞧瞧城中军力,士兵只有450人,大炮3门,鸟枪300支,跟谁打?

  俄军之前也做过准备,兵力有限,想做得多好也不现实,但从日后雅城第二战时,尚能增援600人马看,这一次对“敌”还是严重估计不足,准备不够了,人少武器更少,寥寥3炮,枪人手还不够一支,相反清军其它火器不行,红衣大炮还是很不错的,比起欧洲来也差不了太多,何况咱大清人多了去啦,当然综合实力那时也相当威猛,大战的结局已然注定也。

  五月二十四日,清军截击了一支乘木筏前来的沙俄援军,歼敌30余人,俘虏10余人,初战小胜,迎来开门红。二十五日黎明,清军水陆并进,四面合围,将士英勇,炮火怒吼,向雅克萨城发起了总攻。

  彭春亲率陆军主攻城南,战船集于城东南,红衣大炮置于城北夹攻之。一番激战,俄军损失惨重,100余人丧命,城中也是硝烟弥漫,烈焰熊熊,一片混乱。清军又在城下三面堆起木柴,准备再来个火攻。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只好投降。

16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章节

正文卷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