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可惜吴没有那个胆识气度,错过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成全了康熙,让他侥幸逃脱了人生中仅有的一次大风大浪,现在倒成了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形象代言人了。

  收台湾?要不是郑成功走荷兰红毛夷在前,那里随即成了汉人最后一块抗清基地,以康熙和帝国贵族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海外蛮荒之地吗,又非我朝固有之土(20年前还在东北呢),不要也罢,荷人占了也就占了,随它去了。

  现在倒好,你我共知的时势面前,有些人乘机曲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不顾事实地高捧康熙还有那施琅,并丑化郑经,其实这哪跟哪呀?就算退一步说,收台湾最应该被歌颂的是人家郑成功啊!

  定蒙古?好象准噶尔耗了康熙三四十年,仍在老地方称雄呢,乾隆时才乘人家内乱干掉了它。呵呵,一个实力并不强的游牧政权,康熙都打成了这样,真不知吹鼓手们吹起来脸红不红,心跳不跳?当然民族团结是大事,康熙在解决外蒙与西藏归附问题上作出的贡献,再次说一下,一定要肯定肯定再肯定的。

  尼布楚?前面已说过了,平等个哈哟,可康熙命就是真个好啊,后代子孙的窝囊,签了一大堆丧权辱国的条约,反而冲淡了它的丧它的辱,可能再加上近代以后被洋人打弱了的心态,回过头再看,哇,尼布楚条约很不错了,割点荒地算什么,总体还是维护了大清的颜面的,该捧该捧。

  其实他们忘记了,当时的大清可不是以后的大清,俄罗斯也不是以后的俄罗斯,不能等量齐观的,更不能自己看轻了自己。当然喽,还有其它高捧原因,呵呵,以后再详说啦。

  文字狱什么的呢?这里就不用多说了吧?好了,咱们还是把康大帝的伟业,一件一件再详细瞧瞧吧,不仅真真切切感受到康熙的好运,更能深深入入看清他到底有几斤重量。

  2、差点丢了那江山

  且说康熙亲政后,少年英发,雄心勃勃,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这不他的矛头首先指向了三藩,那些跟随大清征服华夏战绩彪炳封疆裂土的汉人们,云贵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后来起兵时还有广西的孙延龄(孔有德的女婿),实则四藩,习称三藩。

  他们绝不是一群有大出息的人,更不是民族主义者,原本非常安于现状,享受那种富贵荣华尽在手的藩王生活,要不然顺康之交,康熙小小年纪,他们又是镇压南方抗清大胜、意气风发的时侯,乘势干他一场岂不更易成功?

  但狡兔死,走狗烹,历来颠扑不破的道理,何况他们还是汉人呢,异族的统治者可不会这样想哟,康熙一心想撤掉三藩,永除后患,换个角度想,也是情理中的事。

  关键是怎么撤的问题。拼死拼活换来的利益,加上又有强劲的武力保障,岂能拱手就让你拿了去?这时就要看当朝,特别是最高领袖的手腕如何了。

  遗憾的是,咱们的千年一帝表现得可不怎么样啊,甚至说愚蠢都不为过,前前后后性格的乖张固执,决断的草率轻浮,为人的意气用事,颇有当年崇祯(参看吾百年明清贴)的“风采”,也几乎与崇祯同样的命运。

  要不是吴三桂太“厚道”了,大礼送了一大包,他康熙差一点就把祖宗三代浴血沙场拼下的中原大好江山又给丢了去。唉,N次罗嗦一句,好命之人啊。

  唯一不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度皇权专治下出来的什么帝王实录,极尽掩饰吹捧之能事,后人们又无聊渲染,结果同类的人,却强弱反差千万里。

  但真相就是真相,凭你怎么弄,总会露出蛛丝马迹来,就让咱们看看康熙实际上是咋做的吧。

  先把三藩逐个看(上)

  要说康大帝一生谁是真正的对手?道一个人出来,也许有看官们会吃惊不解,他就是吴三桂!

  为啥?不论准噶尔的噶尔丹叔侄、台湾的郑经,还是俄罗斯的托尔布津(雅克萨之战俄军头目)之流,皆未对康熙手上的大清帝国产生过真正的危胁,充其量骚扰或隐患,只是程度大小不同罢了,就算噶尔丹厉害些,不也是每战即溃?

  可他吴三桂就不一样啦。以他领衔发动(不是挑起)的三藩之乱,才是康熙六十一年帝王生涯中,遭遇过的仅有的一次差点致命的打击,大清不见得会亡,但逃回关外老巢辽东的可能,还是极端存在的。

  唉,世事就是这么难料啊,想当初,不是后来成为三藩的吴三桂们,赤胆忠心拼死拼活帮着打江山,大清哪能二十年(1644~1664)就消灭了南明,掌控了华夏?现如今倒好,又成了不共戴天的死对头了。

  说到吴三桂(1612~1678),呵呵,不多说两句还真不行呢。要说康熙是那千年一帝,打死也不敢苟同苟同,可说他老吴千古一诡人,信哉信哉。试问咱四千年华夏青史留名的主儿,有谁比他的人生更诡谲奇特?

  老吴出生于明末关外军事小重镇中后所的将门豪族之家,父吴襄做过大明总兵官、都督同知等职,舅祖大寿更是了不得的大人物,据关外锦州抵御清人整整十年的大明擎天柱,可惜晚节不保,有点象八年抗战时指挥衡阳保卫战的方先觉。

  且说吴三桂人生第一个阶段,凭借辽东豪门背景,更靠自己英武不凡,真可谓少年得志,功立疆场。在明弱清强的大背景下,面对东亚那支无敌之师,虽不能取得啥大功奇功,但在松锦战后国家危亡之即,连祖大寿和当时最被时人所倚重的洪承畴都降清的险恶环境中,任敌百般劝诱,我自岿然不动,坚定不移扛起抗清的枪,三十二、三岁便成为大明辽东御敌之参天树,由不得不让人赞叹啊。

  如果吴三桂的人生自此戛然而止,绝对会以明清交替之际一个大英雄的形象留名青史,为后人景仰,乍一看,他也是这么做的,对大明的赤胆忠心更是无话可说。

  后来李自成由西安“百万雄师”过黄河东进北京,崇祯号令天下勤王时,除了一个唐通先应召很快投降外,只有他吴三桂带着所有兵马与民众,从抗清最前沿宁远撤回,走在勤王的路上了。

  但物换星移,世事变迁,个人居其间,又是何等微不足道,几人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

  此时的吴三桂,本可以由辽东一跃而为整个大明的参天树,却因崇祯(参看吾百年明清贴)的一再失误,特别是耽搁了他勤王的时间,结果让276年的大明帝国,在吴三桂还没赶回来之前,便在李自成的撞击下,北方之柱(南方还在)轰然倒塌了。

  从事后追剿李自成的表现看,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绝对可以成为崇祯倚重的一支狂悍劲旅,可叹可惜呀,为大明,为崇祯,也为吴三桂。他的人生就此发生了根本的转折,进入了瞬间即逝的第二个阶段。

  崇祯十七年(1644)初,华夏那场山河倒转、天崩地裂巨变的前传,崇祯亡了,李自成胜了,大明倒了,大顺立了,吴三桂的问题也来了,下一步怎么办?自己还不具备独立一方的实力,要么降顺要么投清,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虽然都是投降,性质皆然不同也。此时的吴三桂还是一个具有民族血性的汉子,投降昔日“流寇”虽非心甘情愿,他也毅然选择了大顺,把山海关上交后,踏上了朝拜新主李自成之路。

  哪成想,中途横生枝节,李自成的领袖无方,手下第一大将刘宗敏等的骄奢低能,考掠降官考到了吴三桂老爸头上,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据说抢占美女又抢到了吴三桂本人头上!

  他倾城倾国的美娇娘陈圆圆,竟被刘宗敏占了去,这还了得?本来降顺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吴三桂闻听大怒,“冲冠一怒为红颜”,调转头夺了山海关,又转投大清了!

  有点风花雪月般情调的红颜故事,颇能吸引大众眼球,但真实性让人存疑,因为不在本文主题内,这里不做考证。

  至于吴三桂降清前后发生的事儿,也很有点复杂,据说先并未降,只是借师助剿复大明,以后时势变化由不得他了,才最终投降的,是真是假,咱们说到三藩之乱时才好好看一看吧。

  反正不管怎么说,吴三桂从此进入了人生第三个阶段,给他带来了一生功名富贵巅峰的一阶,也是把他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一段。

  真是有点意思,降清的吴三桂立马换了一副嘴脸,简直判若两人,过去的民族大义道德准则什么的瞬间都不讲了。全力跟着清军征讨也是大明的对立面李自成,当时还有理由解释一二,可南明政权成立后积极联系笼络他,又是赐封蓟国公,又是送银子送粮食的,他不仅不回头是岸,随后一、二十年,竟还死心塌地做那大清的平西王,竭尽全力剿杀南明,其凶其狠其坚其硬皆令人叹服也。唉,原来一个人是可以变化这么大的,这世上最摸不透的就是人心啊。

  如果说清人入关靠得是当时东亚军事界的“梦之队”满洲铁骑,确切说满蒙铁骑的话,那后来镇压华夏大地抗清之火的中流砥柱,就是先后降附的汉军了,而吴三桂更是那柱中柱。

  不管是追剿李自成,还是张献忠,还是其他什么抗清武装,西北西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辽阔大地上,无处不见平西王吴三桂那立马横刀的伟岸雄姿,特别是攻灭南明最后一个永历政权时,他更是居功至伟,首功一件呢。

  最后逃入缅甸的永历帝朱由榔,就是被吴三桂索回并绞杀的,南明抗清擎天柱李定国跟着也忧愤而死,华夏大陆抗清之火至此(1662)基本熄灭,待到两年后残存的夔东十三家败亡,全灭也。

  好了,征战终于结束了,立了这么大的功,能不受到主子的奖赏吗?康熙元年(1662)六月,清廷正式晋封他为亲王了。

  乖乖,大清最高的爵位,按规定,只有宗室积大功者,才能得,可他吴三桂,一个汉人竟破天荒享受这等崇高的荣誉,有清三百年(包括后金),总共也才两个汉人有过此殊荣,另一个还在他后面,景仰景仰啊。

  不仅虚的,实的也更让人羡慕呢,云贵大地尽在他的脚下,军财政一切大权皆归其有,人家吴三桂名实俱副,不仅是朝廷的亲王,更是货真价实的云贵王,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再一次改变其命运的根本之所在。

  为啥呢?呵呵,先卖个关子,吴三桂奇诡人生的最后一段,咱们先放一放,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接着说说那其余的三藩吧。

  话说有清三百年,汉人被封为王的只有五人,吴三桂当然是喽,原大西军余部领袖南明永历政权实权人物后降清的孙可望也算一个,其他三人则是大名鼎鼎的“三顺王”了,隆重推介如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与“智顺王”尚可喜,后者就是日后老吴之外那个仅有的汉人亲王了。

  要说他们仨投靠新主子后的功业,比不上吴三桂,但也卓著得很呢,况资历更是老杠子,皇太极时代便弃暗投明,主动告别了日渐下坠的落日大明,奔向了冉冉升起的新一轮红太阳大清。明智的人物啊,务实主义者可以多学习学习。

  孔耿尚原为叱咤一时的东江大帅毛文龙的部下,袁崇焕擅杀毛后,前两人成了山东巡抚孙元化的爱将,尚则任着他那广鹿岛副将,一系列主客观原因,他们没能成为大明危难时的忠贞之将,却先后投怀送抱,自己主动投了清。这在大清入关前,还是极少见的,也只有康熙曾外祖父的兄弟佟养性等寥寥几人吧。

  他们还真是心诚,一去便送了个天大礼,带走了晚明最为难得的开明官僚兼火器专家孙元化,苦心经营数年而成的当时东亚最先进的一支火炮部队,不仅红夷大炮霍然在,还有一批顶尖的操炮手,这可了不得啊,堪称改变明清命运的一个大事件!

  从此大清火器事业迅猛腾飞,一下从原始时代跨入十七世纪,渐与大明不相上下了,甚至后来都有点略胜之的感觉。当然这都是在东亚这块土地上坐井观天的说法,比起西洋人来,它们都还差得远。

  面对野战巨无霸满洲铁骑,大明起初尚能勉力应对的就是那“凭坚城,用大炮”,这下可好,此消彼长,不仅丧失了发展火器抗大清的一点可能性,炮上的优势还逐渐消失殆尽,还怎么跟人家斗?

  本就笑傲江湖的满洲铁骑,如今又增添了攻城的利器,天下岂能不任他行?后来李自成守潼关的败,阎应元江阴抗清的亡等,皆与此有关也。

  呵呵,太罗嗦了,赶紧长话短说。“三顺王”们为大清的统一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清人入关后,他们和吴三桂一样,深为清廷器重,成为镇压抗清“乱党”的生力军。

  顺治六年(1649),皇太极册封的“三顺王”们改了封号,孔有德作了定南王,出征广西,顺治九年(1652)被李定国击败围困于桂林,自焚而亡,因无子承袭,爵除,后女婿孙延龄据广西加入了三藩之乱。

  尚可喜作了平南王,随大军再征两广,后镇守广东20余载;耿仲明作了靖南王,南下途中死于江南,其子耿继茂袭爵病死后,孙子耿精忠再嗣了继。这两支加上吴三桂,便被时人合称为清初“三藩”,实际上孙延龄虽不是王,凭他据于广西之地,与上三支合称为“四藩”要更确切些罢。

  且说这孔有德三人,投清后忠贞度绝对高于吴三桂,死心塌地得很,孔有德战败自杀,耿仲明因部下犯法畏罪自尽,乖乖都是喜欢自行了断的主。后尚可信也是坚决抵抗吴三桂造反的,只是最后被儿子软禁,古稀之年忧愤而死,三人一个字都是“忠”。

  虽然他们的民族气节令人唾弃,但也由不得不让人深思呀,能够甘心为异族而死,却不愿忠于本民族,大明之亡需要检讨的东西太多了。

  朝野形势简要看

  南方抗清之火扑灭后,三藩(按习惯称呼)们征战沙场二、三十年,终于可以安定下来了。汗马功劳在手,又封疆裂土一方,朝廷倚为镇守南方的基石,荣华富贵哪能不滚滚而来,享用不尽呢?

  他们是为数极少的真正能与满洲贵族比肩的汉人,尤其吴三桂都是最高级别的亲王了(尚可信大乱爆发后才是),实力又最强,权势俨然进入帝国上层最高阶层,够令人叹为观止得了,还有什么不满足得呢?

  人呀,又不是机器,大半生连轴转下来,也该停停休整休整了。孔有德、耿仲明没赶上,吴三桂、尚可信身体还倍儿棒呢,之年尽情享受他们开国王爷、封疆大吏的幸福生活去了。耿精忠?第三代的小字辈了,三十岁左右,年轻得很呢,生活之状况,就不用多说了吧。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是不是就应该这样美好下去呢?呵呵,有人想,有人却不愿意呀,当政的满洲贵族岂能放心得下哟。

  历代开国之初,立威疆场手握兵权的功臣们,都是帝王严看死守的重点,为什么?枪杆子里出政权吗,自己都这么过来的,害怕他们也照葫芦画瓢学了去。

  于是“狡免死,走狗烹”的悲剧周而复始、川流不息地上演,除了刘秀、赵匡胤等少数手腕高明之主,君臣之间无不是两个字,“杀”与“血”。

  何况这些兵权在握的功臣,又是他族分子呢?作为被征服且需要最严加防范民族的一员,朝廷要不常惦记惦记他们,倒还怪了,不正常了,各位看官,你们说呢?

  所以康熙拿下鳌拜亲了政后,便把处理三藩问题作为第一要务,从维护满洲贵州统治、大清安定团结的角度看,一点都没有错。不管三藩们有没有谋反之心,是否蠢蠢欲动,隐患总是有一点吧,还是妥善解决为好。

  毕竟他们要地盘有地盘,南方云贵两广福建数省呢;要兵马有兵马,还是经历过无数风雨考验的呢;要反心看起来好象也有啊,他们可是才统治不久的内心还有点不甘心的又比主体民族多了好多好多倍的汉人中的一员呢(其实完全不然)。

  关键是何时解决怎么解决的问题,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法,结果可完全不一样呀,呵呵,这就需要考验当政者特别是最高领袖康熙的水平了,是雄还是熊,都给你拉出来,真刀真枪下见个高底,光吹牛皮可不行啊。

  可咱们的康大帝怎么做得呢?唉,简直就是崇祯的翻版(见吾百年明清帖),无论性格上还是手腕上如此一辙,只是幸运指数不同罢了。

  虽然即位之初同样面临权臣问题,解决后又有更大问题在那等着,但崇祯的形势要更严峻,任务要更繁重,也就更加棘手难搞一些。

3

-/-

上一章 下一章

更多好书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章节

正文卷

大清真相全文最新+番外